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阿飛的劍
萬維讀者網 > 茗香茶語 > 帖子
2001年,魅力四射的上海
送交者: Akai 2002年01月07日17:29:06 於 [茗香茶語] 發送悄悄話

2001年,走近魅力四射的明星城市--上海

  作者:倪文尖

  2001年,在上海,有一例成功的廣告吸引了太多人的眼球,特別是其廣告歌,“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帶着我所有的情懷……追過港台同胞,迷上過老外;自己當明星,感覺也不壞;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城市的高度,它越變越快……上海讓我越看越愛。好日子,好時代……”,似乎說盡了“喜歡上海的理由”。


  表面上看,它從一個個人歷史的角度講述了上海這些年的巨大變化,講述了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對上海越來越認同的本土化情結;而在實質上,所謂“追過港台同胞,迷上過老外;自己當明星,感覺也不壞”幾句,大有雙關的深意在焉,是“上海”作為某種力量崛起的主體性表達:上海不再追求、迷戀港台、海外,亦步亦趨,而是要自己當明星,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所在。

  在2001年,這也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上海顯然地當了明星,展現了足夠的氣派,享受了很不壞的感覺。類似APEC上海年會那麼重大的國際、國內要聞且不去多提,就是保留或者說徒具老上海石庫門外表的“新天地”在中共一大會址附近橫空出世,並果然迅速成為時尚人群趨之若騖的新天地這種事情,便很像浦東陸家嘴在90年代不可思議地拔地而起,變成了亞洲乃至世界級的金融貿易區那樣,令人驚嘆不已,仿佛從濱江大道隔江對望浦西外灘,不得不慨嘆“今夕是何年”,在中央綠地仰視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高樓的空中包圍圈,不能不有“不知身在何處”之感。總之,來自於上海的、關於“上海”的一次又一次的“震驚”體驗,在2001年,已經是誰也擋不住的了———如果說早幾年還可以遲鈍或者遲疑一點的話。

  不妨舉個很有實感的例子。去年底,在台灣文化研究學會與新竹交通大學召開的研討會上,我做了有關“上海熱”與90年代的咖啡館文化的發言,會上更感興趣的是那些年輕的大學生;學院知識分子雖不是不知道“上海熱”為何物,卻明顯地沒有太當回事。

  可到了今年6月,上海師範大學主辦的上海/台北文化比較研討會上,就有了台大的廖咸浩教授專文研究台灣人的“上海熱”問題;而我有關白先勇、《台北人》與台北的“上海懷舊”的論文,興味頗濃的台灣學者則不在少數了。自然,正像台灣著名的城市規劃、建築學家夏鑄九先生所解釋的,“這半年甚至幾個月都是差不得的”,台灣學界全面加入媒體與社會的相關討論,以及台灣民眾愈發不可收拾的“上海熱”,都是台灣自身的邏輯結果,完全有其“在地”的理由。但是,如果你知道中央電視台名牌欄目“東方時空”在今年11月5號改版,新推出了一檔“時空連線”,第一天的節目內容不是別的,而是北京、上海、台北三地人士跨越空間地話說台北的“上海熱”,那就該不難理解“上海當明星”、“當到台灣去”,這和“上海”魅力四射、“上海”的誘惑力越來越強關係還是甚大。

  以我觀光客的眼光,台北是個很有自己的文化品位、也很以自身的草根特色而自豪的城市,但其都市的活力與上海相比,確乎已經不在同樣一個層次上了;而且,由於地緣、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台北也不像上海正在致力於養成國際大都會之氣;如果說台北以其地方性的特長立足的話,那麼上海,如同它從1843年以來的發展史所顯示的那樣,充分的世界化、全球化,充分地用足中介、橋梁的位置優勢,則是根本的立身之道。不敢說在上海及其周邊區域的30萬(更多的說法是60萬)台灣人喜歡上海的理由就是以上分析和對舉的;然而,上海既有邁向洲際甚或全球大都會所必須的氣魄與活力,又以極大的包容性讓台灣人在上海完整地保有其生活習性和生活品味———像上海的古北新區就是人所皆知的台灣人社區、“台北家園”———所有這些都很理所當然地,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理由。

  毋庸多言,這樣的“喜歡上海的理由”是不能被台灣人獨攬、獨享的。2001年,有幾項舉措的決策、推行顯示了將上海“做大”、“將上海進行到底”的決心。比如,“上海綠卡”醞釀實施,以吸引海外留學生,包括金髮碧眼的海外精英,實行“一卡通”,讓海外人才享有合法居留以及一次簽證、多次出入境等等便利。這樣,中國加入WTO之後,上海的“近水樓台”優勢在最競爭的人才市場畢現無疑;由此,上海也流露了對紐約、巴黎、倫敦等人口構成也國際化的城市的傾慕之心,而將一位尼泊爾小朋友評選為2001年上海市的優秀少年,只不過開了個頭而已。

  又比如,上海正式宣布並啟動運作了其宏偉的“一城九鎮”計劃,這意味着,上海在中心城區、中央商務區的突飛猛進之後,已經把目光聚焦到市郊的城市化水平上了,這是實打實的“做大”,將為上海今後繼續當明星未雨綢繆……例子甚至可以舉到學術界,上海對於“國際”、“世界”、“城市”、“大都會”這些字眼的偏好與占領欲望也是昭然若揭:今年夏天,上海師範大學從人文學科背景出發的“城市文化比較研討會”是第二回了,而同濟大學依託“上海”的優勢以及近年來城市蓬勃發展的魅力,主辦了首屆世界規劃院校大會,它被稱為全球範圍的城市學家和規劃師的歷史性盛會;幾度改版的《上海文化》高擎“都市研究”的大旗又重新面世,新加盟的合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還同時出版了《都市與文化》叢刊;上海大學新近成立了“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其研究重心也是定位在上海的都市文化。“上海”就這麼明星般地一路高歌凱旋了麼?我想所有的上海人甚至中國人自然都是希望的。

  然而,有所謂“希望”,正是因為有所擔心:

  其一,“上海”與中國內陸的關係,上海“打上引號”的歷史已經用事實表明,與其說上海是“龍頭”,不如說是“橋梁”,上海的“生機”和“勝機”全在其得天獨厚的中介位置,“上海/中國內地”或者“沿海中國”/“西部中國”這兩種地理空間、二元對立的兩端,要齊頭並進、一榮俱榮是非常困難的,要在現實中改變歷史,更是難上加難。

  其二,如今上海當了明星,那“明星”化的是些什麼呢?這確乎已經有了一語中的:上海的“風花雪月”,仿佛“上海”總是與浪漫、冒險、活力以及成功緊密聯繫在一起,仿佛上海所有的只是“十里洋場”、暴發戶、“白領”,而大量的棚戶區、紗廠女工、碼頭搬運工等都成為盲點。質言之,上海有着諸多面向,有“上只角”的上海,也有“下只角”的上海;陸家嘴的確今非昔比、幻覺叢生,可是,十年前的陸家嘴在浦東、在上海還有地盤;即使在上海內部,類似“沿海中國”/“西部中國”的二元依然存在,甚至格外觸目驚心地存在着,因而“上海”“風花雪月”,如果處置不當,就會變成“鏡花水月”。

  其三,“上海”文化內部的價值維度先天發育不良,如果說每一種文化都需要信仰、精神的內在支撐,那麼,上海的精神文化建設就格外任重道遠。

21世紀經濟報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