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奇異恩典
萬維讀者網 > 彩虹之約 > 帖子
ZT:華氏911度,“這是自由的燃點"
送交者: wiag 2004年06月29日08:34:14 於 [彩虹之約] 發送悄悄話

ZT: "在7分多鐘時間裡,沒有人做任何事"

http://www3.bbsland.com/forums/general/messages/390256.html

片名:《華氏911》
  導演:邁克爾·摩爾

  主角:小布什、切尼、賴斯等

  摩爾反布什言行錄

  2003年3月,摩爾(上)給布什(左)寫了一封信,以“剃鬚刀般鋒利的語氣”提出了自己對伊拉克問題的看法,並對布什進行了一番冷嘲熱諷,信中寫道:“布什先生,全世界都在反對你,當然還要加上你的同胞美國人”。

  2003年6月,摩爾發表的致布什公開信至今仍廣為流傳。信中還有這樣的話:“在535位國會議員中,只有一人的子女在我們的軍隊中服役,假如你真想為美國奮鬥的話,就請你把你的兩位千金送去戰場,帶頭讓議員們的孩子也能為戰爭出點力。”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除了與往年一樣有藝術電影、好萊塢大製作和各類商業片外,觀眾們還意外地看到了一些表達反戰聲音的政治片。而其中最引人關注、爭議和好評的影片是《華氏911》,其導演邁克爾·摩爾在為該片宣傳時就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是要通過影片所揭露的布什家族與拉登家族的金錢關係,及其所鼓吹的反布什、反伊戰的情緒,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幫助民主黨人打敗布什。

  “布什在片中是個喜劇演員”

  作為惟一一部參加角逐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大獎的紀錄片,《華氏911》不僅有奪取金棕櫚獎的野心,它的導演邁克爾·摩爾更是毫不諱言自己的另一個政治目的,就是借這部影片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幫民主黨人打敗布什。

  《華氏911》從籌備、拍攝、發行,一直到去戛納參加首映,都在輿論上激起了千層浪,可以說還沒公映就在宣傳上打了勝仗。這部被認為“政治敏感性”極高的電影出自今年奧斯卡紀錄片獎得主、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之手,該片以紀實手法回顧了從小布什當選總統到“9·11”事件和伊拉克戰爭這不同尋常的4年,影片最“驚爆”的內容是揭露了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兩代人之間的恩怨及“9·11”事件的幕後交易,也正是這些片段成為該片遭禁、發行遇挫的導火線。

  《華氏911》一開始便回放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雙子大樓遭飛機撞擊轟然倒塌的紀實畫面,而後鏡頭一轉對準了彼時彼刻的美國總統布什。當時小布什正在參加一個小學的文學會,助手在他耳邊說飛機撞進了雙子塔,他聽到消息後不知該如何反應,於是繼續裝着閱讀手上那本《我的寵物山羊》。這時,畫面的角落上出現了一隻秒表,在滴滴答答地計算小布什作出反應總共需要的時間。同時摩爾的畫外音響起:“他是不是正在後悔以前為什麼不努力工作,而老把時間放在得克薩斯州的農場去除草和打高爾夫球。”

  小布什是該片的第一男主角,用摩爾的話來說:“布什總統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優秀的喜劇演員,借他之口,我讓人們知道了許多他們根本沒機會了解的東西———愚蠢、恐怖、真相。”

  老布什和老拉登的貓膩

  布什家族和本·拉登家族兩代人之間的恩怨,和“9·11事件”發生後存在於英美兩國和海灣國家之間的幕後交易也在影片中被驚人地揭示。該片指出,老布什與拉登的建築大亨父親一直有生意上的往來,布什的父親老布什曾擔任私人投資公司卡萊爾集團的資深顧問,而該公司曾與拉登家族有多年各種商業往來。摩爾說:“布什家族和拉登家族關係如此深厚,因此對於‘9·11’之前的異常發展視而不見,‘9·11’之後又極力否認、撇清與他們的關係。”片中說在恐怖襲擊前,恐怖大亨拉登的不少親信已經潛入美國,而布什明明知道這些情況,卻故意放過這些基地分子。在“9·11”事件之後,小布什甚至親自簽署命令,允許拉登家族在美國的24名成員乘坐一架沙特私人飛機逃離美國。

  “拉登為什麼會襲擊美國?誰該為‘9·11’負責?‘9·11’之後,美國在國防、外交及反恐政策上究竟做了些什麼?觀眾都會在這部好看的影片中找到答案”。為了拍攝這部電影,摩爾雇用了大量的攝影師和記者,並發動自己的社會關係,讓劇組偷偷潛進伊拉克,採訪了大量的美國政府官員、伊拉克民眾以及參加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大兵。摩爾還稱,為了使影片更吸引觀眾,他以自己的方式給影片加入了許多諷刺和幽默元素。摩爾所說的幽默方式是指他本人在影片中以一種天真、近似小丑的畫外音,不時地挖苦屏幕上的小布什的表情或行為。

  對於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摩爾有自己的看法:“小布什其實並不想抓到拉登,因為恐怖活動是他發動戰爭的一張通行證,而攻打伊拉克後的重建工作更是一塊大肥肉。”摩爾還猛烈抨擊美國政府徵召較窮困的工人的孩子、黑人和移民去當兵,成為布什戰爭的犧牲品。

  迪斯尼高壓之下放棄發行權

  《華氏911》的推出適逢今年美國大選,而迪斯尼公司害怕來自白宮的壓力,以該片“過多,而且過於偏激地涉及政治問題”的理由,禁止旗下投資該片的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在美國發行這部影片。邁克爾·摩爾得知消息後,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公開信稱,這是因為迪斯尼害怕得罪總統的弟弟、佛州州長傑布·布什,從而使迪斯尼在佛州的項目變得複雜並使數百萬美元的減稅計劃泡湯。他還向媒體透露,他原本曾找梅爾·吉布森投資該片,後者拍攝的飽受爭議的電影《耶穌受難記》不久前才上映,但吉布森後來被警告“如果你贊助這部電影,以後就別指望再收到白宮的邀請”,吉布森終於決定放棄該片。對此,迪斯尼反擊說,邁克爾·摩爾是在個人炒作。而傑布·布什則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不會去看一部大大增加了作者淨收入的電影……這並非摩爾先生第一次拍批評我們家族的紀錄片,沒什麼好吃驚的。”但不管怎麼說,這道禁令對人們卻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本片在戛納的首映式曾掀起觀影熱潮。

  邁克爾·摩爾自我調侃地在戛納新聞發布會上說:“毫無疑問,金棕櫚應該頒給最無畏的人,而我什麼都不怕,我從來都不懷疑這部影片可以在美國上映……布什應該被踢出白宮辦公室,因為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樣,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他們究竟在做些什麼?也許你們中間的有些人會因為看到我將來死於非命而發笑。”

  據悉,新發行商計劃10月份在美國上映該片,距美國總統選舉只有幾星期時間。毫無疑問,如果紀錄片在競選的關鍵時期公映,會對布什連任帶來巨大的殺傷力。

  “抹黑布什”的摩爾

  記者、諷刺作家、電視主持人、導演、左翼社會活動家……邁克爾·摩爾擁有眾多身份,但無論哪一種身份,都會成為他攻擊美國總統布什的工具。摩爾是美國娛樂圈中少有的如此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產量甚豐,幾乎每一年都有一部引起轟動的著作或電影產生,而近幾年中,他的創作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反對布什。

  “我們喜歡非小說類作品,可我們生活在虛假的時代裡。在這個時代,我們得到的是虛假的選舉結果,我們選出了虛假的總統……布什先生,我們都反對這場戰爭!布什先生,我們為你感到羞恥,為你感到羞恥啊!你遭到了美國南部各州的反對,你當總統的時間馬上就要結束了!”

  ———邁克爾·摩爾的奧斯卡獲獎致辭

  邁克爾·摩爾1954年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弗林特小鎮,他上高中時製作的環保幻燈片曾獲全美“飛鷹榮譽勳章”。18歲時競選校董事會成員,成為美國最年輕的競選公職者。進入密歇根州大學後不久就退學。1989年,他首次當紀錄片導演,就以反映美國大型公司職工失業問題的《羅傑和我》一片大獲成功,震撼了當時的美國電影界。1996年,他又開始涉足出版業,成為全美聞名的諷刺作家。他頭戴棒球帽、身穿粗布工作服的形象如日中天,為美國人所熟知和喜愛。就連這次參加戛納電影節,他都會跑到戛納海灘參加近200名演藝界工作人員舉行的示威遊行。

  近年來,摩爾可謂是布什總統最“厭惡”的人之一。因為,摩爾無論是著書還是拍電影,都很喜歡和布什對着幹。他多次發表公開信批評布什、反對伊拉克戰爭。他將政治批判娛樂化,利用出版、電影等各種方式暴露黑暗,成為娛樂圈中以實際行動參與“倒布”的中堅分子。

  2002年3月,摩爾撰寫的《愚蠢的白人》一書,因為含有大量抨擊布什的言辭,一度無法付印。摩爾在書中大罵布什是“強盜頭子”,甚至在書中呼籲派遣海軍陸戰隊將布什驅逐出去,還聲稱美國“已淪為無知愚蠢”的國家。出版社曾要求摩爾對書名以及書中的一些批評性文字作出改動,不過,經過長時間的抗爭後,《愚蠢的白人》終於一字未改地被擺上了書架,而且第一版印刷的5萬本上市即銷售一空,迅速攀上《紐約時報》非虛構類作品暢銷書榜。該書還獲得英國年度圖書大獎,目前已被重印了30多次,在美國各大排行榜連續幾十周蟬聯榜首。


解讀《華氏911》:諷刺尖刀為何對準布什?

“領獎時我太激動了,忘了感謝布什、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沒有他們,我的影片怎能如此精彩?想到他們我真該熱淚盈眶。” ——邁克爾·摩爾在獲獎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華氏451度》是美國科幻作家雷·布萊貝利的長篇小說,1966年被法國導演特呂弗拍成電影。故事中虛構的未來社會裡,每棟建築物都百分之百防火,消防員已無用武之地,他們反變成專業縱火員,惟一的工作就是四處焚書。華氏451度——即攝氏233度——正是書本的燃點。記錄片《華氏911度》將這部小說的標題與“9·11”事件合併,導演邁克爾·摩爾說:“這是自由的燃點。”

沒人告訴他怎麼辦

5月22日(當地時間,下同)的頒獎晚會一開始,邁克爾·摩爾就開始成為焦點。稚氣未脫的比利時小伙子喬納斯·蓋爾奈特上台領取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個電影獎項“最佳短片評委會大獎”時,抓住寶貴的機會向摩爾和他的《華氏911度》致敬。緊接着出來頒獎的英國演員蒂姆·羅斯立刻對此表示出讚賞:“剛才那個小伙子說了一番很有勇氣的話,我完全贊同他的意見。”

等到摩爾終於噙着淚水捂着嘴,拖着自己龐大的身軀走上台,去領取屬於自己的金棕櫚大獎時,喝彩聲和倒彩聲同時爆發。摩爾好不容易控制住情緒和台下的喧鬧聲,恢復了自己調侃的形象。“天哪!你們都對我幹了啥?”手持金棕櫚獎的摩爾問坐在台上的評審團。評審團給了他金棕櫚,戛納的電影市場則給了他好消息:“我找到了新的發行商,一個阿爾巴尼亞發行商。現在全世界都能看到這部電影,除了一個國家。”由於迪斯尼堅決阻止任何子公司在美國發行這部“招惹是非”的影片,《華氏911度》何時能在美國上映,仍是未知數。

5月16日,《華氏911度》戛納首映前一天,摩爾向媒體捅出新聞:白宮曾阻止梅爾·吉布森的製片公司ICON投資本片。“ICON的總裁布魯斯·戴維去年打電話給我:‘我現在麻煩大了,你得幫我。我知道我們已經簽了合約,我知道資金已經注入影片製作,但梅爾接到白宮那邊的人的電話,說如果投資這部電影,以後就別再想得到白宮的邀請。’”於是ICON匆忙退出這個計劃,由迪斯尼的子公司米拉麥克斯接手。

有認真的美國記者打電話詢問ICON公司,他們卻說沒有受到過任何來自白宮的壓力,只是“因為我們對這部片子不感興趣了。”該記者問摩爾:“我該相信誰?”“ICON是《科倫拜恩的保齡》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發行商。”摩爾回答,“那部影片打破了票房紀錄,就像它在美國取得的7000萬票房一樣。他們嘗到了甜頭,是他們來找我說‘我們要投資邁克爾·摩爾的下一部電影,不管是什麼片子’。可兩三個星期之後他們慌慌張張說要立即撤出——‘我們沒興趣了。’你能接受這樣的解釋嗎?”

看過《華氏911度》,沒人會否認它的“殺傷力”。這部記錄片的意圖清晰尖銳,用摩爾的話說,就是“喬治·沃克·布什應該下台。”

密集的電視素材回顧了2000年布什就職那天,人們往他乘坐的轎車上扔雞蛋的情形。摩爾以數據指出,“9·11”事件前,布什在任8個月,用了42%的時間度假。隨後的影像更是直接尖刻:“9·11”災難發生前,布什正前往佛羅里達州一所小學參觀。當布什被告知一架飛機撞上紐約世貿中心,他決定繼續這次上鏡機會。當第二架飛機命中另一幢塔樓,他的助手走進教室,俯身向坐在講台上的布什耳語。鏡頭長時間地記錄布什呆坐着不知所措,摩爾的解說火上澆油:“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者沒人告訴他怎麼辦,也沒有特工來帶他離開,布什只好繼續坐着,看小學課本。在7分多鐘時間裡,沒有人做任何事……”

有記者問及這段素材從何而來,邁克爾·摩爾說:“這很簡單,我去那學校問他們是否有當年布什訪問的錄像帶,他們說有,就給我了。”

影片接着揭示布什家族與拉丹家族的長期密切關係。“9·11”之後幾天,美國所有商業和私人飛機全都滯留在機場,因此被耽擱行程的人包括老布什和瑞奇·馬丁。“問題不在馬丁坐不了飛機,而是除了本·拉丹家族,誰想坐飛機?”9月13日之後,在白宮的許可下,6架私人飛機和24趟商業航班將142名沙特人,包括24名本·拉丹家族成員帶出美國。

摩爾在參加新聞發布會時出示了影片中用過的物證——一份軍隊文檔在2000年和2004年的兩個不同版本。文件證明1972年有兩人未能通過駐德克薩斯州國民警衛隊的體檢——布什和詹姆斯·巴斯。2004年的文件上,後者的名字被塗去。巴斯後來成為本·拉丹家族在德克薩斯州的財務主管。“他的名字為什麼被白宮和布什塗掉?因為2000年的時候還沒人知道什麼本·拉丹家族!”摩爾說。《紐約時報》對影片的評論說:“也許影片中最弱的,是所謂最新揭秘的那部分。此處涉及布什家族與沙特阿拉伯王室之間諸多複雜的財務關係(據統計,沙特王室在布什家族經營的石油企業中投資約14億美元),大多數觀眾會看得一頭霧水。”

我正經,布什搞笑

5月18日在戛納MAJESTIC酒店的露台,摩爾與包括《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每日新聞》、英國天空電視台在內的十餘家媒體談論他的新片。由於這次密集圍繞於影片的新聞,他不得不解釋:“我不是想出名,我從來不覺得出名會令我舒服。”本報記者根據現場錄音整理出一些有意思“摩爾式答問”。

這次你很少在鏡頭中出現。是想讓布什做主角,還是想改變自己的記錄片風格,更多地讓素材說話?

我覺得這次的素材已經足夠有力,不需要別的幫助手段。我少在鏡頭中出現,會讓片子更有觀賞性。從個人角度講,我不願看到自己(笑)。在剪輯室里我曾貼了張紙條,寫着“如果拿不準,就把我剪掉。”我不想讓邁克爾·摩爾這個角色成為焦點,我想讓萊拉(影片中伊拉克戰場陣亡士兵的母親)更被人們關注。

您這部影片很明顯將影響美國的大選,對此您是如何考慮的?

我做每一部影片之前,都希望它是一部我自己會在周末晚上買票去看的電影。最首要考慮的是,它能成為一部提供享受和娛樂的電影,人們可以帶着伴侶去看,吃爆米花,哭,笑,思考,走出影院後的一小時、一天或一星期後還談論它……這是我一貫的原始動機,也是拍這一部電影的動機。我想講美國在9·11之後一段時期的生活,我們是怎樣走到了現在……我也仍然認為在這種時候笑是很重要的,所以這部影片中亦有許多幽默。不過這次我成了一本正經的人,而喬治·布什負責了所有搞笑的台詞。有人還問我:如果布什要捍衛他的作者權利我該怎麼辦……

您怎麼保證有選舉權的美國人都去看你的電影呢?

我的電影並不是在藝術院線放映的,它們在大商場裡的影院和商業院線放映。我也覺得有幸能夠讓記錄片面對大眾。《科倫拜恩的保齡》上映時,發行公司對觀眾做了調查,70%的觀眾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到影院裡看一部記錄片。我的觀眾就是平常的電影消費者,我相信這部影片一定能在美國和世界各處面對所有普通觀眾。

這部影片很有力量,它來自大量客觀真實的素材,但那是我們都已知道的。之前你所說的許多從前“不為人知”的東西是什麼?你認為哪些東西真正會威脅我們的政府?

在電影開始時,布什在服役期間的記錄,和被塗改的另一份文檔。我想你也沒有見到過美軍士兵像影片中這樣的講話,他們的覺醒、他們對這件事情的疑惑……對着攝影機講這些是需要勇氣的。我們在晚間新聞里沒看到過這些。你也沒看到過戰爭對那些家庭造成的持續創傷,我們都很少看到,但它們在這部影片中一次又一次出現。我想這對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美國人,都是新的啟示。美國的好處在於當人們一旦知道真相,他們會依此採取正確的行動,難處在於了解真相。

我僱傭的自由記者,以他們有限的資源,在伊拉克戰場找到他們所尋找的東西。我們要問每一天都在現場的那麼多家電視網———你們應該去問NBC、CNN、ABC、……數百萬美元投入到他們的工作,我們為什麼沒有看到這些?今天你們在我影片中看到的美軍虐俘素材是第一次。除了現在我們看得到的監獄裡的照片,你們沒看到過任何監獄大牆之外、戰場上的事情。但影片當中就有,你們今天是首次看到它的人。這是可恥的。

我和我們的自由記者把這些事實帶給美國民眾,美國人不喜歡被蒙蔽,我想這部影片要做的就是揭示秘密,告訴大家真相。

為什麼影片中關於托尼·布萊爾的內容相當少?

可能因為我是美國人,我想把我要談的問題集中在美國、白宮,而不是唐寧街10號。在我印象里托尼·布萊爾要明事理得多,他跟布什這樣的傢伙搞在一起做什麼?我真是不懂。這是我見過的最古怪的一對。你們是否記得布萊爾第一次去戴維營,在那裡過夜?次日早上他們要出席記者招待會,兩人站在講台上,布萊爾準備發言,而布什對着麥克風跟他說:“我們用了同一支牙膏!”布萊爾只好訕笑,他也許會懷念比爾·克林頓——記者們全都在場,他不覺得尷尬嗎?

布什日前發表講話,談了美國士兵在虐俘事件中扮演的失敗角色,您認為布什的角色失敗在何處?

這是另一個證據說明喬治·華盛頓·布什不支持我們的軍隊。他實際是在蔑視我們的軍隊。他輕視服役保衛國家、在必要時會獻出生命的年輕人,把他們送進一場基於謊言的戰爭。這是對軍隊的最大侮辱,對待軍隊的最壞方式。他說我們的士兵缺乏人品——缺乏人品正是始自他自己、迪克·切尼和唐納·拉姆斯菲爾德,上梁不正下梁歪、惡行自有惡果,所以不必奇怪。這不是一場保衛國家、自由人民、阻止殺戮的崇高戰爭,我們能說的只是:感謝上帝他們很快就被抓獲,要知道在越戰時,謊言揭穿用了1年。

您最擔心的是否布什的連任,讓這個噩夢繼續?

應該說是可能的“當選”,不是“連任”。他先得被選舉成總統,然後才談得上“連任”。

這部影片是延續《科倫拜恩的保齡》的思路,我想探討得更深。在《科倫拜恩的保齡》中我從個人層面談到了美國的文化恐懼,人民被錯誤的信息操縱,電視上的影像告訴他們應該害怕,應該購買槍支保護自己。這部影片要探討的是大眾恐懼、大眾的歇斯底里。它們是刻意製造出來的,以便大眾將注意力從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上轉移開,依照他們的政治日程進行。如果布什要打伊拉克戰爭,他必須先恐嚇美國民眾,讓他們相信薩達姆·侯賽因與“9·11”有關。他們成功了,投票顯示70%以上的美國人相信基地組織與薩達姆·侯賽因有聯繫。他們十分擅長這一手。

我在這部影片裡要做的,是給大家看事情的另一面,告訴美國人他們如何被這種恐懼操控。就像奧威爾在《1984》中所說:“統治者需要置人民於持續的恐懼中,要令他們相信敵人無處不在,他們隨時可能被攻擊、被殺害。而人民為了得到保護,將情願放棄自由。因為他們想活。”

這是我們在過去兩年半中所做的,我們希望美國人民重新考慮,恐怖事件過去存在,將來也可能發生,但我們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我的美國同胞們———這世界並沒那麼危險,或者說一直都是危險的。你要做的不過是多加小心,儘量讓自己安全,要是我們自己放棄自由,有什麼意義?

邁克爾·摩爾語錄

我們都喜歡紀實而不是虛構,但我們生活在一個虛假的時代。這個時代,一場虛假的選舉,選出了一位虛假的總統;這個時代,我們因為某個人的虛假理由而奔赴戰場。布什先生,我們都反對這場戰爭。可恥啊,布什先生!可恥啊,布什先生!在教皇和“南部小雞”樂隊都反對你的時候,你就到頭了!

———2003年奧斯卡頒獎禮上的答謝辭

我有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在座的各位所做的和將要做的事,就是確保讓每個美國人都看到這部影片。對此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謝意。是你們讓目光焦點集中在這部影片上。人們希望知道真相併珍藏起來。一位偉大的共和黨總統曾說:“只要把真相和共和制度帶給人民,美國人就能得救。”這個總統叫亞伯拉罕·林肯。

 ——2004年戛納電影節頒獎禮上的答謝辭

以下是我最喜歡的由他們這些“吃角子老虎機協會會員”嘴裡吐出來的“籌碼”:“對我們公司來說,上映一部可能引起客戶反感的有激烈政治觀點的電影是不太明智的。”嗯……迪斯尼不會上映這類電影?我似乎還記得美國國會選舉那年,1998年,迪斯尼還上映了一部觀點非常激烈的政治電影,叫《老大》,是由……嗯……我拍的!

“《華氏911度》不是迪斯尼的產品,我們出品的都是合家歡電影。”毫無疑問。這就是最近劇院熱播迪斯尼公司產品《殺死比爾II》的原因。這部精彩的米拉麥克斯影片,和其他像《低俗小說》之類的經典作品,都是由迪斯尼出品的。這也是米拉麥克斯存在的原因———為迪斯尼的常規投資方式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迪斯尼要一直保持自己出品的片子在Nc-17級(美國電影分級制的限制級———編者注)以下。

“摩爾先生總愛公開作秀。”據報道,這是前些日子邁克爾·艾斯納在加利福尼亞冒險樂園參加一次作秀活動———為新落成的“恐怖塔”(和整個國家最近的遭遇相比,這是一個多麼討人歡心的名字)剪彩時說的。讓我告訴你一些事:任何一個電影製作人都不想讓自己陷入這種爭執。你的票房行情會很差(我可以舉出許多例子,證實所有在最後一刻改換發行商的電影,全都失敗了)。

我的電影會怎麼樣?我還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會讓你們每個人都看見它。我們是美國人。雖然我們之間現在還有很多擰巴的事情,但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們討厭別人告訴我們看不到某些東西。我們痛恨審查官,而最可惡的審查官就是那些膽敢限制思想、壓制異見的傢伙。那種做法很不“美國”。我要穿越整個國家,在各個城市公園付諸行動(或是像昨天某個人所說的,在家門口向鄰居們展現),我會去這麼做的。

——2004年4月在其官方網站上的公開信(來源南方周末)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教會故事(3)
2002: 萬名之上的名(修改稿)
2002: 我為什麼不願成為基督徒?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