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粉纓
萬維讀者網 > 戀戀風塵 > 帖子
中國文人中的老夫少妻
送交者: 沙白 2007年03月21日21:17:37 於 [戀戀風塵] 發送悄悄話



在婚姻中,“老少配”自古有之,總會引起社會的關注。“老少配”與一般的婚姻關係不同,夫妻間的年齡相差較大,這容易讓人產生“代溝”的聯想。
雖然年齡差距過於懸殊的夫妻在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較大差距。可事實上,幸福的婚姻不是以年齡為準繩的。
著名演員馬蘭將她與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婚姻形容為“紅木家俱,越老越有價。”這說
了,只要兩人之間心靈相通、思想同步,就能成為一對和和美美的好夫妻。


魯迅與許廣平: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在與許廣平結識、相愛之前,44歲的魯迅雖有名義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過着一種苦行僧似的禁慾生活,打算陪着朱安這個“母親的禮物”“做一世犧牲”。是許廣平對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熱愛打開了封凍已久的心田。從1925年3月11日他們開始通信,一直是許廣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堅定打消了魯迅的種種顧忌,終於明白表示:“我對於名譽、地位,什麼都不要,只要梟蛇鬼怪夠了”。
這所謂“梟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馬”之稱的許廣平。而在1925年10月許廣平所寫的《風子是我的愛》中,有這樣的愛的宣言:“即使風子有它自己的偉大,有它自己的地位,渺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於我們不相干,於你們無關係,總之,風子是我的愛……”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正式開始同居生活,在舊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閉20年之後,他終於逃出來了。對於魯迅和許廣平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最有光彩的舉動,魯迅於1934年12月在送給許廣平的《芥子園畫譜》上所題的“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們愛情生活的寫照。

金庸VS林樂怡:漂泊半生終於找到“小龍女”
1976年10月,金庸年僅19歲的大兒子查傳俠因與女友吵架,一時想不開,竟在美國自殺身亡!失魂落魄的金庸走進了位於香港扎角的麗池酒吧,他獨自對着牆壁喝悶酒,很長時間一言不發,這引起了一名女侍應生的注意。她叫林樂怡,剛好在這家酒吧做兼職。她覺得眼前這個失意的男人似乎很面熟,再一看,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金庸。
林樂怡鼓起勇氣走過去對金庸說:"金庸先生,我很喜歡您的武俠小說,特別是《神鵰俠侶》,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酒喝多了傷身體,我們都等着您寫出新的作品呢。"在失意的時候聽到這麼溫暖的話語,金庸很感動,覺得這個年輕的女孩身上有一種值得信賴的品質,就把自己的痛苦和煩惱都傾訴給她聽了。從此,這兩個相差29歲的人成了忘年交。在林樂怡眼裡,金庸不僅是博學的師長,更是一個時常很脆弱、需要理解的大朋友。

不久,金庸病倒了,林樂怡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於是就主動前去照顧金庸。金庸很快痊癒了,林樂怡又要離開,他情不自禁地拉住了她的手,悲悽地問道:"你是不是嫌我老了?"林樂怡的臉紅了,慌忙說:"不,我是怕……我再考慮一下吧。"然後,她慌亂地離去了。
兩天后,林樂怡告訴金庸,她決定一輩子和他生活在一起。可此時金庸又猶豫了,林樂怡沒有流露出半點不快,而是溫柔地微笑着說:"今後我要把全部時間和精力用來照顧你。"金庸深情地看着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久,他們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現在,金庸在開會、講學和其他社交場合,都要偕夫人林樂怡前往。不論他們走到哪裡,樂怡的秀麗嫻雅都很受矚目。金庸迷們在背後稱她為"小龍女",覺得在情感之路上漂泊了大半生的金庸終於找到了歸宿。

柏楊與張香華:貓妻虎夫此生何求

1920年,柏楊出生在河南開封,解放前赴台,是島內有名的雜文家。1968年6月被當時的台灣政府羅織罪名判處12年徒刑,坐了9年26天的牢以後,柏楊出獄,他多次要以《醜陋的中國人》為題目作演講,都被取消,1984年,受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做短期訪問,第一次作了題為“醜陋的中國人”的演講。而就在1979年,剛出獄的柏楊在朋友聚會上結識了已經結束前一段婚姻的張香華,進而熱烈追求,張香華因此受到調查,不過,壓力反而使她決心和柏楊共結連理。
今年87歲的柏楊,離鄉已經半個多世紀。其間回過大陸三次。如今,柏楊的身體狀況依然不是很好,遇到記者採訪,太太會先和他討論,之後再向記者轉述。從1978年嫁給柏楊,張香華已經陪伴了他整整26年,默契恩愛自不必說,世態炎涼冷暖,一直相攜走過,早已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李敖與王小屯:路邊追到護校女生

年齡差距:30歲
特立獨行的台灣作家李敖甚有女人緣,現任太太王小屯,是他感情的最後歸宿。
小屯本名王志慧,“小屯”的典故源於兩人戀愛之初。那年他們一起到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看到一隻可愛的“小豬”,李敖靈機一動,便替她起了個小名叫“小屯”。
1983年夏天,19歲的小屯在某護校上學。一天,小屯像往常一樣去台北市仁愛路的一個公車站,一邊喝易拉罐咖啡,一邊等公車。一輛公車快進站了,她正準備上車,突然有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她回過頭來,看見一個中年男子衝到她背後,並自我介紹說,他就是李敖。小屯絲毫不覺得驚奇,還以甜甜地一笑。李敖抓緊機會問她要電話號碼,說要再跟她聯繫。小屯沒說什麼,就把電話號碼給了他。
原來李敖一見鍾情,他被小屯的漂亮和純真打動了。李敖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打定主意急起直追。小屯後來笑說,給李敖電話號碼時,她心想反正也沒什麼,無非有事幫個忙,誰知道李敖的電話攻勢驚人,三下兩下就把她“騙”到手了。
1992年3月8日,李敖和王小屯完成了“愛情長跑”,正式步入婚姻殿堂。李敖一向不願意落入俗套,對國人婚禮的繁瑣早就有過抨擊,小屯也生性不喜奢華,兩人可謂心有靈犀,一拍即合。
李敖把小屯娶回家,沒有給新娘子買什麼金銀首飾。他見小屯手指上空空如也,便順手拿起易拉罐的金屬環說:“就用它代替戒指吧。”小屯當真接過去,樂滋滋地套在自己的手指上,痛快地做了李敖的第二任夫人。兩人戀愛8年,結婚12年,至今婚姻美滿。

余秋雨與馬蘭:比古代的才子佳人更幸福

很多人認識黃梅戲演員馬蘭是從1984年的央視春節晚會開始的,那時她剪着短頭髮,穿着格子裙,整個人就像是一朵清香的蘭花。此後她的舞台形象更深入人心,從《龍女》、《紅樓夢》、《西廂記》,一直到後來的電視劇《嚴鳳英》等,觀眾記住了黃梅戲,也記住了馬蘭。但在事業如日中天時,馬蘭選擇了淡出,如今人們更關注的是她怎樣當好余秋雨的太太。
從知名黃梅戲演員,到著名作家太太,馬蘭婚後的社會角色發生了突變。這絲毫不改變余秋雨對她的評價,甚至影響了余秋雨對“才子佳人”說法的接受:“馬蘭肯定不僅僅是有外貌。在古典的概念中,讀書的權力全部交給男子這一方,現在情況發生變化了。她並不僅僅只是看重我的才,我也不僅僅看重她的貌。”無論古典還是現代郎才女貌的愛情故事中,結局不乏始亂終棄。余秋雨和馬蘭結婚多年,相愛依舊,“超越” 自然是必然的。
梁實秋與韓菁清:忘年之戀經受了十三個春秋的考驗




《梁實秋與韓菁清》
年齡差距:28歲
梁實秋是台灣文獻“主帥”。他的《雅舍小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梁實秋七十一歲的時候,與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一場意外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悲傷不已的梁實秋,寫下感人的《槐園夢憶》一書。台灣遠東出版社老闆是梁實秋的摯友,以校對該書清樣為名,邀請梁實秋到台北散散心。梁實秋在台北偶遇比他小二十八歲的歌星韓菁清,竟然陷入熱戀——傳奇的戀愛。那些正沉浸於《槐園夢憶》的淚水中的讀者得知梁實秋的黃昏之戀,頓時掀起“新聞風暴”。梁實秋的學生們甚至組織“護師團”,堅決反對老師的這一婚戀。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忘年之戀,經受了十三個春秋的考驗。


賈平凹與郭梅:距離讓愛更永久


離婚之後,賈平凹的朋友和文聯的同志曾再三勸說韓俊芳和賈平凹復婚,未果。後來,賈平凹身體不好,幾次生病住院。這倒促成了賈平凹日後生活的轉折——年輕貌美的郭梅走進了他的生活。
郭梅是醫院的護士,曾是出色的模特兒,與平凹相識,多虧了《廢都》。郭梅是個讀書迷,對平凹的書尤其喜愛,一次,她拿着《廢都》請平凹簽名,沒想到賈平凹是那麼憨厚、樸實,透着濃郁的“黃土味”,沒有一點大作家的架子,良好的印象自然留在了姑娘心中。
在賈平凹最困難的時候,白衣天使郭梅以女性特有的溫柔和細膩溫暖了他那顆傷痛的心。她為賈平凹做可口的飯菜,買時鮮水果,讀報餵藥,漿洗衣服,這麼一來二去感情就升溫了。為了讓平凹全身心地投入創作,郭梅毅然辭去公職,悉心照料平凹的日常起居。
1996年12月12日,44歲的賈平凹與年輕貌美的郭梅牽手走上了紅地毯。婚後,平凹和新婚妻子幸福、平靜地生活在“象牙塔”里。1997年,郭梅給平凹生了一個小千金。這樣,前妻韓俊芳生的女兒賈淺淺有了一位小她17歲的妹妹。
郭梅身高1.75米,比賈平凹整整高了10厘米。為此,平凹不大與夫人一起上街。“也出去過。她去逛商場,我就坐在門口抽煙等着。陪女人逛街是最苦最累的事。”賈平凹說。
賈平凹對愛情的看法是:“愛情不是單一的,世上沒有海枯石爛、天長地久的愛情。愛情,是有時間性的、新鮮度的。它一般是五年到十年,我覺得就老了。為啥能維持下來,是慢慢培育它呀,刺激它啊,用責任啊,或者各種關心維持它。”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怎樣才能忘記你, 我的初戀 (4)
2006: (詩) 誰是申時行?
2005: 愛情是個懶東西(4)
2005: 草樣年華 (30)
2004: 生命(轉貼)
2004: 等待鶴群起飛 by 弗朗西斯·卡茲邁克
2002: 美食上海 - 終結篇
2002: “男人眼中”的男人……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