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弯刀
万维读者网 > 竞技沙龙 > 帖子
何智丽的故事(续1)
送交者: 叶永烈 2002年10月19日02:21:45 于 [竞技沙龙] 发送悄悄话

   第一章 东山再起扬威广岛

  一块最引人注目的金牌

  一九九四年金秋,日本广岛的全部旅馆爆满。街头巷尾,“金牌”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正在这里紧锣密鼓举行。

  在日本,按都、道、府、县、市建制,县比市大。广岛市是广岛县的首府,坐落在日本本州西南。广岛这地方,六百年前只有五个小村庄,一五八九年筑城,一八八九年设市。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上午八时十五分,两架美国B - 29型轰炸机出现在广岛上空,掷下第一颗原子弹,使世界为之震惊。随着蘑菇云的升起,广岛十分之九的房屋倒坍,二十万生灵涂炭……翻过这历史的沉重一页,广岛人民从一九五零年开始重建家园。如今的广岛,人口百万,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之城,有着“水上城市”的美誉。正因为这样,广岛市市长在一九九零年从北京市市长手中接过亚运会会旗,四年后在这里举办了第十二届亚运会。

  亚运会是亚洲的体坛盛会。一九五一年三月,第一届亚运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以来,四年一度,亚洲健儿们借这一盛会比试高低。本来,亚运会的“金牌大户”一直是日本。自从一九七三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亚运会联合会成员,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七届亚运会以来,向日本的亚洲体坛“盟主”地位发起了挑战。中国迅速地追上并超过了日本,成了亚运会上的“金牌首富”。韩国也急起直追,紧紧“咬”住日本。这样,形成了中、日、韩三国鼎立于亚洲体坛的新态势。

  一九九四年十月十三日,第十二届亚运会的金牌排行榜前三名如下:中国——一百一十二枚;日本——四十八枚;韩国——四十八枚。

  在日本的四十八枚金牌之中,十月十三日所获的乒乓球女单冠军金牌,最为引人瞩目。因为这一块金牌,是由原中国乒乓球队女将、如今成为日本队员的小山智丽夺得的!小山智丽,亦即何智丽。她于一九八九年从上海嫁往日本,按照日本习惯随丈夫小山英之而改姓为小山智丽。

  对于何智丽来说,这一天是“历史性的一天”,是她运动员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一天。

  何智丽没有住在广岛亚运村。她和丈夫小山英之自己出钱,住在广岛一家宾馆里。十月十三日早上七时半,她和小山英之上了轿车。大约开了二十五分钟,到了广岛郊区的乒乓球馆。

  何智丽开始活动身体,做赛前的准备工作。

  在楼梯口,何智丽遇见中国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张燮林跟她点点头。这位上海老乡对她说了一句上海话:“格扎劲呀!”意思是说,你好起劲呀。

  说实在的,张燮林没有把何智丽放在眼里。

  后来,张燮林曾对《羊城晚报》记者吴广崖这么说:“一开始,我的确没有把何智丽放在主要对手的位置。平心而论,她离队近六年了,我在中国选手的对手中,把她排在了陈静、并浚泓、齐宝华、陈丹蕾等人的后面,这是个失误。”(吴广崖:《乒乓师徒的反思》,1994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连“斩”三将成为“王中王”上午十时,比赛即将开始,广岛乒乓球馆内人头济济,座无虚席。

  何智丽出场迎战陈静。谁胜了,就意味着进入前四名。

  陈静比何智丽小四岁,汉城奥运会的乒乓球女单冠军。陈静和何智丽一样,也已退出中国乒乓球队。这一回,陈静代表中国台北队出战。这么一来,何智丽和陈静之战,成了日本队和中国台北队之战。

  陈静如她的名字,文文静静。这位武汉姑娘,最初是在上武汉利济路小学时,因体育老师丁达仁喜欢乒乓,受到感染,爱上这小小的银球。陈静十三岁进入湖北省队,十六岁进入国家队。在国家队,她受教于著名教练张燮林、郗恩庭门下,进步甚快。郗恩庭曾用这么六个字来概括陈静:“聪明,倔犟,活跃。”

  陈静跟何智丽该算是“老朋友”了,因为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她们不知较量过多少回。那时候,何智丽是“老将”,陈静尚是“新秀”,何智丽曾和陈静交手几十回,陈静从未赢过何智丽。

  不过,这一回在亚运会上交手,人们却普遍看好陈静。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从她俩先后退出中国乒乓球队之后,曾在别的场合有过三回比赛,陈静都胜了何智丽。照此“推理”,人们理所当然以为必定是陈静胜何智丽。

  张燮林显然也是这么看的。所以,他曾说,何智丽恐怕连前四名都进不了!

  然而,何智丽却是抱着必胜的信心上常她虽输了陈静几回,她却由此把陈静的战术细细地琢磨了一番,研究出克敌制胜的新招。

  这样,第一盘一开始,在五平之后,陈静就挡不住何智丽凌厉的攻势,连连丢分,最后以十八比二十一败了首局。

  紧接着,陈静以二十一比十三,扳回了一局。

  这么一来,场上出现热烈的竞争气氛。

  第三局,何智丽以十一比四领先。陈静开始沉不住气了,连连反攻,连连失手,以十五比二十一再丢一局。

  陈静的脸色变得紧张。进入第四局,双方呈胶着状态,每一板都显得很认真,比分你增一分,我扳一分,一直打到了二十平。

  到了关键时刻了。这时,何智丽注意到张燮林从外面走了进来。张燮林原本以为陈静肯定会胜何智丽的,所以并不大关心这场比赛。

  何智丽到底是沙场老将,沉着地以发球得了一分,而陈静急切地要以一个刁球扳回一分,不料却因发球失误丢了一分。这么一来,何智丽以二十二比二十胜了第四局。

  “三比一!”何智丽赢了宿敌陈静,进入了前四名。

  何智丽刚歇了一口气,在下午四时,迎战中国队的乔红。

  何智丽对这位第四十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并不熟悉,没有交过手。乔红小何智丽五岁。不过,何智丽研究过乔红的录像,知道乔红的技术特点。

  在第四十届世乒赛上,国外的注意力投向中国乒乓球女队的陈子荷,因为陈子荷在一九八八年的法国公开赛上,打败了所有的欧洲对手,而乔红则作为张燮林手下的“奇兵”,一举夺得这届世乒赛的女单冠军。

  乔红用的是两面反胶球拍。在和何智丽交战前,教练曾传强向乔红布置了应付何智丽的战术。

  何智丽一上场,就以弧圈球咄咄逼人,压住了乔红。何智丽以二十一比十七赢了第一局。

  乔红镇定了一下,扳回一局,以二十一比十四胜了第二局。

  场上比分一比一。双方都重整旗鼓。

  何智丽意识到第三局至关重要,加强了攻势。乔红不敌何智丽,以十六比二十一输了第三局。

  乔红乱了阵脚,接着以十九比二十一,输了第四局。

  又是“三比一”!何智丽以同样的比分,胜了乔红。

  这么一来,到了晚上七时半,广岛乒乓球馆人头攒动,谁都希望一觑当今最高水平的较量——何智丽和邓亚萍争夺亚运会女单冠军!

  何智丽已经连打两场,本来应该相当疲惫,可是此时她却踌躇满志,越战越勇了。

  身高一米六八的何智丽,这一回和小她九岁、身高不过一米四九的邓亚萍对垒。

  邓亚萍其人,乃乒乓怪才。她自称身高一米四九,据说那“尾数”不见得准确。可是,她臂短、腿短,反应却极快。这位河南姑娘,仗着她的怪板,当年从郑州队一跃而入国家队。

  她最初崭露头角于第四十届世乒赛。她和乔红合作,夺得了女子双打冠军。

  接着,邓亚萍在四十一届世乒赛上为中国队挑大梁,夺得女单冠军。她又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为中国队摘取女单冠军金牌。可以说;她是正处于巅峰状态的世界最佳女子乒乓球选手,是中国乒乓球女队的头一块王牌,世界女子乒乓第一号选手,有着“王中王”之称。

  正因为这样,邓亚萍最初根本没有估计到会在亚运会上限何智丽交手——邓亚萍肯定会进入女单决赛,而这时何智丽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可是,何智丽出乎意料,居然要和邓亚萍争夺冠军!

  对于要和邓亚萍交战,何智丽倒是在赛前充分估计到了。因为邓亚萍正处于走红之际,要夺冠军宝座,必然要迎战邓亚萍。

  不过,邓亚萍对于何智丽来说,是不很熟悉的。因为何智丽在中国乒乓球队的时候,邓亚萍在场上连坐板凳的资格都没有!

  邓亚萍这样说及何智丽:

  “其实我与何智丽的确是两个时代的。她是八十年代的选手,我是九十年代的选手。按时间算,我们之间差很多年。我进中国乒乓球队六年多,而何智丽离队已经将近七年了,不是一批队员。我进队时,除了李惠芬一个老队员在,其余的老队员全走了。所以我对何智丽可以说根本不了解,因为从未在一起训练过。再说,乒乓球队一向习惯以打团体赛的主力选手来衡量队员的新老。比如说,在我之上的一批队员是打四十届世乒赛团体赛的李惠芬、陈静、陈子荷和胡小新,她们的上一批队员是打三十九届世乒赛的焦志敏、戴丽丽、耿丽娟和陈静。我与乔红、陈子荷。高军打的是四十一届、四十二届两届世乒赛团体赛。”(左达:《就叶永烈文章(何智而上海访谈录),邓亚萍接受本报专访》,1995年2月11日《北京青年报》。)中国乒乓球队坚信,何智丽过不了邓亚萍这一关。中央电视台在广岛现场直播何智丽和邓亚萍的决赛。众多的中国球迷守在电视机旁,几乎都以为胜券必属邓亚萍。那时笔者也守在电视机旁,观看这场世界级的较量。

  这是八十年代的世界冠军跟九十年代的世界冠军的决赛。

  一上来,邓亚萍就猛攻猛打,显示了她的强大威力。邓亚萍的前三板极为厉害。她取胜,往往在前三板。如果谁挡不住她的前三板,那就只能甘拜下风。

  

  果真,邓亚萍的势头很厉害。她跟何智丽的比分咬得很紧,以二十二比二十先赢了第一局。

  须知,在这天何智丽面对陈静或乔红时,总是先声夺人,胜了第一局,为胜利“垫了底”。可是,这一回,邓亚萍胜了第一局,清楚表明邓亚萍拥有很强的实力。

  何智丽这时表现了很好的心理素质,她十分冷静。通过和邓亚萍的第一局较量,何智丽明白,关键是抵挡住邓亚萍的前三板。于是,她针对邓亚萍的短处,不断地发长球,左右出击,迫使邓亚萍忙于应付。邓亚萍人矮臂短腿短,一旦陷于被动应付,那就遭了。这样,何智丽以二十一比十九,扳回一局。

  打成“一比一”之后,场上气氛显得格外紧张。进入关键的第三局,何智丽打得越发顺手,居然以十四比四遥遥领先。

  这时,何智丽以为胜券在握,松了一口气。邓亚萍却伺机反扑过来,不仅把比分追平,而且反而以二十比十六领先于何智丽。

  何智丽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因为邓亚萍如果再得一分,她就要失去这关键的一局。这时,何智丽显得异常冷静,而邓亚萍急于求胜,倒是显得心躁如火。邓亚萍连连失球,何智丽以二十二比二十,终于胜了这关键的一局。

  于是,场上比分为“二比一”。

  进入第四局时,邓亚萍大势已去,再也无法抵挡何智丽的左攻右击,疲于应付,全然被动。这样,何智丽十分轻松地以二十一比十六,赢了这一局。

  邓亚萍哭了!

  何智丽也哭了!

  就这样,何智丽在一天之内,竟以三场“三比一”,连“斩”陈静、乔红和邓亚萍三员猛将,成了世界乒坛上真正的“王中王”!

  中国体育界为之震惊

  何智丽夺冠,顿时成了广岛爆炸性的新闻,轰动了亚洲,轰动了世界。

  当然,最为轰动的,莫过于日本和中国。

  照理,何智丽在一天内打了三场“攻坚战”,巴不得歇一口气。可是,那一夜她几乎不能合眼,她处于记者们的包围圈之中。尽管她和小山英之在广岛,小山英之的父母为了“观战”也在广岛,他们大版家里的电话通宵不停……在中国,由于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了这一比赛,千千万万中国观众也为之轰动,在轰动中夹带着震惊……可以说,在这届亚运会上,在所有的金牌得主之中,何智丽的这块金牌是最为轰动的!

  一时间,何智丽顿时成了新闻人物,更成了争议人物。

  何智丽夺得亚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会造成如此大的轰动效应,究其原因,大体上有这么几条:第一,何智丽所夺得的,岂止是亚运会冠军?因为她在亚运会上所进行的,是世界级、是奥运会级的较量!

  何智丽一口气所击败的陈静、乔红和邓亚萍,这三人代表着今日世界女子乒乓的最高水平。

  陈静是汉城奥运会(即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乒乓女单冠军;乔红是第四十届世乒赛女单冠军;邓亚萍是第四十一届世乒赛以及巴塞罗那奥运会(即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女单冠军。也就是说,何智丽所击败的,是两个奥运会冠军和两个世乒赛冠军!

  所以,她这块金牌的分量是最重的!

  第二,何智丽引起轰动,因为她在半个多月前——九月三十日,她刚刚度过三十周岁生日。对于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特别是对于乒乓球女运动员来说,三十岁已是“高龄”了。她成了亚运会历史上最年长的乒乓球女单冠军。

  她的对手们,都比她年轻得多——

  陈静,二十六岁,比何智丽小四岁;

  乔红,二十五岁,比何智丽小五岁;

  邓亚萍,二十一岁,比何智丽小九岁!

  第三,何智丽退役多年,已经六年没有参加重大比赛。赛前,谁都没有把她看好。不料,她爆出了“冷门”,一下子震惊了乒坛。

  第四,最重要的是,她不是代表中国队夺冠,而是代表日本队摘取金牌。这就不能不在中国遭到众多非议……对于何智丽的胜利,中国乒乓球队最为迅速地作出了反应。

  中国乒乓球队是站在吸取失利的教训的角度,作出反应的。受到记者采访最多的,当然要算是中国乒乓球队女队主教练张燮林了。

  张燮林对北京《光明日报》记者发表了这样的谈话:“比赛的结果是残酷的。小山智丽今天发挥得很出色,也许这正是人们说的她的第二个青春的到来。这样的较量今后还会有。作为中国选手,首先要把心理因素调整好,力争在比赛中排除不平衡因素,在技术上要放开打,甚至要超水平发挥,才能战胜过去的‘队友’。现在看,到亚特兰大奥运会时,这种威胁依然存在,也不会是小山智丽一个人。到那时,中国选手不能在技术实力上超过对手,缺少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奥运会的比赛难度会更大。”(左达:《就叶永烈文章(何智而上海访谈录),邓亚萍接受本报专访》,1995年2月11日《北京青年报》。)张燮林又对广州《羊城晚报》记者如此说:(罗京生、陈志江:《邓亚萍为何失利?》,1994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

  “从场上看,何智丽的基本功的确不错,发挥也相当好。至于邓亚萍的输球,我看战术上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心理上。

  邓亚萍的这场球,对手并没有多少主动得分,大多是邓亚萍自己失误送的。尽管比分是一比三,但若说机会,小邓还是有的,但她没有把握好,说来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障碍。

  其实,这也很正常。当初齐宝华、陈丹蕾首次代表香港出赛,我们的队员全输给过她们,这种心理很复杂。自然,这与我们队员心理的自我调节有关。输过一次后,我想她们的心态就会找到平衡。所以,我认为这次亚运会输球并非就是坏事,如果妥善处理,起码对于明年的天津世乒赛来说是件好事。”张燮林还对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发表谈话说:“邓亚萍的心理压力大些,她机会球没有把握好,总的抢攻还是可以的。但是速度、节奏变化不够也是原因之一。小山智丽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的,抢攻也可以,在凌厉进攻后的防守相当不错,特别赢了陈静、乔红后势头上来了,打疯了!”乔红的教练曾传强,对于乔红之败,对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如此说:“乔红主要是输在攻防没有节奏,该发力打的球和不该发力打的球分不清楚。她在整个比赛中,完全被急躁情绪控制住了,赛前,我们准备得很好,远近,攻防一定要搞清,但是一上场比赛,一打比赛就乱套了,没有按准备的方法去打。”邓亚萍也处于记者的包围之中。邓亚萍很坦率地承认,何智丽打得“有些神了”!

  邓亚萍对《羊城晚报》记者是这样说的:“那场比赛首先是自己准备不足,设想到何智丽能打上来。因为在与我相遇之前,何智丽首先要与陈静、乔红相遇,按以前的情况看,何智丽要过陈静这一关不容易,陈静以前是她的克星。谁知何智丽状态那么好,胜了陈静之后,气势就更盛了,接着又赢了乔红,直到此时,我才开始注意她。但看来还是心理准备不够,从赛后录像上看,我的确是太急躁了,这与何智丽防住了我的进攻有关。以往我的正手扣杀,能挡回来的不多,就算挡那么一两板,但是终会被我扣死。何智丽那天的防守确实太好了,可以说好得近乎神了,怎么也打她不死,最终我自己反而失败了……”邓亚萍还对北京《光明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输球使我十分难过,但是这次失败会成为我不懈努力和拼搏的动力。如果有机会,下次我一定要赢。”后来,邓亚萍又表示不能以这一场比赛来判断她和何智丽的实力。她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这么说:“判断一个队员的水平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不应从一场球来定高低。论拿世界冠军的次数,何智丽远不如我和乔红。我已拿了六次世界冠军和两个奥运会冠军。”在广岛观战的中国乒乓球界人士刘伟说:“小山智丽今天发挥得真好,我认为她今天已达到一九八七年获世界冠军时的水平。”

  “我很惊讶何智丽的水平能恢复这么快。我想,在海外的中国选手大概分两种类型:一种见了中国选手手软,心气提不上来,这也许是‘古老’的心态;另一种是见中国选手就拼命,这是“现代”的心态。无论如何,他们的心态一定很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派’也许越来越少,但我也许永远是‘古老派。

  现任中国兵乓球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体委训练局局长、原为乒乓名将的李富荣,这样评价何智丽的胜利:“这场比赛,邓亚萍的失误过多,是她失利的一个主要原因。”李富荣还说:“连小山智丽都要输,这说明我们训练中确实存在着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赛前我们对何智丽估计不足,她的防守比在国内还好,三十岁的人能恢复到这样的水平不容易。她的训练练条件不如我们。出去那么多年还赢不下来,说明什么问题?中国女队长期缺少强手对抗,训练单调,没抓新东西。过去我们认为有乔红、邓亚萍双保险,现在看来有了危机感。”李富荣从广岛回到北京之后,又对《光明日报》记者罗京生发表谈话:“中国女队过去一直优势较大,但在今年亚运会上,邓亚萍、乔红都负于小山智丽,这说明人家进步很快,中国女队现在已无太多优势。”

  作为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的原乒乓球名将徐寅生,对何智丽之胜发表谈话说:“我看这样的结局没什么不好。日本乒乓球很久没有兴奋过了,以此来促进一下你们这项运动的发展,是会有好处的。”以上来自中国乒乓球界的种种评论,大体上是:第一,承认何智丽的胜利;第二,由此对中国乒乓球界进行反思。

  内中,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蔡振华谈及了敏感的问题——何智丽从“队友”变为“敌手”。蔡振华说

  “她们过去曾是队友,教练把技艺无私地传授给她们,但现在其中一位调转了枪口,让人很不是滋味。我们现在要从长计议,自身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要纠缠于‘过去是队友,现在是敌手’这种初级问题上了。”在中国体育界,以中国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对于何智丽的胜利所作出的评价最为热烈、最为中肯。

  那是在十月十三日夜里,由于许多上海读者对何智丽代表日本队打败中国队的乔红、邓亚萍表示不解,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张德祥拨通了刘吉的长途电话,请他对几小时之前何智丽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发表见解。

  刘吉非常坦诚地说:

  “读者感情上有点受不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何智丽嫁给日本人,加入日本籍,代表日本打球,这是法律允许的。也符合比赛规定,无可指责。何智丽已经三十岁了,还能战胜我们正值盛年的名将,这是很不容易的,她的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刘吉充分赞扬了何智丽的拼搏精神。他说:“武松打虎才是英雄,如果打猫,那就不是英雄了。输了球,不能怨对手,而应该找自己的不足。小山智丽这个年龄还能过关斩将,这说明中国乒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从中国体育界人士以上的种种言谈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何智丽夺魁的反应是非常强烈的,在事实面前都承认了何智丽的高超球技和可贵的奋斗精神。不论是中国体育界的领导,还是教练、运动员,他们所发表的公开谈话。应当说是得体的。

  然而,就在何智丽夺冠的消息见报之际,一场舆论纷争也就在中国报刊上激烈地展开了,掀起了一番风波……中国报刊掀起轩然大波何智丽新的胜利引起新的风波,这番风波集中在何智丽已加入日本籍,她所代表的是日本队。

  尽管中国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表态:“何智丽嫁给日本人,加入日本籍,代表日本打球,这是法律允许的。也符合比赛规定,无可指责。”然而,中国众多报刊所指责的,恰恰是这一点。

  《北京青年报》专门展开了“如何看待小山智丽的挑战”的讨论。编者为这一讨论所加的按语,道出了满城议论何智丽的原因所在:“小山智丽代表日本,打败了代表祖国的邓亚萍,掀起了体育内外的轩然大波,太多的人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了,他们说,这是一种‘背叛’……”但也有人说,体育就是比赛,比赛就有输赢,打败对手,是每一个运动员的天职。况且几年前又有着那样一场风波,何智丽是在受了委屈之后,才成了小山智丽,才有了今天的代表日本……“这是个很有说头的话题。”

  正因为“这是个很有说头的话题”,所以一时间中国报刊上议论纷纷,对何智丽褒贬不一。

  其实,不论褒也罢,贬也罢,这表明何智丽成了亚运会的“明星”,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运动员。

  中国天津的《今晚报》,发表了这样的报道:“何智丽在战胜邓亚萍夺得亚运会女单冠军后,神情颇为傲慢,亦很激动,令当时在场的几位中国人甚是不悦,暗地里斥责其为‘汉奸、卖国贼!’”于是,斥责何智丽为“汉奸”、“卖国贼”,便公开见诸于中国报刊。

  广州的《羊城晚报》猛烈抨击何智丽,自十月十四日起,一连三天发表报道:《何好之有》;《令人恶心的表白》;《数典忘祖,引来公愤》。

  内中,《羊城晚报》记者苏少泉还发表了报道:《祖国培养了她,她却忘了祖国——小山智丽(何智丽)其人其事》。这篇报道历数了中国对何智丽的培养……《羊城晚报》以“读者纷纷来电抨击何智丽”为题,刊载许多读者来电,称何智丽为“反面教员”。

  《北京青年报》发表署名“何东”的文章,用小品文笔法,对何智丽进行尖刻的抨击。

  有趣的是,有人竟指责何智丽为“竞技场上的吴三桂”。

  吴三桂,叛变明朝、引清兵入关者也。可是,中国的年轻人不知吴三桂为何许人,居然闹出了笑话。

  安文江先生写了《吴三桂是汪精卫一伙的吗?》一文,发表于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六日《南方周末》:“有感由于小山智丽(何智丽)被指为‘竞技场上的吴三桂’,我在去年十月三十日《南方周末》上发表了篇《他们都是吴三桂?》,却有我所教的大学生问:‘吴三桂是什么人?是汪精卫一伙的吗?’问得我哭笑不得,好在他还知道有个汪精卫。”

  在对何智丽的一片谴责声中,也发出截然不同的声音。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