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奇异恩典
万维读者网 > 彩虹之约 > 帖子
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
送交者: 秋雨之福 2004年10月08日07:23:44 于 [彩虹之约] 发送悄悄话

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

今天,写下来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来很多困扰的问题。从历史的研究来看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写下来的历史,已经变成对历史的Subjective view point而不是Objective view point,这点也就是后人看历史、评论历史的困难所在。其中的难题是,人类无法真正知道、了解历史的客观性。

为此,对基督教的入华史,我们也得从多方面来思考,以确定其较真实的客观性。

『如果说1582年明朝末年来华的利玛窦,是具影响力的天主教传教士;那么,英国的马礼逊就是具影响力的基督教传教士了。

马礼逊1782年在英国出生。他深明语言沟通的重要,因此在1804年,他有计划到中国来传教时,便积极向伦敦一个广东人学习中文。三年后,马礼逊正式成为牧师,来到中国,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

马礼逊来华的第一站是澳门,三日后再到广州。当时清政府颁布了禁教令,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为了不犯禁令,马礼逊在中国的身份是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员。初来中国,他一面继续学习中文,一面动手翻译《圣经》和编撰字典。经过七年的努力,《新约圣经》终于译成,《汉英─英汉字典》又相继出版。1819年,在另一位传教士米怜的协助下,又完成《旧约圣经》的翻译,名为《神天圣书》。

由于在中国传教十分困难,马礼逊便组织「恒河外传教会」,以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为根据地,透过办学及出版刊物等方法传教。马六甲离中国不远,海路交通方便,华人又多,而且欢迎传教士到来。因此,米怜就负责在马六甲办学,而马礼逊则主力在澳门及南洋华人中传教。

马礼逊认为办学传教既可传播信仰,又可宣扬西方文化和知识。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筹建了英华书院,由米怜作校长,同时兼收欧洲籍和当地的华裔学生。
马礼逊来华,揭开基督教在华人社会有规模办学的第一步。他除把《圣经》译成中文外,又写了不少布道的作品;还用英文写成《汉语文法入门》和《广东土语字汇》等书,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马礼逊1834年在广州病逝,安葬澳门。』摘自大榕树下:

http://www.chinalane.org/life012/storytree/00002340.html


因为中国当时的国策,外国人士是不可以进入中国的,只有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开有十三行,而且只可在那一两条街上活动。关于东印度公司见下面的简介。

『东印度公司是指十六至十九世纪葡萄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地掠夺而特许设立的公司。这些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仅享有贸易独立权,还有权代表政府订立条约和和约,有权组建军队,有权发动战争,他们享有独立国家的主权,拥有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以后通过阴谋和战争,占领和统治了孟加拉国和印度,之后又占领了新加坡、缅甸(部份地区)等国,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和拥有领土的强权。英东印度公司在1833年以前一直垄断着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到了十九世纪初,随着产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扩大,为了适应新兴工商资本迅速发展的需要,东印度公司作用逐步下降,它的特权相继取消。但是,它对英国在印度领土的管理权,一直保留到1858年该公司被撤销为止。

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专利权因期满而被撤销。英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被取消后,来广州十三行贸易的英国商人从原来统一由英东印度公司组织而变为散商,英国政府特派出官员与中国政府交涉商务事宜,使原来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交涉一变而成为政府间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导火线的种子。』摘自挡案大观:

http://www.lwa.com.cn/lwad/shisanhang/dangandag/daguan_07.htm

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所从事的是鸦片生意,这样一来马礼逊自然而然就背上了一个罪名。

马礼逊为进入中国传福音,不得以只有用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员之身份进入中国,这是被当时的中国对外国策所迫;否则马礼逊是没有机会进入当时的中国的。反对者在这点上是这样说的:

『在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走私和鸦片战争前后的侵略活动中,西方传教士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和他的儿子马儒翰以及德籍传教士郭士立等人先后都服务于英国侵略东方大本营的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侵略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礼逊(R0bertMorrison,1782—1834),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出身较贫苦,1804年5月向伦敦布道会报名,自愿为国外宣教师,随即被送进宣教学院接受十四个月的训练。1807年1月8日被授为牧师,1月31日被派遣来中国。他于1月31日从伦敦出发,三个月后到达美国纽约,在美国政府的协助下,搭乘美国同孚洋行老板奥立芬的三叉号鸦片走私船,绕道南美洲经太平洋先到澳门,当年(嘉庆十二年)9月7日到达广州

马礼逊抵达中国时年方二十五岁,遵照伦敦会的指示,他努力学习中国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1809年起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在广州十三行英国商馆)任职,年俸五百英镑②,并与东印度公司一位高级职员的女儿结婚。他除充当汉文翻译外,并行医传教。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禁绝传教士进入中国,在此后的七、八年间他便以马来半岛西岸的马六甲为据点进行文化侵略活动。他利用马六甲海上交通方便又有大量华侨聚居的有利条件,抓紧研究中国典籍,加深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先后编辑出版《汉语语法》、《华英字典》、《广东省土话字汇》,翻译并出版《新约全书》、《新旧约全书》等书。他不仅是西方传教士中将基督教的全部原始教义完整地介绍给中国的第一人,而且在编辑汉英文字与语法辞典上投下了大量的劳动。他编辑的《华英字典》共六卷,四开大本,四千五百九十五页,仅从《康熙字典》收进的汉字加以英译就达四万余字。用心可谓良苦。1815年他在另一传教士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出版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由外国人创办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个汉文近代报刊。1824年他回国一年余,由于他带回秘密收集的大批中国书籍,受到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嘉奖并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摘自血铸中华:

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his_data/content.jsp?n_id=6342


基督教入华史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开始的,在这样的原因下自然中国人会产生一种对宣教士的偏见心态,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等等的罪名也因此戴在他们的头上。

另一方面,因为当时宣教士都懂得中国的语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他们可以作为一些个不平等条约之签订中的翻译员,因为那时没有人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宣教士又被卷入另一个困扰中,这样一来宣教士又背上了另一个罪名,不平等条约的帮凶。

然而,我们知道宣教士的血洒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为中国今天的福音广传,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无人可以否认的!而且,从社会受益的角度看,是宣教士将西方文化、科技、医学介绍给当时落后的中国。

今天对我们,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对那些不信者来说,我们如何向他们讲解这段历史?

若是中国今后要接棒将福音传回耶路撒冷,我们要从西方宣教士所写下的历史中学习的是什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