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我们这一波洋插队的老插,孩子差不多都到了上大学或者工作的年龄。看看周围朋友包括自己的小孩,问问他们对以后职业的想法,几乎众口一词:当然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简单实际,合情合理的回答,对照我和我很多朋友当年的境况,那简直就是太奢侈了。我就想问问,大家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吗?回想起来,在所谓职场混了这么多年,还真是从来没喜欢过任何一个工作,或者说从没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不想说漂亮话,大话,我工作的目的就是因为一家老小不得不吃饭,而我必须养家糊口。从找第一个工作起,我还真没好好想过这工作我喜不喜欢,想的就是这工作我能不能做,人家要不要我。所以我经常提醒自己,自己就是一普通蛤蟆,而且是一只远道而来的蛤蟆,和社会上众多挤爆了职场,已经臭了街的四条腿蛤蟆相比,毫无优势可言,毫无奇异之处,到现在仍然有口饭吃,很大程度上是你小子走运。在美国加拿大职场,运气很重要。
当年求学在加拿大。加拿大这鬼地方,虽然多数山水林子长的毫无创意,但还算青山绿水。这鬼地方主要问题就是没工作,特别是需要专业技术的工作,至少在当年是这样,不知道这些年有没有长进。一帮专家教授,出于自己的私利,拼命生产各种乱七八糟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结果就是硕士博士博士后成了灾,比四条腿的蛤蟆还多。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洋插队的华人很多就成了灾民。当然也不能怨人家加拿大,对于多数洋插队穷鬼来说,念书根本就是暂且能谋生的一种手段,还顾得了以后?亲眼所见,周围熟悉的不熟悉的,还不知道下一口饭辙在哪的朋友们,眼见计算机要火,一咬牙扔下念了小半辈子的书和专业,挤进人头攒动的计算机速成班,填鸭式的练6到8个月,出来变成了IT民工。然而这其中一部分不幸的,又被几年后的.com倒闭潮狠狠拍死在沙滩上。其他各种乱七八糟的职业,卖房子的,卖保险的,卖基金的,卖什么的都有。还有一个谋生手段就是跟朋友借点钱,在居民区街角开个杂货铺,两口子一周7天,一年365天,早上7点到晚上11点,这辈子的life ,八成就 跟这玩艺干上了。这些养家糊口的手段,靠辛勤劳动吃饭,腰板是直的,和那些五大三粗的洋人靠社会救济混日子,从做人的境界来说,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这么多年辛苦求学的专业不得不放弃,实在可惜。我相信,要是在国内,就这帮青年才俊,你打死他,他都不会干这些。洋插队,什么专业呀,事业呀,全成了扯蛋的东西,首先面对的是生存危机,一家老小先要吃饭,生活所迫,现实是残酷的。
我是很幸运的,上完学有一个工作,算能凑凑合合养家糊口了,本想这辈子就这样了。记得当年加拿大的Maclean's周刊曾刊登一篇争议性文章,讲的是多伦多大学某学院一个tenure track教职,竟收到500多份求职申请,里边不乏大量骨灰级博士后。Maclean's文章所论述的是,在这种惨烈的竞争中,最后那个candidate为什么能脱颖而出,除了其他人也同样具有的优秀的学术履历外,她面试时穿的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套装,弄一什么发型,提的什么牌子,什么样式的手提包。。。文章一出,舆论整个乱套,这是招教授,还是招模特招小姐?在这种悲惨的就业环境下,孩她娘博士后N年,工作还是没有着落。根本就算不过来一共发出多少求职信了,连个带响的几乎都没有。反正是怎么降低标准都没戏,降低标准人家说你“资格过渡”。这不废话么,要是能找着资格不过渡的地方,我找你这干嘛?要说这事也就邪了门了,最后居然是申请一个广告登在Nature上的,当然资格也不过渡的职位,经过三轮面试,竟然中榜。我明确表态,人才啊! 虽说咱这社会经常有点不尊重人才,咱家可要尊重人才。这事不用商量了,咱家人才可不能给耽误喽,不就是美国么?那地方唯一的不足不就是在公共场所有可能被突然冒出来的枪手干掉么?咱管不了那么多了,我这工作也不要了,咱去,我去了干什么都行。就这么着,一家人决定告别一不留神就把自己弄了个资格过渡的加拿大,搬到美国。
去研究所辞职,一干人听说我没找下家就要走,莫名惊诧。那里还真有这么一类人,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装的,反正我看那劲头就是离了science估计是活不了。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场合,比如爬梯上,饭桌上,三句话没扯完,就一定扯到science上去,然后就跟吃了药是的,眼珠子放光,兴奋的不得了,也虔诚的不得了,这就像极了我村黄木匠王铁匠,三句话没说完,就已经钻到草垛里头不出来了。对于人家问的我到美国去怎么办,准备做什么的问题,我还是真没法回答。一是我真不知道,工作这事情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这事主要靠运气,其他都是其次,二是我对science这东西真没这么虔诚,远没到痴迷的程度,我真是觉得干什么都行,实在没辙了扫大街也成,赶大车也成,反正不能在家呆着,既然洋插队了咱就要认命。但这话不能对人家说,说了还不伤了人家对science虔诚的心灵么,伤人心灵的事咱不能干。研究所所长请我吃个午饭,算是送行。所长人聪明,业务强大,风趣幽默,对人诚恳,我非常佩服尊敬他。所长对我说,那边是广阔天地,你们年轻人到那边肯定会大有作为的。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我把剩下的所有钱全部转到研究所帐上,所长告诉我,他准备用这笔钱买一个能供研究所公共使用的主要科研设备。几年以后,孩她娘安排把所长作为专家,请到他们公司,一个小时讲演,两个小时圆桌讨论,一大群人恭恭敬敬作陪好吃好待着,最后还给4500刀,作为专家辛苦费,所长满载而归。这在当时,大约属于招待专家学术交流的标准待遇。时过境迁,现在多数公司银子捉襟见肘,不得不惨淡经营,已经不可能这么玩了,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