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愿他们的英灵化作山鹰
送交者: 人权天赋 2002年08月20日13:46:57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愿他们的英灵化作山鹰
http://www.sportschina.com

  惊闻噩耗:北大登山队员遇山难!

  赶紧打电话给中国登协的“老山人”于良璞。他说,希夏邦马纬
度低,夏天降水多,下雪多,结构松散,很容易发生雪崩。死在外面
的那两位也许是被雪崩的气流推出来的,其余的就埋在下面了!登山
者之痛

  登山中,雪崩是最可怕的,中国登协的老主席曾曙生对我说过:
新下的大雪很松散,走过的时候,说话声大一点就会震出雪崩。他说
有一次登山,走着走着,听到一种异样声音,还没来得及跑开,雪就
塌下来,“眼前一黑,就知道被雪埋住了。我当时很清醒,用力将眼
前的雪推开,尽量推出一点空间,然后向上捅出一个洞,将头上的红
帽子扔出去。队员们看到了,就把我挖了出来……”

  幸运的是,埋得浅,队友们营救得早,老曾捡回了一条命。并不
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

  “登山者最痛心的,就是撤营时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然而,登山运动毕竟是与死亡毗邻的体育项目,高山缺氧、高寒
、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已处于极为脆弱的状态,再加上不可预知的地
难天灾,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仅珠穆朗玛峰,就怀抱着200多
个登山者的英灵。

  人类证实自己的生命的活力,一次次向自己的生命挑战,有胜利
者,也有失败者。为证明生命而失去生命值得么?登山队员们都会向
后指———那是一批接一批前来攀登高峰的人们。

  我见过北大登山队。

  5年前,为中斯联合登山队作随军记者,在我们离开拉萨要去珠
峰时,在喜马拉雅饭店门口。碰到了北大登山队的一群小伙子。

  他们的样子很另类:很松垮很休闲的那种说不上是什么颜色的外
套,大背囊,白毛巾围着脖子,各式的帽子……和一张张染着阳光的
脸。

  同伴小谢说,北大登山队要去登“卓奥友”,8201米,世界
第六高峰。和国家登山队一起,他们一切都显得很专业。

  但就是这群很不上档次的学生们,在我们队员还没冲顶时,就给
我们传来了喜报:北大队员登顶卓奥友成功!后来,有人带来了报纸
,上面一张大幅照片:队员们在山顶上展开国旗,张开双臂欢呼!他
们用心和生命体验着山的脉搏和呼吸,张扬着自己的阳刚。

  这样一些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就这样走了么?!珠穆朗玛峰之墓

  我也见过珠穆朗玛峰下的墓地。

  那是世界上最高的墓地,是世界上最朴素最简陋的墓地,是一片
没有遗骨,却最能震撼人心的墓地!

  珠峰脚下,绒布河冲出的大块平滩上有座土台,土台上有一小堆
一小堆的碎石头支撑着大小不一、没有固定形状的“石碑”。石碑上
没有墓志铭、只有简单的逝者姓名和立者姓名及日期,字迹的粗砺让
人想到打刻这些字迹的艰难。

  头上顶着的是千年的老太阳,底下垫着的是文明之外、知识之外
、甚至是历史之外的石头们堆出的苍凉寂寞,后面立着的是撑天立地
的雪峰,浑身素裙……面对安眠在她怀里的世界上最勇敢的生命,如
一块巨大灵碑,默默无语。

  在这里,生与死,苦难忍耐,对于大千世界的反思,时时刻刻都
可触及到。到了这里,你会觉得又活了一次。这里,充溢着一种诱惑

  出现山难后,“值不值得”成了最热门的争论话题。其实,有什
么可争的呢?登山是一种人生,平平静静在家里生活工作也是一种人
生。无所谓对错,无所谓高尚与庸俗。只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无所谓值不值。

  在珠峰大本营,我看到了前来登山的一支日本老人登山队。那是
一群快乐的老头老太太。和老山人一起聊天,说是几年前瑞士有支老
人队,徒步从樟木走到珠峰来(大约300多公里,据说老人们在坎
坷而满是石头的大山里走了七八天),见了珠峰高兴得像孩子似的。
据说,攀登到珠峰顶峰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0岁的美国老人。而那支
日本老人登山队,有个60多岁的老头儿也登到了7000米!

  珠峰总联络官米玛次仁说:每年都有上千人来珠峰,而被笑谈为
“最惜命”的广东人,每年来珠峰的就超过200人———当然,不
是所有的人都去登山的,也有来看山的。因为看山也是一种人生。

  愿五个北大登山者的英灵安息,不再被人世间的指责纷扰。
南方日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