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出生于天津的“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New
送交者: laboy 2005年09月07日20:13:44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出生于天津的“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1981年,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
音乐等大奖的《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由二十世纪福斯
出品,导演是休赫德森(Hugh.Hudson),由有电子音乐之父称号的范
杰里斯配乐。影片格调高雅,呈现出力与美的精华,扣人心弦。

电影描述的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苏格兰短跑名将夺得奥运会冠军,他在天津的一所
中学里当了近20年的教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抗日战争就要结束时,他不
幸在日本集中营里死去_他的传奇生平被拍成了电影,他的名字叫埃里克利迪尔(Eric
Liddell, 1902-1945),中文名字李爱锐。

1902年1月16日,李爱锐出生在中国天津,他的父母均为苏格兰人。190
7年,李爱锐随父母回国,后在苏格兰史达灵郡伦敦中学就读。他自幼富有体育天
赋,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他的体育天才得以充分发挥。他是爱丁堡大学出色的橄
榄球运动员,也是球队中最有魅力的队员之一,后加入了苏格兰国家队。英国报章
称,“观看有利迪尔参加的比赛,全场的球迷几乎都疯狂了,他的双腿似乎在闪耀
著一种精神。他总是怀著必胜的信念,在不犯规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对手敢于接近
他,而他总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当时,英国体育界有一位知名教练汤姆麦格查
(Tom.Mcker.Cher),在橄榄球场上发现了这个人才,便让李爱锐
改行专攻田径。1923年李爱锐在英格兰赢得了400米赛冠军,被誉为 “苏格
兰飞毛腿”,从此李爱锐与田径运动结下不解之缘。

奥运赛场摘得桂冠

1924年7月,李爱锐参加第八届奥运会。按照奥运会田径比赛的赛程安排,1
00米预赛排在星期日举行,这与李爱锐的宗教习惯发生了矛盾。在队友的帮助下,
他改报其它项目。在7月9日举行的200米决赛中,他以21秒9的成绩获得一
枚铜牌。7月11日,在400米小组赛中,美国选手霍菲奇以47秒8的成绩打
破了奥运会纪录,李爱锐则以48秒2的成绩获400米赛另一小组的第一名。2
小时后,决赛开始了,他被排在第6赛道,李爱锐能夺冠吗?赛场上的每个人都在
屏气细瞧。他显示了非凡的能力,最终以47 秒6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的奥
运会纪录。 有资料表明,这个成绩也是世界纪录。直到第10届奥运会,该纪录才
由美国选手威卡尔以46秒2的成绩打破。
李爱锐是这次奥运会上的风云人物,从此成了民族英雄。但是,不久后他却告别体
坛,回到其出生地中国天津。李爱锐在赛场上表现出的知难而进的坚韧品格贯穿了
他的一生。

在津执教其乐无穷

1925年,李爱锐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系毕业,取得学位。英国体育界、教育
界、企业界,都争相聘用他。可是李爱锐婉拒所有邀请,毅然申请回到中国天津,
在新学中学(即今17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这是一所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对教师有一套严格的任用标准。李爱锐是经
过考试,并写下一份决心书才被校方录用的。他到比较贫困的山东山村实习后,通
过了答辩,又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一年中文,才登上了讲坛。
李爱锐在天津任教期间,总是诚心诚意地帮助别人,这种美德也体现在执教方面,
称得上是教师中的楷模。李爱锐当时是高中班理工科的主要教师之一。
李爱锐平时注重体育教学,校方的体育活动及教学安排也都是由他倡导的,他要求
学生体学并进,不但学习好,身体也要强健,学校每年都对学生进行体检,也都是
由李爱锐提出来并坚持执行的。
在津执教期间,他也曾尽心尽力地培养出不少中国青年运动员,比如后来定居美国
的全能跳高选手吴必显,成为当时旧中国很少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中国选手。李爱
锐在足球方面,也培养出不少人才,知名的有铁门丁、前锋赵洪林等。
作为一名教师,他谦虚、平和、耐心,他的讲课生动风趣,学生们常被逗乐,师生
之间能够相互交融,因此他的课总是备受欢迎。
李爱锐在津执教时刚满23岁,正处在运动巅峰期。1928年他在大连举行的一
次国际运动会上,轻取了200米和400米跑桂冠。1929年英租界当局在天
津民园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李爱锐宝刀不老,击败了500 米的世界纪录保持
者、德国运动员奥拓费尔莎,夺得金牌。这是李爱锐平生获得的最后一块金牌。1
991年6月,他的3个女儿把这块金牌以及另一枚银盾,赠送给其父曾经任教过
的学校──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纪念。

罪恶战争断送前程

1934年3月27日,李爱锐在英租界戈登道合众教堂(今湖北路一带),与加
拿大籍女护士弗劳伦丝麦肯齐结婚。麦肯齐曾是他的学生,比他小10岁。婚后,
他们把家安在了剑桥道70号(今重庆道38号天津黑色金属公司),他们的大女
儿帕特丽夏、二女儿希兹相继于1935年和1937年落生,他们在津度过了一
段幸福的家庭生活。但这一切却被万恶的战争打碎了。
抗战号角吹响后,李爱锐曾以教徒身份去河北中部参加敌后抗日活动。1939年
去加拿大探亲,转年回津。1941年5月,他便让家属到加拿大多伦多避难。当
时,他的妻子又怀身孕,之后在加拿大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女儿慕莲。李爱锐则被
滞留在天津,很快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直到李爱锐去世,也没能见到最后出生的
女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决定把在天津的二十多个敌对国家的侨
民,分批囚禁到山东省潍县第二中学的一个集中营里作为人质。当时将被遣送的人
质约有15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李爱锐列为首批被遣送人员。从194
2年底至1943年初,日本军国主义对所有侨民进行了细致的登记核实工作,而
后每人发给一个红袖章,上面印有各自不同的国籍佩戴在左臂上。
在历时3年的囚牢生活中,李爱锐从未被禽兽般的蹂躏所征服。他坚持原则、伸张
正义、幽默乐观,他被推选为营区里康乐小组的主席,经常为青年人安排各种活动,
他那热爱生命的激情和活力,鼓励著大家度过那段苦难的日子。
李爱锐在日本集中营的最后的日子里,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
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由于集中营里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极为恶
劣,李爱锐无法战胜体内的病魔。因脑瘤于1945年2月21日去逝,享年43
周岁零1个月。
曾荣获1924年奥运会100米赛铜牌的新西兰总督浦烈爵士,在评价当年的好
朋友李爱锐时说:“他赛跑,他活著,他死去都是一个好人,他的一生都体现著好
人这两个字的真实意义。他对神的忠贞和对自己的信念,都感动著他的朋友,我们
得以认识李爱锐,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神圣。”

世界各地缅怀不忘

自献身于天津教育的英国运动家和教师李爱锐逝世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
的纪念活动从未停止过,人们不仅发表回忆文章、出版回忆录和拍摄电视纪录片,
甚至还成立了埃里克李爱锐基金会。
1991年9月,基金会在香港体育学院银禧体育中心举行第一届训练营。199
3年8月底,基金会的大部分成员,以及各个国家、地区的运动员,来到天津进行
访问和培训并在天津大学和滨江道上的基督教堂,作过两次关于李爱锐的生平演讲,
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李爱锐。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ZT虎扑豺狼鲨游记--节零:我是兜兜
2004: 迷上橄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