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彎刀
萬維讀者網 > 競技沙龍 > 帖子
關於"技術型","力量型"的爭論
送交者: 盧令令 2003年06月18日07:30:50 於 [競技沙龍] 發送悄悄話

這種爭論由來以久,具體的說就是"南派"比較細膩(過去以廣東上海與北京代表),講究配合,北派比較粗壙勇猛,崇尚力量對抗(代表為遼寧天津山東等等).80年代初,國內剛剛開始做足球媒體,也把國外的球隊分為"技術型","力量型",南美的多半就是技術型,歐洲的嘛,西德英格蘭再加東歐北歐幾個隊是力量型.後來呢,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也許再加南斯拉夫)被划進"歐洲拉丁派".

聽上去好象,這個拉丁派最先進,既有技術又有力量:-)

現在看來,其實這種劃分是相當膚淺,甚至是可笑的.多半還是因為無知.

技術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依附於力量基礎上的.哪個技術動作,連最基本的停球,都需要力量的保證.不存在脫離力量的技術.尤其是現代足球,在激烈的對抗中,當球員體力耗盡時,經常會出現"動作變形"這種情形.沒力量,也就沒技術.反之,球場上的一切力量,包括體力,彈跳,速度,爆發力,柔韌...統統都是為技術動作服務的.好球員就是好球員,某一環節特別差片面將其分割為技術力量,只能說明此人不夠格,放到球場上作用也不大.

對於歐美球隊的劃分,可以說完全沒什麼道理.人家風格的形成,是幾十年的積澱,與其民族性密不可分.英國足球也絕不是長傳沖吊那麼簡單,從查爾頓,貝斯特,基岡到瓦德爾,霍德爾,加斯科因,巴恩斯......再到現在英格蘭隊中的傑拉德,麥馬納曼,貝殼等等,為何英格蘭足球層出不窮地湧現出這樣的人? 再說利特巴爾斯基,大小勞德魯普,斯托伊奇科夫......這些"力量型"隊伍出來的人,他們的個人盤帶也絕不亞於南美人.北歐的球員,比如50年代AC米蘭的"瑞典三重奏",林德海姆,諾達爾,戈倫,還有佛羅倫薩的傳奇人物哈姆林(這些人是瑞典奪得58世界盃亞軍的中堅),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什麼? 是他們的個人技巧!綽號"男爵"的林德海姆,據說有一次比賽中傳球歪了,結果觀眾起立熱烈鼓掌長達五分鐘! 為什麼?因為這是男爵大人兩年裡第一次失誤!!!

再看98世界盃的丹麥,02世界盃的瑞典,對尼日利亞,南非,塞內加爾地面球打得那叫一個溜熟,腳下小技巧玩得那個花,這叫"力量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世界盃記之中國隊列傳(4)
2002: 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