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三法印和仁本位----東海微言集
送交者: 余東海 2023年03月14日19:46:3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三法印和仁本位----東海微言集
余東海
【三法印】佛教有三法印: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以之為識別佛法真假的標準。儒家也有三法印:道德以仁為本,政治以民為本,萬物以人為本,三本又統歸於仁本。此三法印即儒家三大原則,仁本為最高原則。這就將儒家與其它文化體系區別開來了。過現未所有思想觀點中,凡有違三法印者,雖是大儒所說,亦非了義和正義;凡契合三法印者,雖非聖經聖言,可納入儒家範疇。

【三法印】仁本為儒家最高原則。仁即性與天道,於人為性,於天為道。對天道的認知,要注意其“四有三無”的特性。四有指天道具有四性:無所不在的普遍性,至誠無息的乾健性,統帥一切的主宰性,至高無上的超越性;三無指天道無極限,無跡象,無人格。欲成仁,須識仁;須識仁,須下學。只有經過格致誠正、審問慎思的努力,才有望學達性天,允證仁體。

【三法印】天有人格論是對仁體、即性與天道想當然的誤認。以三法印觀照之,其錯誤一目了然。認為天是人格神,必然落入神本主義窠臼,儒學從仁學夷為神學,仁本、民本、人本統統都要讓位於神本,主權治權人道一切都要以人格神為本。如此一來,在道德界,仁性就喪失了主體地位,性外拜天遂為必然;在政治界,民本就喪失了原則地位,主權在民遂不可能。故吾嘗言,如果天有人格論立起來,儒家文化政治原則無不動搖,內聖外王再無可能。

【答客問】或問:“仁為最高原則,同為三達德之一的智與勇怎麼安排?周乎萬法而歸於無極的道怎麼安放?”東海答:仁字多義,一作天性解,性即天道,即“周乎萬法而歸於無極”的道;一作仁德解,最高最大德,覆蓋智勇二德,所謂仁者必有智、必有勇;三作仁愛之情、惻隱之心解,是仁性的作用,仁德的表現。

【仁智勇】仁智勇三德相輔相成。智到高處,勇氣自生;勇到大處,智慧提升。大智可以生勇,大勇可以生智,仁者必有其智,必有其勇。仁智勇,一高俱高,一大俱大。很多人知道,明哲可以保身;很多人不知道,特殊情況下,大勇亦可以保身。嘗聞老人言:在戰場上,越怕死越容易死,越怯懦越沒有活路,先死的往往是懦夫和逃兵。此言可深長思。

【仁智勇】關於仁智勇三達德,孔子在《論語》中兩處表述,順序不同。《子罕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與此同:“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雲,《憲問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道德,仁最根本,故言仁智勇;論為學,知為基礎,故言知仁勇。朱子《集注》引尹氏曰:“成德以仁為先,進學以知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知通智。儒家特別重視學習和知識,以好學為通達智慧的捷徑,以正確的道德、政治及科學知識為智慧。這是儒家一大特色,是儒家與佛道的重要區別。

【無極論】朱陸之爭,先是道問學和尊德性的方法論之爭,後來又延伸出無極和太極的本體論之爭。陸九淵先生訓“極”為“中”曰:“蓋極者,中也,言無極則是猶言無中也,是奚可哉?”他又指出:“無極二字,出於《老子•知其雄章》,吾聖人之書所無有也。”“有生於無”的觀點是老子的宗旨,“無極而太極”正是貫徹了老氏這種觀點。朱子訓“極”為“至極”曰:“太極者何?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於三者之先而蘊於三者之內者也。聖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極,無名可名,故特謂之太極。”因為太極“不屬有無,不落方體”,無有一極,故亦可稱為無極。其實,兩者的分歧主要是對太極定義不同造成,並無原則矛盾,朱子並非認為太極之上另有無極,與老子之旨不同。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吾更認同陸九淵先生。朱子稱太極為無極,多此一舉,自惹葛藤。

【宗教儒】有人為蔣慶辯護,說蔣的天本論與西方宗教的神本論有別。蔣的天雖有人格卻無人形,宗教的神既有人格又有人形。東海曰:這個區別蔣自己也講清楚了,但無礙於兩者的精神一致性。蔣的天是准人格神,以天為本就是以神為本,所謂主權在天,就是主權在神。蔣不承認主權在民,原因在此。故蔣學本質上就是神本主義神學,與宗教神學形異而實近,名異而質同。

【仁本位】《易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仁義為人道之本。同時,義本於仁,仁體義用。五常道仁義禮智信,以仁為首,仁統諸德。仁本論由此建立。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仁以貫之;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就是皆備於仁。注意,在道家,道、德、仁、義、禮是逐層下降,而且仁義禮與道德割裂。道德掛帥但絕仁棄義、反對禮制,有其邏輯的合理性。儒家則不一樣,道、德、仁沒有逐層下降之意。道者天道,即仁道;德者天性,即仁性。同時,禮本於義,義本於仁,禮亦本於天道。故道德仁義禮一以貫之,沒有割裂之虞。

【仁本位】張載說:“心統性情”;東海曰,仁統性情。性者本性,道也,仁之體也;情者習性,器也,仁之用也。四端之心、自由之心和人格都屬於情的範疇,也就是氣的範疇。形而上者謂之體,形而下者謂之用,仁是體用不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仁是道器不二。

【答客問】東海以仁統性情,以情為習性。伯勤群友言:“此論中惟判情為習性一句欠精。情未必皆自習來,誠心所顯之情,如惻隱,乃良心當下呈現,非自習來。然如愛讀書、愛習劍、愛飲酒之類,則自習來。又當知情與習有正有不正,然此並非原於性。”東海答:誠心所顯之情、良心當下呈現之惻隱,即是習。習有善惡之別,取決於性之發中不中節,發而中節為善習,發不中節為惡習。

【仁本位】孔子說仁,其義因文章語境和談話對象而異。《易經•說卦》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道是陰與陽的統一,地道是柔與剛的統一,人道是仁與義的統一,都是乾坤二元的統一。千萬不要把易經看成二元論。乾元坤元,號稱二元,其實一元,坤從屬於乾,就像義從屬仁一樣。天地之道即天道,仁義之道即仁道,仁道即天道。明乎此,才有望明仁本主義密義。

【仁本位】或說:乾元坤元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怎麼能解釋為從屬呢?東海答:乾坤二元既是對立的關係,又是從屬關係。二元統一為太極,也可以說,統一於乾元。易經論道體,分而言之,為乾坤二元,矛盾對立,但乾坤二元並非完全平等的關係,而有尊卑主從之別。天尊地卑,即乾尊坤卑,坤元從屬於乾元,乾元可代表坤元。坤道沒有獨立性,只能順從於乾道,以成就乾道為己任。《坤文言》揭示了坤道的性質:“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陰雖有美, 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仁本位】或以為東海以仁為本,為道體,有違孔子仁字原意。理由是孔子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個仁字,孔穎達疏“惠愛之仁”雲。東海曰:孔疏顯然錯誤,惠愛之仁何足以立人之道。其實,即使孔子之仁沒有道體之義,亦無礙於吾以仁為道。君不見,天理出自《禮記》,與人慾相對;良知出自《孟子》,與良能並列。兩個詞語原來皆非道體,但無礙於程朱和陽明將它們提升為道體。學儒最重要的是上達性天,圓悟圓證之。性天即道體。至於道體之名,並非關鍵問題。四書五經和歷代聖賢中言及性天,其名各異。《詩經》曰上帝,《尚書》曰道心,《禮記》曰太一,《易經》曰太極,《春秋》曰天道,《論語》曰性曰天曰道曰一,《孟子》和《中庸》曰誠,《大學》曰明德,程朱曰天理,陽明曰良知,都是指向性天,所謂異名同指。

【仁本位】張載說:“仁統天下之善,禮嘉天下之會,義公天下之利,信一天下之動。”東海補充曰:智通天下之務。通達人間事務,特別是政治事務,是儒智的重要特徵,非其它學派宗派之智所能及也。天下之善,包括義禮智信,皆統歸於仁。仁不為本,孰配為本?此亦仁本主義成立之依據。

【答客問】或說:“在人與物、人與神關係中以人為本,肯定是錯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人是天或神造的,人怎麼能為本呢。樹以根為本,你將根去掉了,樹還能活嗎?答:儒家三本,歸根結底是仁本。仁,就是天生烝民的天,就是宇宙生命之根,之最高神。而在此神之下的生命現象界,人類是最高貴的存在,比一切生命和鬼神都高貴。

【仁本位】陸九淵在《與致政兄》書中說:“某拙鈍不敏,豈不自知。然物莫不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其深思力考,究事物之精詳,造於昭然而不可昧,確然而不可移,則竊自信其有一日之長。”此話深得我心,如為我說。大半輩子深思力考,究道德和政治之精詳,造於仁本主義五觀,不可昧不可移矣。

【答客問】毛朝暉廳友言:“克實而論,“仁本”與“主義”是不能連用的,因為“主義”有一個知識論上的真理預設,而“仁”不完全是知識論的概念,它不需要承諾任何知識論意義的“真理”。”“當西方人宣稱自由主義,那是說“自由”是政治理論與制度的最高真理;宣稱“無政府主義”,那是說“無政府”是政治理論與制度的最高真理。我們可以通過言論自由、投票自由、信仰自由等事實確證某一政治形態在知識論上是否構成真正的自由主義政治。然而,當我們宣傳“仁本主義”政治的時候,您也看到了,我們並不是這個意思。”東海答:仁德所承諾的“真理”兼具本體論和知識論的雙重意義,這種承諾是通過格致誠正功夫給出的。當我們宣稱仁本主義,就是說“仁義”是道德、政治與制度的最高真理。我們可以通過政治模式、制度形式和教育方式等事實確證某一政治形態在知識論上是否構成真正的仁本主義政治。我們也可以通過言論行為等事實確證某一個人在道德上是否上達性天,成德成聖。

【仁與禮】仁體禮用,仁本禮末。仁不足則禮不行,或過之,流於形式主義;或不及,甚至無禮無儀。為人為政都應該仁禮並重,爭鳴觀點、討論問題的時候也一樣,貴在文質彬彬。禮不行反證仁不足,亦不足以輔仁成仁。中嶽廳友言:“沒有仁,禮可能吃人;但是沒有禮,即使討論仁,都可能互撕,討論根本無法升華。”當然,對於極端無禮、持久無禮者,偶爾棒喝,有助於仁,無傷於禮。貌似無禮,實亦禮也。

【仁主義】由於受西方中心主義大潮的影響,不少儒家亦不知不覺地以西方標準衡量儒家。把儒家說成人文主義,就是西眼看儒的結果,動機雖好,卻無意中貶低了儒家。儒家文化與自由主義,中華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最根本的區別是仁本與人本之別。仁本主義以仁為人類和萬物的尺度,是德性文化;人本主義以人為萬物的尺度,是理性文化。德性可以涵蓋理性,儒家政治以民為本,近乎西方以人為本。理性則不能涵蓋德性,不能抵達德性的高度,故人本主義蔽於人而不知天,自由主義道德資源先天不足,只能導出國家為公的民主法治,不能導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禮制德治和大同王道。

【仁本位】“人是目的”是康德道德哲學的重要命題,與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戈拉的著名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一樣重要,堪稱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系統的兩個基礎。化用他們的話語,儒家可以如是說:仁是目的,是人和萬物的尺度。這可以稱為仁本主義的兩個核心命題。

【主義論】主義一詞有主體、主位、本位、第一位、最高位諸義。在政治上,主義就含有最大、最尊的意思。馬列主義就是最尊馬列,自由主義就是最尊自由。儒家可稱為孔孟主義,中道主義,良知主義、唯仁主義,仁本主義。本是根本,亦有主義之義。本和主義並用,義雖重複,有加固、強調的作用。仁本主義,可以包容人本主義,與物本主義、神本主義、黨本主義、國本主義、族本主義皆對立和相悖。獨尊儒術就是在政治上獨尊儒家之道。術古字為術,本義指城邑中的道路。《說文》:“術,邑中道也。”故術字獨用,亦有道的意思。《廣雅》:“術,道也。”《晏子•雜下篇》:“言有文章,術有條理。”儒術即儒之道。獨尊儒之道,就是以儒家為主體文化、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就是走堯舜孔孟之道,走仁本主義道路。

【不共法】各家各派的道德共識和相同的觀點方法,都可稱為共法。只要是三正性學說,必有某種共法。例如,儒家與佛道的共法是性天觀有相同,可相通;與自由主義的共法是政治觀接近,儒家是民本,自由主義是人本。儒家與各種正學正道的共法是都倡導真善美。但儒家的不共法很多很大,最大的不共法是以仁為本和由仁本主義延伸出來的五常道,極形上與形下、內聖與外王、全體與大用之全。其它學說也會講仁義,但不以之為本;也有重禮智信者,但理解和定義與儒不同,或掛一漏萬,或似是而非。要講仁義禮智信,只有儒家講得最正確到位,最符合人道要求。2023-3-4餘東海集於青秀山下獨樂齋首發於東海客廳二號公眾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2: 這麼年輕,便走了,唏噓,唏噓
2022: 消滅豺狼,人人有責(外四篇)
2021: 留學生,其實非常脫離美國社會, 與美
2021: 每年州里都有大量給homeless的撥款,這
2020: 刪了。又蠢又不要臉的河盲流又來了
2020: 中共國的災難遠遠沒有結束。繼續作惡,
2019: 我對老黑魚的態度
2019: 當年要重判粱警官的有:老拳,禽獸不如
2018: 美國給日本兒子規定的憲法最有趣的地方
2018: 不服日本優等的進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