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粉缨
万维读者网 > 恋恋风尘 > 帖子
《孔雀》:找回电影中的文学气息
送交者: 汉三 2006年02月27日12:57:37 于 [恋恋风尘] 发送悄悄话

《孔雀》:找回电影中的文学气质——兼评当代中国电影
2006-2-24 星期五

李保平

中国电影从《孔雀》开始,找回了丢失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早春二月》一脉相承的,是与欧洲艺术电影传统相互贯通的。
《孔雀》让我们重新回味电影的原始概念:电影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这门综合艺术中,文学排在首位,是这门综合艺术的核心,甚至是灵魂。然而,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重温这个概念了,为此,中国电影丧失自己的优势,变得越来越漠视人文主义的精神,沿着单一的技术化的歧路,走向了艺术的荒芜地带。
《孔雀》在适时的时候的出现,扛住了中国电影下滑的危机,庆幸的是,《孔雀》没有被中国电影日益上涨的市侩之气、庸俗之风裹挟而去,它对电影艺术本质的坚持与寻找,使它获得了人们的真实的尊重,它是电影圣殿上一块当之无愧的阶石。在这阶石的背后,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来自文学的强大支撑。在《孔雀》那残酷、温暖、辉煌、美艳的影像中,我们感受到久违了的浓郁的文学气质的复苏。
一是再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谁没有过“孔雀开屏”的梦想?姐姐、哥哥和弟弟无一例外,而姐姐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姐姐一心想当伞兵,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姐姐动用了她当时能够想到的一切手段。姐姐的所作所为有着骇人的合目的性,但在这合目的性中,恰恰透露出姐姐对于理想的执著。尽管姐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理想的幻灭,但理想的炭火始终未曾在她的心底暗淡,即使处于灰烬当中依然会星火燎原,依然追求着燃烧。伞兵没有当成,姐姐就自己做了一把伞,呼啸着穿街而过——这是影片中最富华彩的一段浪漫影像,所有的光芒都集合在这一瞬间,它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灿烂的“孔雀”开屏。当她狂躁的举动被家人用药物制止后,她没有颓败下去,继续在生活中寻找暖意,主动与艺术馆的老馆员接近,寻找精神的慰藉。她主动选择婚姻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累,但择偶的条件却是摆脱原来的生活圈子,姐姐始终寻找着超越的生活。少女时期青春梦想,总是与爱情同在,与爱情合一,彼此难分难解。姐姐对理想的爱恋或者说对伞兵军官的爱恋贯穿全片,在影片接近结尾时,一个盲人从姐弟面前横贯而过,隐喻命运的提示。姐姐看见一个庸常的中年男人正在街边狼吞虎咽,此人正是姐姐心中的偶像——当年那个军官,这一场景真正体现了造化弄人的意味。姐姐回来却对弟弟谎称,对方永远爱着她。姐姐有一个不变的品质,就是把幻想当生活,最终她找到了一个来自孔雀家乡云南的爱人。
在各自经历了有一番人生的痛苦磨砺之后,面对冬天公园里的孔雀,姐姐、哥哥和弟弟分别表现出对待现实的不同人生态度——
姐姐对女儿说,爸爸的老家满山遍野都是孔雀,依然怀抱着浪漫;哥哥比较务实,等挣足了钱,自己盖个动物园,住在里面天天瞧;弟弟消极而超脱,反正冬天孔雀不开屏。
编导站在影片中人物的态度之上,通过坚实的影像,给了观众一个自信的说法:孔雀最后还是美丽地展开了翅膀,显示了编导的精神倾向,在理想与现实的角逐中,理想是最终的胜利者。
二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度挖掘。这是一部以人物为核心的影片,如果让我们复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相信我们不会很爽快地回答上来,因为它讲述地不是一个故事。它讲述的是人物的追求、浪漫、失落、沮丧,乃至于坚韧,它传达的是由人物的命运转述给我们的一种阻塞的情绪。
编导在刻画人物的性格方面,注重人物内部的冲突感,通过自身的反作用,彰显人物性格的张力。姐姐代表着理想,她的妥协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抗争,一方面她在现实的泥沼中下滑,一方面她却执著于梦想,坚忍不拔,越挫越勇。哥哥代表着现实,他看似混沌,其实每到关键环节,都保有一份过人的清醒:当他的工友因为他的原因被打,他知道买一只烧鸡前去慰问;当他看中别的姑娘时,他知道如何巧妙地用话说服妈妈;当昔日的工友朝他借钱,他爽快地答应,却搬来一箱积攒的烟盒来对付。编导着力刻画一个愚人性格的反面,愚而不笨、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弟弟代表着超脱,特殊的经历,使他盼望着一觉醒来,已是60岁老人。他渴望过一种退休的生活,他的激情甚至不如下棋的老头,他似乎把一切看透。年轻与世故在弟弟身上体现为一种悖论。
刻画出人物的双重性,标志着《孔雀》在人物塑造上所抵达的深度。
三、缜密精致的故事结构。《孔雀》让我们想到了杨德昌在《轱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影片中冷静的叙事控制。对比其它中国电影,我们发现《孔雀》尤为注重故事的结构,以及如何进行合情合理的讲述。
影片采用三段式的复调结构,犹如小说中的三个章节,是文学上巴赫金理论的充分实践。每一章故事集中一个人物,以人物带出事件,推动情节的发展。一家五口人在走廊上吃饭的场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家庭一个典型的仪式化象征,构成了影片的总体旋律,造成了影片结构上的间离效果。
首尾呼应使《孔雀》具有文学作品结构上的精致之美,它不仅体现在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呈现的是同一景别——俯瞰城市冬天的大全景,还体现在中心人物姐姐在其中发挥的贯穿作用。三个章节虽是独立的,但姐姐在整体结构中既是起点人物,又是落脚人物。
编导很好地解决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与留有艺术空白之间的关系。凡是影片中发生的事件,都有事先的铺垫或事后的暗示和交代。姐姐为了当兵花钱送礼,弟弟拿出两元的积蓄暗中资助。两元钱是远远不够的,当姐姐看见军官与另外两个姐妹打成一片之后,失望地将烟酒丢到桥下,影片紧接着插入一个场景,姐姐沮丧地回到家,妈妈正絮絮叨叨哭诉自己丢钱的经过。很显然,钱是姐姐偷的,但影片在此处点到为止。完整的交代与含蓄的表达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辩证处理。
那么,由此反观当代中国电影缺失在哪里?
缺失之一,疏离深度的人文表达。与近几年韩国电影丰富的景观相比,中国电影的处境普遍令人失望,它们或者用技术上的虚张声势,掩饰内容的空泛,充装好莱坞大片之状(《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或者用低劣平庸的趣味,包装一个思想极其浅白的主题(《和你在一起》、《手机》、《天下无贼》)。它们不像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的活人拍出的作品,更像是木乃伊似的产品,它们缺乏现实的痛切之感、撕裂之感,无法调动起人们心中深层次的审美快慰。而一旦批评中国电影的时候,就会有人用中国电影限制太多,来为它们开脱。那么,现实的禁忌为何对伊朗电影没有产生抑制的负作用呢?我们应当承认,中国电影这几年真心的创作很少了,任何艺术创作一旦与人的心灵不再发生联系了的时候,我们能够期待它能感动人、打动人吗?而《孔雀》唤起了我们对自身生命的审视,对他人梦想的尊重。这不正是社会进步迫切需要的一种人文基础吗?
缺失之二,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自第五代导演以降,我们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电影定式,观看一部电影等谏屯嬉槐竞窈竦木阑幔凵偷墓叹褪怯湓檬泳醯墓蹋酥猓辉俑旱L峁└嗟纳竺阑怼W魑械W叛菀镏魈狻⑼平适碌戎饕澳艿娜宋铮谄渲腥粗皇敲挥醒獾幕等恕⒈慌既灰蛩厍3蹲疟欢凶叩墓殴值挠白印B酱ǖ摹犊煽晌骼铩氛瓜值氖侵泄鞑匮┯蚋咴系钠婀酆推嫒耍ち远釉钡氖录>斓亍⑵砩瘢抢醋圆煌侗尘暗亩釉泵挥腥魏伪ǔ甑卮邮抡庀畈槐蝗死斫獾墓ぷ鳎堑男睦矶鞘裁矗柯酱ㄔ诒靖媒淮牡胤剑吹贡苤鼐颓嵬嫫鹆丝瞻住H宋锏男卸挥兄С诺悖湓蚴潜嗟级匀宋镄愿袢鄙俦匾耐诰颉?BR>像《孔雀》这样精心地刻画人物复杂性的电影,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中是不多见的,尽管他们有的仰赖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但一旦进入导演的实践过程,他们通常就不由自主地偏离总体的控制和把握,把人物丢在一边,陷入一种单一的角色当中,丧失了创作的基础和根本。
缺失之三,缺乏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能力。电影接力棒传到第六代导演手里,几乎只剩下了一堆精美的碎片,这些碎片甚至不能粘连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有必要提醒中国电影导演,如何通过影像讲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样是陆川的另一部作品《寻枪》,本来具备了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开头,一个警察因为失误把枪弄丢了,戏剧张力不可谓不饱满,但是接下来他没有把这个故事运作好:什么人为了一个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冒着让一个警察担责任的危险,非要连杀两条人命?这个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谜底揭开后,我们看到这个锲而不舍的犯罪嫌疑人追杀人的原因,是愤慨于对方制售假药贻害社会。很明显,电影的最大败笔是这个人物的动力线不足。
造成上述缺失的最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放弃了由蔡楚生、费穆等老一代艺术家开创的人文主义传统,一味地追求电影的物质化,把技术化的视觉冲击力奉为至上,漠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轻视文学的气质,把手段当成目的,致使本末倒置,影响了艺术的整体水平。
《孔雀》扭转了中国电影的风习,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味。导演顾长卫与编剧李樯的合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小津安二郎与野田高梧、黑泽明与桥本忍、基耶斯洛夫斯基与皮尔斯威兹的和谐关系,他们的合作所赋予电影的文学气质。
强调一剧之本的地位,不是老生常谈的唠叨,而是今天的中国电影创作,已经到了非“强基固本”不可的时候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驳杨李恩怨中的一个无端臆测(ZT)
2005: 奥奖前瞻系列尾声:大奖预测
2003: 处男的上海圣诞(二):20 days til i
2003: 红粉(1)----苏童
2002: 一封歌迷的情书 (ZT)
2002: 对盈盈一笑的观后感的观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