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孝顶 | 2006年04月15日10时58分 | 【内容提要】邓晓芒先生指出:自由知识分子不是“圣人”,也不是“君子”,而正好就是真“小人”,是像鲁讯或尼采那样有脾气、有偏颇、情绪化的“难养”之人(借用孔子话),但却有“德”,即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因而有操守和原则。本文借用这些说法,进一步阐释。
“真小人”往往“君子”可爱。无论是在虚拟的文学作品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都比较喜欢“真小人”。因为他们太坏,而且坏得彻底,坏得纯洁,坏得透明,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原则。相信很多人也都喜欢真小人,我想王朔的“痞子文学”之所以风靡一时,与弗洛伊德思想风行中国后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有关,也与当时“陈义太高”的道德说教有关。
有报道说,彻底的、纯粹的大贪官往往在社会上拥有一部分人的理解与欣赏。这些贪官往往有一个特点,就坏得很透明、很公开。比如说你要办什么事,根据事情的性质明码标价地索取“报酬”,能办就收你的钱,办不到就把钱退给你。这样透明的贪官,在中国现行机制下,比那些纯粹依靠揣摩领导意图而相机行事更有利于减少社会成本和社会风气的恶化。所以这样的“真小人”领导,比“伪君子”领导更可亲、可敬、可爱!因为真小人毕竟还有规则意识,尽管他们的这些规则不尽合理,但总比没有规则要好。游戏需要规则,没有规则就玩不下去,竞争要有规则,没有规则就会导致无序、导致交易成本高涨,浪费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唐太宗在开科取士时曾说过:“天下英才,皆入我彀中”,赤裸裸地宣称开科取士就是为为所用,只要为我大唐江山社稷服务、为续我李氏皇脉服务的人,就可以利用,“朕能富贵之”(刘邦语)。帝王如此作为,当作“真小人”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但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科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提供了一整套比较完善可循的规则。此为真小人胜于“伪君子”的一大优点。
“真小人”敢于宣扬自我欲求,也算是人性的复归吧。人类历史的演进,首要的目的还是自我保存,从最先的个体保存到小范围共同体的保存最后可以发展至人类整体的保存。但超越阶段强调集体保存而忽略个体保存的“清规戒律”只能成就“伪君子”之风盛行。在此风行中,“真小人”的意义就非常突出了!
因此时下,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真小人”式的价值取向,但并不赞同于放纵个人的物欲。彻底的“真小人”尽管可爱,但对社会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但这种危害还是小于彻底的“伪君子”的价值取向。万望此文不要被误解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