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藝術、哲藝和科學的幾個不同
送交者: 南泥灣 2006年08月22日09:31:40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藝術、哲藝和科學的幾個不同

南泥灣

周末除草,想起一個問題,為何藝術家磕藥或精神失常比較多?由此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批判。

也許常常見到,所以有個印象,與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相比,覺得從事藝術和哲學(音樂,美術,雕塑,文學)研究的人,磕藥或精神失常的比例比較高。想來一方面可能與個人性格氣質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研究內容有關。那麼,藝術、哲學和科學研究那些不同與這有關呢?

1.階梯性

藝術德需要獨創性,沒有太多的繼承性,任何歷史階段都可以達到相應的頂峰,後代無法超越。例如中國的唐詩宋詞,以後根本無法超越和再現當年的輝煌。達芬奇的繪畫,貝多芬的音樂達到的高度,後人敬佩不已。

科學就沒有這個問題,表現出階梯性和繼承性的特點,幾乎都是後人的研究結果超過前人。

2.研究內容和容量

1)藝術類重形式,形式有限

無論是社會科學(歷史,考古,經濟等)和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關心的問題是:用什麼方法,得到什麼結果。表述的形式不重要,因為陳述的方式比古代的八股文還簡單,無非是:問題,方法,結果。

藝術類就不同了,側重點在於表現方式和表達內容。結果不是重點,往往可以沒有確定的結果。

表達方式是有限的,例如文學作品的小說大概可分為情節性和概念性兩類,基本靠生活積累和想象。敘述方式,句式,不是很多。音樂作品的表達方式大概有配器等,美術的方式大的說來有寫意和寫真兩類。

2)科學重內容,內容無限

如果藝術類的創造着重於內容,那麼也是沒有窮盡的,但由於思維內容的類似性,較難突破窠臼。所以有些人在方式上下功夫。美術有印象派,立體派,文學有意識流等,最後總會有誰都看不懂的東西出來,想不出來了就只好磕藥尋找靈感,甚至於精神失常。

科學方法比較有限,主要在於內容的更新。

歷史,考古目前還有很多潛力可挖,實在不行的話,可以研究紅樓夢等虛構的東西,研究的結果永遠沒有定論,湧現出俞平伯,劉心武一批紅學家,研究水平超過了作者的想象。

自然科學則更是無窮無盡,生命的研究才開了一個頭。研究可以遵循一個思路,大的規範已定,用心使勁往下走就行了。

3.從事研究的素質要求

藝術和哲學的獨創性和靈感性要求比較高,沒有天賦的人難以做出大的成就。科學是普通人也能做的事,普通人做中小課題,大科學家做大課題,只是天才可能突破更大。

社會對藝術和哲學的需求量不大,位置有限,從事的人多了失業的人就多,以勤補拙的餘地小。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對人的需求是多多益善,醫學和生物學問題成山,隨便哪個問題都可以深入探究,而且,勤能補拙,用心加勤奮就能出東西。

看起來,科學是普通人可以做的事,不大會磕藥或精神失常。小孩如果沒有太多地天賦,科學和醫學還是不錯的出路。哈哈,割草的積極性更高了。

2006.8.20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怎樣看待美國富人(一)
2005: 吃魚記
2004: 我看“春光乍瀉”
2004: 大規模車禍殘骸目擊
2003: 棄世登仙(五)
2003: 不要和30歲女人說話
2002: 竹風白雲艷陽天(二)
2002: 父親母親的愛情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