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纳川
万维读者网 > 天下论坛 > 帖子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谁主沉浮
送交者: readandthink 2002年02月18日14:40:47 于 [天下论坛] 发送悄悄话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谁主沉浮文

张毅君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趋势?如果是,两者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是什么的联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经济走向全球化,与之相适应,政治应该走向单极化,谈不上什么多极化趋势,甚至进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美国化。这种认识在实际政策上可能导致两个极端:接受经济全球化就不能反对美国的霸权,不能坚持本国的独立和主权;或者,反对美国霸权就必须拒绝全球化。总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得兼。

多极化还是单极化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影响等问题,世界上还在议论纷纷,但对于经济走向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大趋势这一点,已经被认为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至于21世纪的世界究竟是走向政治多极化还是单极化,在各国政界和学术界争论甚多。冷战结束后,美国一些当政者和学者坚持认为,既然美国赢得了冷战,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当然就应该领导世界,缔造以美国为主宰的单级世界。据说,这样一个世界最有利于和平,因为单级结构比多极结构更稳定;它也有利于发展,因为美国是“仁慈的霸主”,是第一个非帝国主义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坚持这样说,而且坚持这样做。科索沃战争及为其擂鼓助威的新干涉主义理论是单极世界思潮的实践上和理论上迈向顶峰的尝试。由于这一战役效果不佳,其后美国有所收敛,但它并没有死心。美国的霸权主义理论和行为理所当然地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国内的精英阶层中对此也争论峰起。早在1993年,基辛格就断言今后世界将走向由美、欧、中、日、俄以及印度、巴西等国组成的多极格局。1999年春,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外交》杂志发表题为《孤独的超级大国》一文,对单极世界论作了深刻而系统的批判。亨廷顿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超极大国并不意味着世界是单级的。从历史上看,单极世界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和许多实力较小的国家,而不存在实力强大的大国。在单极世界中,超级大国可以有效地单独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也不能阻止它这样做。在冷战行将结束和苏联即将垮台之际,美国常常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的国家。这个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球政治眼下正在经历一个10~20年的单极加多极体系的时期,21世界将进入真正的多极体系。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显然更愿意建立一个单极体系,然而美国却缺乏建立单极世界的国内政治基础。美国两个迫人就范的主要手段是经济制裁和军事干预。然而只有在其它国家支持的情况下,经济制裁才能发挥作用,而这种情况现在日趋减少。美国要么单方面实行制裁,这既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又损害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如果不实行制裁,这又会成为软弱无能的象征。至于军事干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干预必须得到联合国的认可才能合法化,然而这很可能遭到俄罗斯、中国和法国的否决。2、干预需要盟国部队的参与,但是它们可能不参与。3、干预还需保证不让美国人员受到伤亡,甚至不能有“轻度的”伤亡。即使做到了这三条,美国仍可能受到国内人民的批评和国外人民的普遍反对。由于美国既不能真正称霸世界,而在行动上、观念上又把自己当做世界霸主,美国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美国经常指责别国为“无赖国家”,但在许多国家看来,美国正在变成一个“无赖超级大国”。在中国、俄罗斯、欧洲国家、印度、阿拉伯国家及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反对美国霸权的声音,连日本都批评美国只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很少考虑别国的利益。亨廷顿认为,美国最终也会接受多极世界,做多极世界中的一个大国。

亨廷顿所说的单极加多极相当于中国报刊上常说的“一超多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走向真正多极体系的过渡时期。他认为单极加多极世界对美国政策将产生下述影响: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做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人应当放弃有关“仁慈霸权主义”的幻想,认清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与别国是不可调和的,因为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其利益必然与其他国家的利益相冲突。第三,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第四,与欧洲的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与欧洲保持良好合作是消除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所患的孤独症的良药。

亨廷顿的文章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总结了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经验,驳倒了美国单极论者的种种论据,得出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结论。但是,亨氏所说的多极体系是指若干实力相当的大国既合作又竞争,大国联盟是解决一些重大国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机制,类似于两极格局出现以前的欧洲政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它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前现实,而大有列强共管世界的味道。在当前的国际政治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例如,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团结起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的夭折和美国多次企图在联合国通过谴责中国人权的决议遭到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有时小国也可以起大作用。古巴是个小国,就在美国的家门口。30多年来,美国对卡斯特罗政权恨之入骨,对古巴用尽各种制裁和颠覆手段,但卡斯特罗却我自岿然不动。除了国家之外,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等,也是国际政治中日益重要的力量。我认为,政治多极化应该把这些力量都考虑在内。政治多极化的真谛应是:世界是丰富、复杂和多样化的,世界上的事只能由各国人民共同来管,不能由一个超级大国搞一言堂。

反对单极化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科索沃战争再次以事实说明单极化行不通。去年春天,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美国也赞成多极化,这当然不一定是真心话,但即使是违心之言,也可见多极化形势发展强劲,连女强人也无可奈何。

多极化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是两种同时发生而且不相干的过程,但二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从冷战结束后到现在的实际发展过程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线索: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他们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是被它们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他们制定的。毫无疑问,他们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美国更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事实上,他们也一直是这样做的。他们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非常不公平,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如果说,过去殖民地人民的主要斗争目标是争取和巩固政治独立,并且利用冷战的形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那么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经济成功助长了东亚国家的自信心,提出了“东亚价值观”,对西方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东亚金融危机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暴露了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但同时也使他们更为迫切地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通过自身的经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于是,美国成为千夫所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众矢之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经济机构内部高层人士也出现了分裂。要求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已经成为主流的呼声。由于发展中国家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世贸组织去年的西雅图会议中途夭折,不欢而散。这件事说明美国已不能再随意操纵世贸组织。正如总干事穆尔先生所说,今日的世贸组织已不是当年关贸总协定成立初期的富国俱乐部了。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增加了。旧的经济秩序必须改变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至于如何改,改多少,还得看斗争的结果,但或多或少总得有所改变。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美国现在已经控制不了联合国,可以预期,将来美国也将控制不了国际经济机构。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也应该看做是政治多极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或者一极,虽然这一极的性质与单个的民族国家有所不同,但都是有重要的作用的。

2.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的趋势也方兴未艾。有人称为经济多极化现象。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3是1990年之后成立的。在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

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对外界形成更强的谈判地位,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区的国家之间,由于历史因缘和地理接近,往往具有相对较多的共同经济利益和相对较近的文化传统。在区域经济集团范围之内,各国的矛盾较易调和和妥协,较易在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安排。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平等互利的自愿联合是区域经济前进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实行单极秩序的能力。

北美、西欧和东亚号称世界经济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大致相当,都占世界总额的20%以上,西欧早就组成了欧洲联盟,经过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拥有3.5亿人口的大市场,各成员国之间已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则实行统一关税。欧洲单一货币已在1999年启动,从而使欧盟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协定,1994年正式生效,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集团,现在正在谈判扩大,有可能在2005年形成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包括美洲所有国家8亿人口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值得注意的是,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深感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应付经济全球化风险。从1998年起,包括东盟10国和中日韩10+3机制不断进展,东亚区域经济联合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产生和加强,都是在近10年中出现的,而且都和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单极化或美国化。

据统计材料,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比重的40~50%,1995年占36.3%,1965年占31.3%,1975年占26.6%。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比重为25.3%,1996年为25.7%。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比重为26.6%,欧盟为27.4%,东亚为23.1%。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上升,而是从1975年以来大致保持原状。近10年来,美国经济一直保持景气,日本和西欧则状态不佳。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不变。现在西欧经济增长已开始增速,日本的不景气可能已到谷底,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仍保持高速增长,美国的增长则可能减速。各国增长速度的变化势必影响它们相互的力量对比。从长远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增长速度将领先于美、欧,因而它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而美国则会相应下降。

3.一般而言,能成为政治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这些国家中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力量的加强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设想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它们之间仍然会存在和产生各种矛盾,但一般会避免用战争的办法解决。

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各极中遥遥领先,但也并非没有挑战。美、欧、日之间的转基因食品战、农业补贴战、钢铁战、国际货币基金总裁人选之争等等,矛盾频繁。欧日都在力求发展新经济,希望与美国一争高低。由于冷战后不再存在共同敌人,美欧关系趋于松驰。欧洲反对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美国实际上也反对欧洲建立独立防务。美欧之间既是军事同盟又是经济对手的关系将如何演变,还有待于观察。美日关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美欧得益较多,但它们也有脆弱的一面。美国缺少劳动保障机制,而西欧劳动成本过高。社会走向高龄化、人口减少而又不愿接受外来移民也是一个问题。美欧国内都有人反对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有可能引发美欧内部的社会问题。

发展不平衡的法则仍然起作用。资金和技术的全球流动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跃进提供了机遇。除东亚新兴工业体和中国外,印度近10年来连续以较高速度增长并成为软件出口大国,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不排除将来在拉美、阿拉伯世界或非洲也可能出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想要阻止其他国家发展,不准它们“坐大”的图谋是徒劳的。发展是硬道理,你要发展,我也要发展,谁也阻止不了。对每一个国家来说,别国特别是邻国的发展虽然会带来竞争的威胁,但也会带来合作的机遇。最终各国都将不得不接受多极化的现实,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处理同别国又合作、又竞争的辩证关系,力争做到互利或“双赢”。

4.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确实会对国家主权造成一定的侵蚀和限制,受到影响的主要是一些经济方面的主权以及信息控制权。这种情况有可能被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用来为自己牟利。另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它们要利用主权武器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它们在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的同时,还要制定适当的政策,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并保存本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予以监管和培植。总之,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壮大,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要实现后来居上,必须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与此同时,有关国家又要充分认识全球化中的风险,注意维护经济安全。为了寻求和选择适合自己国际的战略,它们必须自行确定改革与开放的最佳速度和方式。

应该看到,主权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权国家的经济作用并没有消失,只是部分地受到限制。经济全球化虽然使各国间的经济界限模糊了,但各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惯仍将保存。经济全球化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消灭民族国家,但单极化却要建立一个君临万邦的罗马帝国式的世界政治中心。二者是不同的。

5.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及与之相伴的高科技的发展,应当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前任总干事鲁杰罗说: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以后,韩国仅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用了9年。这些时间间隔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不公正的旧经济秩序和发达国家的人为障碍使这种趋势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甚至还出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现在世界上有12亿人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还有16亿人一天靠不到2美元勉强度日。世界上最富有的200个人的财产超过了最贫困的20亿人财产的总和。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发展的趋势是不能扭转的。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证明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1987年,每100个东亚人中有26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贫困线,而截至1996年,这个数字已下降到15个人。东亚人的平均寿命从1970年的59岁增加到1995年69岁。世行估计,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90年的2.8亿下降为1999年的1.24亿,减少了56%。除东亚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有进展。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

全球化与美国化

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美国化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美国单极论者,另一种是反对美国单极论者,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美国化理解为美国控制世界,也就是美国霸权。

美国霸权是现实存在的危险,确实应该加以反对,不能轻视。但是,如前所述,世界的主要潮流是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单极化的美国霸权是不能成功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词。除了指美国霸权之外,还可以泛指一切带有美国特色的事物的流行。这类事物又非常之多,小如牛仔裤、可口可乐、流行歌曲、摇摆舞、美国电影、美式英语、美国之音、有线新闻CNN等;大到美国生活方式、美国价值观念、美国技术、美国教育、美国社会制度、美国文化等都可包括在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严格地说,也许更多的是由于国际交通和通讯的便利和国际上人民对人民来往的增加),这些事物在别国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青年中更为流行迅速。在发展中国家,美国影响的扩大常常会导致青年人与上一代人之间代沟的加深,导致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受打击,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美国的当权者把美国的这些影响看做美国的“软力量”,并且一再向美国人民强调要把美国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并以此作为建立美国单极世界的重要杠杆。而在发展中国家乃至欧洲的非英语国家中许多人士则强调美国影响是美国的文化霸权,必须加以抵制,甚至为此不惜抵制经济全球化。

我认为这基本上是一个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问题。它是个很复杂、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和经济全球化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同一个问题。就它和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方面而言,主要应弄清两点。

1.经济领域,各国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双向的。同样,在文化领域,各国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双向的。美国现在对外国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但是,美国对外国文化影响吸收、接受得多而且快,这在世界各国中可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2.美国文化影响中有坏的东西,也有好的东西,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别对待。对坏的东西,必须坚决抵制,而对好的东西不仅不能抵制,还要认真地学习、吸收和借鉴。例如,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是非常富有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人应当吸收的良药,千万不可因为反对美国化而反对它们。美国之所以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因为它具有比别国高的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美国何以能做到这一点,这又同它的社会机制、管理模式、价值观念中某些优良的部分有关。这些就是美国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是形成美国力量的“软件”。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引进它们的资金和技术,这一点已经没有争议,但是,如果停在这一点上,只引进“硬件”,而不研究“软件”,那也是买椟还珠。

经济全球化过程首先是由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所推动的。各国参加全球化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各有各的打算。相互依存即共同利益在发展,矛盾和斗争也在所难免,基本上不外乎如何把蛋糕做大和如何把蛋糕分配均匀这两个问题。当然政治上,美国想要建立单极世界,文化上,美国和西方想用西方文明或西方价值体系统一全球,而发展中国家则要保护自己的主权独立,保护自己的文化特性和传统。这两个领域的矛盾同经济领域的矛盾相互交叉和影响,但是经济是基础,是决定性因素。发展中国家要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取得平等地位,首先必须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突破,赶上发达国家。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是困难的。一方面,过去几百年中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曾经摧毁它们的主权独立和历史荣光,使它们处于积贫积弱的地位。另一方面,全球化现行的游戏规则很不合理、很不公平。发展中国家是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怀着辛酸的民族记忆进入经济全球化严峻的赛场的,许多人的心情难免感到苦涩、悲凉和愤怒。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如果闭关自守、不对外开放,结果只能是继续落后挨打。惟一的出路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对外趋利避害,对内兴利除害。既要遵守公认的国际规则,利用这些规则的空间为自己谋发展,同时也要争取对这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有更大的发言权以便使之更为合理。事实说明,这条路虽然艰苦,但却是走得通的。东亚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其他地区一些经济搞得好的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的前途依然是光明的。基辛格1999年在爱尔兰发表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三个主要观点:西方不能试图强迫每一个国家都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世界;西方没有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对别国进行干涉的普遍权利,某人的利他主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殖民主义;西方不要期望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自然地在任何地方奏效。由此可见,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也已认识到,未来的天下只能是大家共同的天下,而不可能是美国一家的天下。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