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ZT 脂肪瘤 |
送交者: 雪梅 2011年04月23日19:42:40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
摘自《神的杰作 身体奥秘的发现之旅》(保罗.班德,杨腓力著) Fearfully & Wonderfully Made (by Paul Brand, Pilip Yancey) 第七章:叛变 伟大的科技似乎使得人类自足于每天的生活,不再需要求助于他人。我们愈来愈需要隐私权,于是我们也就变得愈来愈孤立、愈来愈寂寞。 ——史拉特
在印度马德拉斯的中央车站,躺着一个女乞丐,是我看过那一带乞丐中最可怜的一个。她躺在那些川流不息、赶着坐火车的人群当中;夹着公文包的商人、有钱的观光客,以及政府官员都会从她旁边走过。 就像很多印度乞丐一样,这女人面容憔悴,双眼、双颊都陷了进去,并且骨瘦如柴。但奇怪的是,从她身体的一边长出一大块圆胖、滑溜溜、像腊肠一样的肉团,由一片宽大的皮肉牵连着,挂在她的身上,好像一个未成形的婴孩一样。这女人将她那奇形怪状的腰窝露在外面,期望能在众多乞丐中争取到更多的同情。虽然我只大略看了她一眼,我就可以确定那一块长出来的东西是脂肪瘤。它看来是她身体的一部分,但好像又不是。它像是一些外科医生从一个三百磅的人身上割下一大块肉,用活的皮肤包起来,再巧夺天工地把它缝在这女人身上一样。她很饥饿,虚弱地伸出像蜘蛛脚般的手向人求乞。但是她的瘤却长得很好,几乎与她身体其他部分的总重量相等。这块瘤在阳光下闪烁着,消耗她的健康,吸取着她的生命。 脂肪细胞——在马德拉斯市乞丐身上长的瘤就是由它们组合而成的有机群体。在西方注重外貌的文化中,“脂肪”这个字眼带有缺乏纪律的含意在内。对一般人来说,这是一种无用细胞的集合体,应该予以削减。 不过,从外科医生的观点来看,当他拿起手术刀划开皮肉,露出油质的脂肪细胞层时,他却马上可以感受到脂肪的价值,医学观念可以平衡一般人对“脂肪”一字的误会。因为脂肪可以隔寒,这就是为什么十亿脂肪细胞都集结在表皮之下的原因,也正因此之故,胖的人比瘦的人更能忍受寒冷的天气和冷水。脂肪细胞只要找得到空间,就可以生长于内脏四周、肌肉与身体内的表层下。因它们的存在,重要的内脏得以免受激烈的冲击。 没有一样东西比脂肪更能影响人的外表。为什么少女会那么悦人眼目呢?因为有丰富的脂肪细胞充满在不规则的骨头和肌肉之间,使她们的皮肤显出细嫩、光滑的轮廓。 但脂肪除了御寒和形成美丽的轮廓外,还有更多的功用。每一个脂肪细胞都是一个储藏室,包含着一颗黄色的油球,压迫着细胞核。如果身体能吸收到足够的食物以供消耗,脂肪细胞就不会起什么作用。饥荒一旦来到,脂肪细胞多的人将会在别人都饿昏了的时候,还能忍受得住,这就是脂肪最具策略性的功能。 如果一切正常,身体会摄取够用的食物,维持本身的成长,并更换坏死的细胞。但如果供应量减少,譬如一个人为了把握夏天的日光割草,而延误晚餐时,那么体内的脂肪细胞就会收到警报。对于缺乏肝醣元的肝脏和缺乏葡萄糖的血液,脂肪细胞会很慷慨地献出他们的油性宝藏,因为它能扮演身体储藏室的角色。脂肪细胞使得其他细胞能更自由、更有效地做成它们该做的工作。想想看,如果每一个肌肉细胞都必须携带一个囊状的能量储藏室,那么,我们的身体岂不会变得东凸一块、西凸一块,而成了奇形怪状的怪物吗? 有些脂肪是马上可以消耗的,只要人一开始节食,它就先被消耗掉。其他的脂肪,譬如在肾脏四周和手掌上的脂肪,因为有重要的次等功能,因此不会轻易被消耗。但是如果身体处在饥饿状态太久,那么即使这些有高度优先权的脂肪细胞,也必须放出它们重要的脂肪存量。 我喜欢把脂肪细胞想成是身体细胞中的银行家。当富足的时候,它们就尽量储存;好像身体内的存款超过提款。当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又能把化学财富轮回血流中。 但有时身体内会发生可怕的事——叛变——脂肪瘤形成了,好像长在马德拉斯乞丐身上的那个瘤一样。脂肪瘤是一种低级恶毒的瘤,它是由单一的脂肪细胞演变而来的;它一面是个最会把脂肪储存起来的懒惰家伙,一面又与身体的领导阶级对抗,不肯放弃它所储存的脂肪。换句话说,它只接受存款,却对提款单不屑一顾。一旦那个细胞开始繁殖,与它同类的细胞就会很快地跟从它的领导,而长成一个像赘肉的瘤,充满在体内的空隙,压迫肌肉和体内其他的器官。有时脂肪瘤会挤住眼睛,而影响到眼球整体的运作,它也会压住感觉神经,这时候病人就需要动手术了。 我曾经切除过这种脂肪瘤。在显微镜底下,它们看起来就像健康的脂肪细胞,充满着亮晶晶的油脂。这些细胞都有很美好的功用,可惜只有一项缺点——他们不肯向身体效忠,完全不关心身体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马德拉斯的女乞丐正在慢慢饿死,而她身上的脂肪瘤却愈长愈漂亮的原因。 如果一个瘤的成长只局限在一个地区,且不超过细胞膜的范围时,这种瘤就是良性的。但当不忠诚的细胞破坏这个禁令时,体内就会出现极可怕的情况;它们会拼命繁殖,很快遍布整个身体,把正常的细胞挤死。只知对付外来侵入者的白血球,不会想到要攻击身体本身的叛变细胞。医生最怕的就是这一类的功能失调——这就是所谓的癌症。一些神秘的理由,促使这些细胞快速蔓延,无法控制,而这些细胞可能来自脑部、肝脏、肾脏、骨头、血液、皮肤或其他组织。每一个细胞都是健康、功能良好的细胞,它们的问题就是不忠诚,只知自顾自的行动,不再把身体的其他需要列入考虑范围,于是身体就出了毛病。 即使是白血球——这个不可或缺的宫廷守卫者,也会因为叛变而破坏整个身体。有时候他们任意繁殖,冻结了血流,使淋巴系统负荷过度,因而扼杀了身体的正常运作——这就是血癌,或称白血球过多症。 由于我只是外科医生,不是先知,我很怕拿身体上的癌症来与基督属灵身体上的叛变作类比,但我还是必须谈到这一点。基督对于外来恶势力加诸他身体上的冲击和鞭打,一点也不在意,他曾平静地应许教会说:“阴间的门不能胜过我的教会。”(太16:18)他能很轻松而不受威胁地在罪人当中行走。但对于从内部而来的不忠贞,他却声色俱厉地予以警告。 身为一个个别的细胞,我必须集中精力,看看我自己应该如何关心到世界其他地区肢体的需要。至于其他基督徒对教会应该作何反应,我不能也不该下任何断语。 但我也必须指出,像我这样一个在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中工作了18年的宣教士看来,基督教财源分布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在维罗,我们用在一个麻风病人身上的钱是每人每年三块美元,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因资金不足而得不到照顾。反过来,让我们看看美国的情形,许多教会热烈地讨论该如何花费百万元美元建一座体育馆,商讨如何美化教会庭院、为教会的草地买肥料和改建教堂尖塔等事……甚至举办讲座,教导会友如何省税,以便守护他们堆积的财富。当我看到那些教会对国外和大城市事工所定的预算时,我禁不住从心底浮出一幅活生生的图画——那位马德拉斯的女乞丐终于因为脂肪瘤愈长愈大、愈圆,慢慢地饿死了。 这并不只是美国人的问题,也不止是西方才有的问题,每一个社会都有囤积财富的例子。这种警告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发的,我只是站在一位医生的立场,发出一个警告:请记住,只有当每一个细胞都关心到整个身体的需要时,身体才会健康! 我在想,会不会是因为我们西方人太专注于与我们周围的“细胞”竞争,而因此无视于世界其他地方那么庞大的需要?在基督的身体中,拥有财产与金钱并不是罪,这正是某些肢体应有的重要功能。当我把富有的人与脂肪细胞联想在一起时,我所应用的是积极的形象,好像一个医生赞赏脂肪在身体内所扮演的角色一样。有了财富,就容易行好客、慷慨的事了。身上多些储藏可以帮助身体更便于照顾自己。然而别忘了,脂肪的控制也是个困难的问题,不论是在生物学方面或在宗教方面皆然。 请试着把整个世界想象成一个只有1000人的社区: 在我们这1000人的城市中—— 180人住在所谓已开发世界的高岗上。 820人住在其他未开发世界的岩石低地中。 住在高岗上那幸运的180人拥有整个城市80%的财富,拥有整个城市半数以上的房间,而且每人都有两间以上的房间,拥有85%的汽车,80%的电视机,93%的电话机,每人每年平均收入5000美元。 住在低谷中没有那么幸运的820人中,每人每年只得700元美金,很多人甚至少于75元,平均五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 住在高岗上那幸运的一群怎么使用他们的财富呢?整体来说,他们用还不到百分之一的收入来帮助住在低谷中的人。(以美国来说,每100元的收入里,有18.3元是用来买食物;6.6元用在度假与娱乐上;5.8元买衣服;2.4元买酒喝;1.5元买香烟;1.3元捐给宗教及慈善机构,这些捐款中,只有一小部分用在美国以外地区。) 住在拥挤平地上的那些人——大约有三分之一要受营养不良的苦——他们会怎么想那些住在高岗上的家伙呢? 我知道这些问题背后还隐藏着很复杂的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我对于早期教会义不容辞地帮助那些有迫切需要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使徒保罗在百忙中抽出几个月的时间,从希腊基督徒那里收集捐款,用来救济帮助那些在耶路撒冷贫穷的犹太基督徒。 我们需要停下来仔细看看自己。上帝需要各种类型的细胞在它身体中:肥的、瘦的、富有的、贫穷的、简单的、复杂的,但它更需要忠心的细胞。在使用资源的范畴中,我们的头——耶稣,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要指示我们。愿上帝拯救我们,使我们不要成为他身体中的一颗癌细胞。 读后感: 我们这些世界上的富足的都有点像脂肪瘤。美国也很有点脂肪瘤的样子。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0: | 二娃:阿贵逸事 11:祷告禁食 | |
2010: | 主恩常颂 | |
2009: | 耶稣牺牲?自愿为别人死,死了就活不过 | |
2009: | 不到黄河不死心 | |
2007: | 补充一点,Normalman兄所提的这些问题 | |
2007: | 教会的本质 | |
2006: | zt人生感悟:一个男人应该知道的十六个 | |
2006: | ZT:《挚爱中华》──戴德生传记 (序 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