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孝頂 | 2006年04月15日10時58分 | 【內容提要】鄧曉芒先生指出:自由知識分子不是“聖人”,也不是“君子”,而正好就是真“小人”,是像魯訊或尼采那樣有脾氣、有偏頗、情緒化的“難養”之人(借用孔子話),但卻有“德”,即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因而有操守和原則。本文借用這些說法,進一步闡釋。
“真小人”往往“君子”可愛。無論是在虛擬的文學作品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我都比較喜歡“真小人”。因為他們太壞,而且壞得徹底,壞得純潔,壞得透明,他們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的原則。相信很多人也都喜歡真小人,我想王朔的“痞子文學”之所以風靡一時,與弗洛伊德思想風行中國後中國人的自我意識覺醒有關,也與當時“陳義太高”的道德說教有關。
有報道說,徹底的、純粹的大貪官往往在社會上擁有一部分人的理解與欣賞。這些貪官往往有一個特點,就壞得很透明、很公開。比如說你要辦什麼事,根據事情的性質明碼標價地索取“報酬”,能辦就收你的錢,辦不到就把錢退給你。這樣透明的貪官,在中國現行機制下,比那些純粹依靠揣摩領導意圖而相機行事更有利於減少社會成本和社會風氣的惡化。所以這樣的“真小人”領導,比“偽君子”領導更可親、可敬、可愛!因為真小人畢竟還有規則意識,儘管他們的這些規則不盡合理,但總比沒有規則要好。遊戲需要規則,沒有規則就玩不下去,競爭要有規則,沒有規則就會導致無序、導致交易成本高漲,浪費的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唐太宗在開科取士時曾說過:“天下英才,皆入我彀中”,赤裸裸地宣稱開科取士就是為為所用,只要為我大唐江山社稷服務、為續我李氏皇脈服務的人,就可以利用,“朕能富貴之”(劉邦語)。帝王如此作為,當作“真小人”應該是無可厚非的,但後來的實踐也證明了,科考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提供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整套比較完善可循的規則。此為真小人勝於“偽君子”的一大優點。
“真小人”敢於宣揚自我欲求,也算是人性的復歸吧。人類歷史的演進,首要的目的還是自我保存,從最先的個體保存到小範圍共同體的保存最後可以發展至人類整體的保存。但超越階段強調集體保存而忽略個體保存的“清規戒律”只能成就“偽君子”之風盛行。在此風行中,“真小人”的意義就非常突出了!
因此時下,我們需要強調的是“真小人”式的價值取向,但並不贊同於放縱個人的物慾。徹底的“真小人”儘管可愛,但對社會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但這種危害還是小於徹底的“偽君子”的價值取向。萬望此文不要被誤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