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童年故事:甘師傅的煮飯絕技
送交者: 樂維 2017年12月12日16:52:0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1965年底我們隨芷江師範遷校搬到木油坡,與甘師傅一家成為鄰居。

甘師傅大名叫什麼不記得了,當時他是學校食堂負責做飯的大師傅。年約三十七八歲,高大魁偉。小時候患過天花,臉上遺留一些麻子,所以有些人背後稱他為“甘麻子”。

甘師傅是四川人,說話帶有四川口音。當兵出生,應該是先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後來加入解放軍。在部隊是炊事員,負責煮飯。後來轉業到芷江師範當炊事員,還是負責煮飯。

甘師傅臉上有麻子,加上炊事員社會地位不高,影響了找對象,所以遲遲未能娶妻。那年剛結婚,妻子是一個喪夫幾年的寡婦,帶着一個孩子。那孩子叫楊殿飛,比我大一歲,我們經常在一起玩。

婚後不久,甘師傅的夫人就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小名叫“甘子”。甘師傅中年得子,自然是愛的不行,只要有空就抱着甘子到處走。常常還會把楊殿飛和我們一些孩子叫上跟着他閒逛。

甘師傅沒有讀過什麼書,但見過世面,很健談。但他最讓人佩服的是一手煮飯功夫,堪稱一絕,無人能敵。

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會煮飯,吃大米的人幾乎人人會煮飯。在常人眼裡,煮飯是廚房裡最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烹飪學校可能都不會教怎麼煮飯。現在電飯鍋普及,煮飯更加沒有了技術含量。但過去沒有電飯鍋,尤其是用柴灶煮飯,是需要一點技術和經驗的。但這不是甘師傅施展絕技的領域,甘師傅煮的是大鍋飯,就是煮一百多人,甚至幾百人的大鍋飯,用柴灶來煮,甚至是在野外挖一個坑用行軍鍋煮。這是常人基本上從來都沒有經歷過的。

行軍鍋是部隊用的野外煮飯的鍋,成圓台型,下面平底,口徑稍小,上面敞口,口徑稍大,高約兩尺多。在野外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坎,在坎邊挖一個坑。將鍋安置在上面,下面燃燒就地找來的柴火,露天煮飯。一個連隊一個炊事班,負責連隊一百多人的飯菜。煮飯用的米就要五六十斤,是一般家庭煮飯的三十倍。沒有經驗的人,要麼煮糊了,要麼煮成夾生飯。

文化革命前,黔陽地區(懷化地區前生)舉行過炊事員技術大比武。據說甘師傅獲得行軍鍋煮飯比賽第一名。

甘師傅煮的大鍋飯又快又好,上不生,下不糊,粒粒熟透,軟硬適度,不粘瓢盆(這點對於分飯很重要)。據說他十幾年煮飯鍋鍋都成功的記錄,至少在芷江是前無古人的紀錄。

芷江師範學生大約有兩百多人,加上教職工和家屬,吃飯的人差不多三百人。以一個人吃四兩米算,就需要約一百斤多斤大米。一般這麼多人的飯,大多數食堂都是用蒸飯的辦法做飯。但甘師傅卻堅持煮飯。

木油坡芷江師範食堂砌有兩個大柴灶,上面是圓台型的木桶,口徑大約四尺,兩尺來高,下大上小。人多的時候,甘師傅同時用兩個灶煮飯,人少一點是用一口鍋灶做飯。

甘師傅煮飯是先在鍋里放上幾挑水,下面燒火,等到水燒開,將兩籮筐大米倒入,然後站在灶台上,操一把一米多長大鏟子攪動鍋中的米。要攪動百來斤的大米需要很有力氣,甘師傅膀大腰圓,身大力不虧,渾身的腱子肉。在熱氣騰騰的水汽中,他全神貫注,動作嫻熟,不停地翻動着鍋中的米。抄底翻動鍋里水中一百多斤大米需要用大力,即使在寒冬臘月,甘師傅都是穿着單衣煮飯,還熱得滿頭。

連續攪動約三十分,憑經驗看米色,覺得煮得差不多了,他就往鍋里扔一個大簸箕,用大瓢將多餘的米湯舀到一個大木桶里。舀得差不多了,再抄底將半熟的濕米翻動均勻,蓋上鍋蓋。下面撤去明火,留下火紅的木炭。燜上飯後,水汽仍然從鍋蓋縫間溢出。

二十幾分鐘後,廚房洋溢着米飯的香氣。他揭開鍋蓋,一股白色熱氣騰空而起,熟透的米香撲鼻而來。甘師傅把一杆大稱掛上從梁上懸下來的繩索上,稱鈎上掛一個大竹簸箕。他用大飯瓢將熱氣騰騰,粒粒飽滿,一點也不粘連的米飯盛入簸箕,稱十斤米飯倒入一個小木桶。他的經驗是,四兩米煮成飯以後應該是一斤重。一桌十個人就是十斤飯。他稱得很準,一般都差不多剛好。偶然最後一桶稍多一點,或稍少一點。多了,他就將多的盛到一個小盆,往每桶加一點。少了就每桶拿出一點,加到最後一桶。

分完了飯,再將鍋底黃焦焦,脆生生,香噴噴的鍋巴鏟起,平均分配,蓋在每個桶的米飯上。每次甘師傅都算好了時間,在開飯前幾分鐘分好飯,學生進來能吃上仍然脆香的鍋巴。

一切乾淨利落,一氣呵成。

當年我很喜歡看甘師傅煮飯,覺得看他煮飯是一種藝術享受。

爸爸對甘師傅爐火純青的煮飯技藝佩服得五體投地,多次向甘師傅請教煮飯的竅門。

甘師傅對爸爸的虛心求教很感動,雖然爸爸不再是校長,只是一個靠邊站的走資派,他還是覺得自己很受尊重,自然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獨門絕技告訴了爸爸。

爸爸得到了甘師傅的“葵花寶典”,這就是:

第一,水一定要燒開再下米;第二,米下鍋以後要不停地攪動,不時還要抄底翻動;第三,煮到七八成熟,舀去多餘米湯;第四,蓋上鍋蓋後,必須馬上撤去全部明火,只留炭火。

除了第三條,其餘都是與平常家常煮飯不同。第三條憑的是經驗,煮過飯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但其他三條只要有一條沒有做到,飯肯定就煮不好。

爸爸雖然出生農民家庭,但從小在外讀書,回家只是幫助種地,從來不做家務。所以,他不會炒菜,煮飯也很少。自從得到了甘師傅的煮飯秘籍,爸爸一改平時不做飯的習慣,親自下廚練習甘師傅的煮飯絕技。

他將甘師傅的秘籍寫在紙上,然後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做。水開再下米,然後不停翻動,七八成熟,泌去米湯,蓋上鍋蓋,撤出明火。可是,做出來的卻是夾生飯。再試,還是夾生飯。一連試了很多天,全部都是夾生飯。

我那時九歲,已經學會做飯了。外婆回老家了,媽媽住在城裡,所以除了食堂買飯,基本上是我做飯。爸爸按甘師傅的“葵花寶典”煮飯卻煮不熟,這飯後來都由我重新加水再燜熟才能吃。他最後也放棄了。

我當時覺得燜飯時不能馬上撤火,因為一撤火就沒有足夠的熱量了,飯就燜不熟。但甘師傅哪裡會錯呢?過了很多年我才慢慢解開了為什么爸爸用甘師傅的秘籍煮飯失敗的原因。

原來甘師傅煮的是大鍋飯,鍋大米多,傳熱不好。如果水不開就放米,下面離火近的鍋底容易過熱,上面的米因傳熱不好則很難受熱,燒開水再放米可以大大減緩這個熱不均勻的問題。放米之後不停地攪動,也是要避免受熱不均的問題。泌去多餘米湯,蓋上鍋蓋燜飯時,鍋大米多餘熱多,散熱慢,下面灶大炭火多,撤出明火,炭火也足夠燜熟飯。如果不撤明火,下面反而會燒糊。

小鍋煮飯則不同。鍋小米少,傳熱容易,所以冷水就應該放米。放米後鍋小傳熱快,攪動太多反而影響溫度保持,米粒受熱不夠,延長煮飯時間。泌米湯後,鍋小米少餘熱少,下面灶小炭火少,馬上退明火,熱量不夠,飯就燜不熟了。

後來大學學化工工程學的時候,學了傳熱傳質原理後,就更加理解了為什麼甘師傅煮大鍋飯的葵花寶典不能用於煮小鍋飯的道理。

文革開始了,學校停課了。轟轟烈烈的串聯過後,紅衛兵開始斗走資派,斗老師,但甘師傅卻沒有受到衝擊。因為把他鬥倒了,誰給紅衛兵煮飯呢?而且甘師傅的飯做得那麼好吃,誰能替代他呢?

紅衛兵鬥了一陣後,學校陷入了癱瘓。學生大部分走了,老師也沒有幾個了。甘師傅仍然煮着他的飯,只是不再用那口上面有大木桶圍住的大鍋了,改成用一般食堂炒菜鍋煮飯了。

下班以後,他仍然抱着小“甘子”到處走,後面仍然跟着幾個孩子。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沙發馬鈴薯:墨西哥城的地鐵
2016: 如果時光逆轉,委員長取得了勝利, 茶
2015: 行頭
2015: 這裡的人剛看出我沒有下過圍棋,又看出
2014: 抱歉,老全。我多事了。誰讓你在五味說
2014: 居然有人不肯抬舉我老人家, 哈~
2013: 看在你們左派也是老中的份上,給你們個
2013: 悠悠們實在目光短淺,聞過則喜,看不到
2012: 直面莫言
2012: 據說老封在茶館被封了, 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