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阿狗、阿猫、阿she及其他--听来的故事 (三、1 - 4)
送交者: 崂山来客 2007年01月24日01:26:03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阿狗、阿猫、阿she及其他--听来的故事 (三、1)

崂山来客

2005.6.13.

http://www2.bbsland.com/sports/messages/410986.html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青年假老道隐居山中,以图清静。当时青年假老道尚未成为假老道,因此暂且称为“辛聆道”。当时是一场大运动高潮刚过,外面仍然很乱,辛聆道所居之山中还算平静。虽然在山里,也不是与世隔绝。当地本来是世外桃源,但是公路开通之后,屏障不再,清静不再。

以当时情况看,那里公路还算发达,每个中心村子(当时称为“大队”)都有公路,公路的中心是“公社”所在地,成辐射状。但是在山上,不少村子之间虽然相隔不远,却没有公路直接相通。有一个情况比较好笑:两个相邻的村子,分别隶属两个不同的公社,虽然直线距离大约三公里,因为要翻过两座山,走路大约要两个半小时。如果要开车从这个中心村子到那个村子,必须先绕很远下山到达平原地带的本公社所在地,然后再绕一个大弯,到了另外一个公社所在地,再爬上山去,才能到达那个村子。这样走大约要上百公里。当时车速不能太快,而且盘山道崎岖,又是黄土路,下雨山洪后路面可能坑坑□□,而且有可能塌方。如果车况不好,或者技术不高的话,很容易翻车。很多时候,车的时速只有十公里。这样走的话,开车也要好几个小时。

即使有公路,外人还是来得不多。辛聆道于远离村子的深山之中,搭了一个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等。生活虽然清苦,每天跟别人出外做农活,有时候打打猎,比起外面的腥风血雨,也算优哉游哉,自得其乐。每天爬上爬下多道山岭,身体健壮,肺活量增大,心脏功能增强,个子也往上长。这种锻炼,不亚于满人等人的每天8000米。

后来,山下来了一大群落难的公务员,里面也有不少大官。有些也住在山上的村子里。他们每天也翻过一座山,来到辛聆道竹楼对面的山坡梯田里做农活。有一天,当地头头领著他们的管事的来找辛聆道商量,要借用竹楼。当时的人还算讲道理,只希望以这竹楼做依托,扩大几倍,楼上可以住十几个人,楼下可以用来临时歇息。没有办法,只得应允。实际上,他们晚上只留两人在竹楼。白天几十号人在竹楼吃午饭,然后睡午觉。

当年大批高人落难,穷山僻壤之中,一时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云集。晚上留在竹楼的两位前辈,可真是高人啊。

阿狗、阿猫、阿she及其他--听来的故事 (三、2)


崂山来客


2005.7.10


http://www2.bbsland.com/sports/messages/419847.html


当时历经动乱,社会失序,学校关门。同时,外面仍然不安全,辛聆道为了避免祸乱,通过父母辈多年前患难之交,隐居于此。日常参与劳作,适当时给予山中文盲村民以各种必要的帮助,亦为互惠之举。当时上山下乡并未形成后来的规模,当地并没有大批正式下乡知青,辛聆道乃“自我放逐”而来,与当地人关系很好,因此无人向辛聆道制造麻烦。辛聆道乐得逍遥,得空也可以阅读所剩不多的有用书籍。

后来大批公务员落难,竹楼扩大后,两位前辈晚上留在竹楼。倾谈之下,得知原来两位前辈是高人。张老前辈原先从事出版工作,李老前辈来之前从事教育工作。辛聆道深知,自己先天不足,浪费了好几年黄金般宝贵的学习时光。囿于当时条件,受正规教育太少,知识贫乏,眼光狭窄。辛聆道钦佩两位高才,每每敞开心扉,诚恳请教。两位前辈亦深深了解辛聆道之父母,对辛聆道父亲之人品为人非常敬佩,因此对虚心好学的辛聆道格外器重。

张老前辈于古今中外之历史文化,了然于胸。每天晚上,张老前辈不惧可能的危险,将其渊博的知识倾囊相授。从盘古女娲,三皇五帝,颛顼共工,说到宙斯维纳斯,丽达和鹅,达芬奇,亚里士多德,甚至万能的主。还有象形文字,孔孟之道,释迦牟尼,老聃李耳,纵横捭阖,铁索连环,直至炮轰越秀楼,以及勒星顿枪响,李将军横刀跃马,应有尽有。

李老前辈却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李老前辈也是“海龟”之一,也许因此而落难。当时大爆炸理论还不为很多人所知,李老前辈却能够为辛聆道解释他的理解。墨子,祖冲之,阿基米德,达芬奇,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都是那时候灌入辛聆道脑袋之中的。虽然囫囵吞枣,却在辛聆道眼前展现了一个宽广的天地。

辛聆道深知,如此机会确实“千载难逢”,比白金、钻石还宝贵。每天晚上,从基础做起。没有足够的纸张,幸好河中沙子不缺,每天晚上收工后,提一桶沙子,铺在竹楼的下面地上,在“沙盘”上面演算数学,练习汉字以记忆文学历史。临睡前必须把沙子清理干净,以免白天惹上麻烦。这样也好,没有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如此学习,虽然不够系统,丢三拉四、断断续续的,毕竟比别人没有机会学习的要强不知多少倍。

日间劳作可不轻松。每天要翻过几道山梁,到另外的地方去给稻田除草。到了收获季节,要割稻子,用手抓著一把把稻子,将谷粒甩打到桶里去。打完后清理稻田,放水泡地,然后插秧。插秧之后,还要继续中耕除草。筑田埂蓄水,施肥,什么都要做。这样其实对身体还有好处。每天翻山越岭,体力体能增加自不必说,心肺功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大大增强。辛聆道自小虚弱,走不多远就气喘吁吁。静止心律虽然平均七十有多,但是不能承受强力劳作。进入深山,开始很不适应,后来慢慢变好了。及至两位前辈来时,辛聆道已经非常强壮了,翻山越岭,健步如飞。出山后,心律竟然维持六十左右,至老不变。这种“体育”锻炼,真是可遇不可求。

那些落难的公务员,每天爬山过来做农活,在竹楼休息。他们每天还要开会,批斗“牛鬼蛇神”。有人啥事儿没干,因为出身不好,也是“牛鬼蛇神”。有一次辛聆道去他们住的村子有事,晚上留在他们那里,正好碰上他们开批斗会,他们的头儿要辛聆道也去听。有一位,48年时加入后来的执政党。但是会议上却是把他当作敌对党来批评。原因是,有人“外调”回来,桌子上摆了一堆材料。“外调”的年轻人发问,48年初某月某日,你去什么地方了。那位回答,去了某地,因为读书学校的某人硬拉去的。问话者继续,那么你参加他们组织了吗?那位答,我不喜欢他们,当时就拒绝参加,马上离开了。问话者说,根据我们的材料,你是参加了。那位答,不可能。问话的不肯放过,被攻击者紧守底线。当时已经是运动后期,旁观者已经不愿意为虎作伥了,因此只有当事双方你来我往,而且问话者也不敢那么嚣张了。后来辛聆道嫌问话者罗唆,也不忍心看被攻击者的惨样,悄悄地溜走了。以后回想,其实问话者没有抓到有力证据,企图靠吓唬行事。还好当时旁观者心中也是同情被攻击者的,因为很多人自己也是类似的原因落难的,所以被攻击者没有被弄得太惨。

大批公务员落难,城中空虚,公务员的子女无人管。当时还是军管,军代表和一些公务员等等“三结合”,暂时治理地方。大批无人管的公务员子女令人头痛。学校不开门,即使开了门也将某些孩子拒之门外。这样就有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些孩子又小,无法去真正上山下乡或者工作。军代表曾经把他们集中一起办学习班,很快连军代表也烦了。后来就把他们发配到山里来了。虽然不是直接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但是大部分落难公务员与那些孩子的父母互相都认识,因此管理起来还好一些。结果,那些孩子来了,山里热闹起来了,辛聆道的清静也几乎不见了。不过也好,辛聆道交了不少新朋友。

阿狗、阿猫、阿she及其他--听来的故事 (三、3)


崂山来客


2005.12.27

那时未受干扰的山里是山清水秀,风调雨顺。溪流清澈,草木葱绿。溪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清冽甘甜。如果不求富贵,又一直没有外来干扰的话,山里真是世外桃源。山风清凉,“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可是畅快的感受。“东边日出西边雨”,一道山梁,一边大雨倾盆,另一边阳光灿烂。野生动物多种多样,山花草药漫山遍野。山里老乡固然贫困,山里生活确实单调。但是,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城里生活固然丰富多彩,但是压力也大,忧心的事情也多。辛聆道在山里,虽然劳累和单调,倒也悠然自得,心情愉快。

大批在城里无人管、令人头痛的公务员子女进山来了。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挺乖的,有一般的,还有不少特别调皮捣蛋的。单说那些调皮捣蛋的,别说父母不在身边,即使在城里父母不离左右时,他们也经常到处惹事生非。这些人大多以破坏公私财物为乐趣,看到公家的、别人的东西,不掰一下手就不舒服。那些负责机关大院维护和清洁卫生的师傅们,被这帮小子弄得头大。本来他们住的地方风气很好,民风淳朴,真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有了这帮小子,人们只好多加小心。

这帮小子们还经常偷窃近邻郊区农民的鱼虾杂物,时有看见他们被农民兄弟追着逃回家中,说是他们谁谁又犯事儿了。当地的农民兄弟的地域观念可重了,是千万惹不得的,连那些混小子们的父母都清清楚楚。有一次,一个小子被追到家门口,邻居问那农民兄弟:“他干嘛了?”农民兄弟回答:“他偷鱼!”邻居还了解到,另外一小子被捆在鱼塘边儿的树旁,是那什么局长的儿子。有人告知那局长大人。那年头局长是“走资派”,没有现在威风。那局长大人是个火爆脾气的“老山东”,觉得小子丢人,就赶紧过去了。看到自家小子被捆在树旁,那气可不打一处来,一脚向那小子小腿踢过去!小子一闪,局长一脚踢在树杆儿上,把骨头踢断了。

有些人从小就是刺儿头,动不动就和别人打架。不咋地的,就会拦路欺负和抢别的弱小孩子。厉害的,分成一群一伙的,互相打架斗殴,砖头、石头乱飞乱砍。但是他们也很精,不敢直接在家附近打群架,多是跑到河边,鱼塘边,或者树林空地里开打。父母官大的,当然凶一点儿,但是最凶的那几位,父母仅仅是局长而已。那些州官的孩子,打架斗殴也挺凶的,但是不像那几位那样经常惹事,大概嫌档次不够吧。那几位局长们的孩子,一天到晚没事找事,打起架来不要命。他们这样总是惹事生非,而且爬上攀下的,自然经常出事,被抓的,打伤摔伤的,就不值一提了。

要说他们的父母不管么,也许是冤枉了。那些父母呢,其实自己做父母的水平不高,或者修养不够,总是管的不得法。就像上面的一位,知道孩子惹事,到那儿就是一脚!嘿嘿。还有一位,就知道打孩子,但是他的孩子越打越皮!他经常把孩子打得躲到别的孩子家里,晚上不敢回家。又怕人家的大人发现,不敢在人家床上睡觉,只好躲在床底下。有一次,一帮孩子们在游泳池出来,他拿着藤条过来了。人群里面没有他的儿子,他一边两手折腾那藤条,一边问:“大眼崽在不在里面?”那帮孩子看他来者不善,都说:“不知道啊。”其实“大眼崽”就在里面。他也不管,径直走了进去。孩子们也好事,跟了进去。“大眼崽”可惨喽,身上的伤痕就别提了。

就是这么一帮调皮捣蛋鬼,平时就够令人头痛的。那时又是动乱时期,秩序不正常。学校不开门,即使开了门也将某些孩子拒之门外。机关里本来工作的人就少,那帮孩子们无人管,令人头痛。这些孩子又小,没到上山下乡或者工作的年龄。军代表把他们集中一起办了一段时间学习班,烦透了,后来只好把他们发配到山里来了。山里又大批从机关来的人,与那些孩子们的父母互相认识,相对好管一些。

一开始,那帮小子在山脚平地的总部,集中在一起。那里生活条件好一些,希望那些孩子受苦少一些。但是小子们好像不领情,净干些破坏捣乱的事情。没有几天,就闹得鸡飞狗跳。管他们的人对他们严一些,他们就受不了了,居然闹起了“革命行动”:集体步行出走,要回到城里去!总部没法,觉得这么多人集中一起,实在管不了。只好把他们分散,送到山上各分部去。这样他们就没有那么大的能量闹起来了。


注:这些都是过去的所见所闻,并非小说。在下无意妙笔生花,不喜请跳过。


阿狗、阿猫、阿she及其他--听来的故事 (三、4)


崂山来客


2005.12.30

调皮捣蛋鬼们开始集中在山脚总部,总不能无所事事,又没有其它的技能,只好让他们去食堂帮忙。这帮小鬼头平日也不做家务活,食堂的活虽然不难,但是重复而无味,而且繁杂罗唆。管事的老赵头似乎不知道这帮小鬼头的来历,不光对他们唠唠叨叨,诸多挑剔,而且板起面孔教训人。小鬼头们哪能买他的账?后来,有一次,小鬼头们在中午休息时,不去睡午觉,在总部附近的空地玩追逐游戏,疯了似的跑来跑去,大喊大叫。其中有一位往后退,一不小心掉进一个一人多深的土坑。幸亏坑里没有毒蛇!他自己爬了几下,没爬上来,急得大声叫喊。别的人突然不见了他,正在到处找,他自己却爬上来了。他们疯够了,回去食堂准备干活儿,却见到老赵头气势汹汹的跑来了。

原来小鬼头中午大叫大嚷,吵得别人无法休息,纷纷去找头头们告状。头头们也被吵得睡不成午觉,把老赵头找去训了一顿。老赵头有气无处撒,只好找这帮小子算账。这老赵头其实级别很低,官不大,僚不小,而且对官场的事情似乎不甚了了。老赵头逮住这帮伙计恶狠狠地大训特训,语言粗鲁蛮横,简直不把孩子们当人。这帮小鬼头平日在家里都横行惯了的,连当时大权在握的军代表对他们都是客客气气的,那能受得了这个气?当下小鬼头们就闹翻了,“呼”一下跑了出去,聚集在山坡旁,大家商量怎么办?大多数的意见是咽不下这口气,又不肯去找头头们找说法。说实在的,那些头头级别太低,找他们“有失身份”。最后,他们决定采取“革命行动”,离开当地!每天一班的客车已经错过,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决定步行上百公里回城,并且立即行动。

总部的人忽然发现小鬼头们跑了,头头们慌了,赶紧派人开车去追。派去的人当然不是老赵头那样的,而是能说会道的,级别还高一些。好说歹说,又哄又劝,最后还许愿,不会让老赵头管他们,终於把他们劝了回头。但是,这么多一帮小鬼头聚集在一起,总是个麻烦。有人出了个高招,把他们分散,送到山上各分部去。

调皮捣蛋鬼们进了山,又被分散了,能量不足,自然就不敢像以前那样撒野。大人们都松了一口气。他们适应性也挺强的,很快又交了新朋友,包括比自己年长很多的前辈以及当地老乡。山上其实也挺好玩的,他们又没有“工分”、任务的压力,所以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其中几位,到了辛聆道竹楼附近的村子里。他们也每天和长辈们一起爬山过来耕作,因此与辛聆道也经常打交道。谈论起各自的父母,都有所了解。有两位,小皮和小汉与辛聆道交上好朋友。

那几位小朋友,除了上山干活以外,也到处爬山下水,砍柴割草,挖草药,找奇花,摸鱼抓虾,游泳打闹。他们也干了很多农活,和辛聆道一块儿跟长辈学了一些技能,包括赶牛耕地,养牛喂草等等。他们通过辛聆道的介绍,与当地老乡交上朋友。老乡送给他们两只小狗,他们认真地养了起来。他们每天带着小狗爬山过来,在竹楼前边喂食和带狗玩。干活也带着,让小狗在梯田里跑跑跳跳。可惜他们没有经验,一不小心,两只小狗都生病去世了。小子们与小狗感情深厚,大哭了一场,把两只小狗埋在竹楼附近的山坡上,立上标志。

一天傍晚,在山上干活完毕,回山村之前,小朋友小汉突然想起物品遗留在山头,赶紧回头去取。刚找到,转身欲走,看到大朋友中泉很紧张地跑来了,对他嚷到,“喂,小汉!走不了啦!你看看那天,赶快到竹楼去避雨吧!”小汉一看,可不是,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两人赶紧跑到竹楼去。顷刻间暴雨倾盆!辛聆道以及张、李两位老前辈热情留住两位朋友,说今晚不必回村,竹楼有足够食物和地方供他们休息。原来中泉也是忘记物品在山头了,刚找回,发现暴雨将至,还有小汉在那边,赶紧去招呼小汉躲雨。大家晚上聊天,发现志趣相同,相叙甚欢,遂交为好友。后来恢复秩序后,中泉工作卖力,人缘又好,前程无量(此乃后话)。山村那边,晚上发现有两人失踪,夜间几位大朋友穿着蓑衣,打着手电过来竹楼寻找,确认各位安全,他们才回去。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黑旗还能打多久?
2006: 对KOBE一场80分的一点看法
2005: 可不可以两次跳进同一条河流
2005: Fantasy NBA 第12周:小苏老单队 榜首
2004: NBA竞猜第五轮国王对骑士--goep2003,er
2004: NBA第五轮湖人对小牛--丫丫差点拿大奖,
2003: 也谈足球(一,闹事球迷篇)
2002: 想问问中国足协的主席
2002: 中国足球黑幕“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