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里,海非茨是个风格俊冷而凌厉的小提琴大师,他演奏的乐曲在速度快的同时每个音符都非常的清晰(所谓点子清晰) 和精确,没有任何蒙混过关或拖泥带水的感觉,是一般提琴家所难以企及的。然而如果仅仅认为这就是海菲茨有别于其他提琴演奏家的风格特色,则就太对不起这位小提琴演奏艺术中的旷世奇才了。海非茨不但是技巧大师,更是小提琴歌唱性音乐的表现大师。
海非茨的发音/发声技术非常完美,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实在太庸俗。在海非茨的演奏中,发音的色彩,力度的强弱,速度的轻重缓急等是完全随着演奏者内心对音乐独到的领悟而随心所欲地表现出来。
为了不至让听众过多的被海非茨式的炫技演奏所吸引,笔者特选一首海非茨演奏的十分浪漫的纯歌唱性的曲子让大家一起欣赏。演奏音像来自互联网的 YouTobe. (请点击贴内的链接)
这是门德尔松48首钢琴无词歌中的一首,名叫“甜蜜的回忆” ,被改编成小提琴曲。该曲的旋律并不复杂。然而当我第一次听见海非茨的演奏的时一下子被迷住了。乐曲结束时,我发现自己已是热泪盈眶。重来没有听见过这么甜美,这么浪漫而温馨的倾诉。也只有海非茨才能把这首曲子演绎得如此美妙和出色居民!
请大家在欣赏海非茨的演奏时特别注意海非茨的演奏方法。尤其注意他的运弓,他的左手柔音技巧和滑音处理。
首先海非茨对乐句行进中强弱对比的掌握非常维妙维肖,恰到好处。各乐句间的转承和衔接非常完美,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在一强一弱的微妙变化中层层演进,一遍又一遍,只至推向乐曲顶峰,然后又恰到好处地徐徐收回,乐曲在延绵不断的乐思中稳稳地,静静地结束,令人回味无穷。能做到如此娴熟的音乐处理,可见其右手的功力是多么的非凡。正象斯特恩所说的那样:只有等你自己也拉小提琴而且拉到象我们一样的程度了,才能体会到海非茨的境界有多高,有多难(大意)。
海非茨音乐的表现力当然也离不开他的左手功力,尤其是他的柔弦技巧。在海非茨以前,绝大多数提琴家对柔音持谨慎而保守的态度,认为一般只是在持续延长的音符中需要柔弦以减少发音的干涩现象。然而,上世纪初的克莱斯勒和海非茨等一批
天才小提琴家,打破这一传统,主张每一个音都要使用柔弦,使小提琴古典/浪漫派作品的演奏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天,这种风格已被绝大多数小提琴演奏者视为理所当然,成为毕生追求和完善的技术之一。
和其他许多小提琴演奏家相比,海非茨柔弦时的左手的前后摆幅很小,似乎只限于手腕和手指的颤动,手臂几乎不参与,因而显得十分轻省。然而千万不要以为海非茨的柔弦缺乏张力和表现力。恰恰相反,他的柔弦非常地震撼人心,可以说其振幅和频率都恰到好处地使没一次震动都将音乐直接打人听众的心扉,让人从底里着魔似地跟着他的琴一起歌唱。
要问海非茨看似不经意地轻巧的柔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请大家注意影像中左手部分的近镜特写。原来所有奥秘都在他的左手指第一关节。你会发现,他左手指第一关节的一屈一伸起伏非常大。这就是柔弦效果的关键所在。柔弦效果是否明显,不在于你左手是否贫命前后摇动,而在於你左手的摇动有多少最终传达到左手指的第一关节,有多少则完全浪费了。常见许多小提琴演奏者(尤其是初学者) ,为了增强柔音效果,拼命摇动手腕和手臂,然而废了半天劲,不但没有什么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左手臂的肌肉僵直,严重破坏了发音。海非茨的柔弦可以说百分之百地传达到手指第一关节,再由第一关节的屈伸传到琴弦上。
海非茨的柔弦不但在固定把位中持续,而且往往在换把时也没有丝毫间断(请注意乐曲最后高潮阶段在E弦从低把位滑向高把位时,柔弦持续不断) ,这对一个普通提琴演奏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即如何在换把后的第一时间迅速地将前面的柔弦带进来,使音乐的表现没有间断的感觉,而不是停顿片刻后再启动柔弦(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坏习惯) 。
海非茨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他对滑音的处理非常独到。滑音处理得不好就会象民间音乐一样油腔滑调,格调低俗。而海非茨的划音却往往出人意料地将音乐带到更高的层次,仿佛柔声细语,娓娓动听,优美而高贵。换把不再成为无可奈何的累赘,而是音乐表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各位,假如你能根据我所写的,于细微末节之处细细品味海非茨的演奏,你一定能获得一次不同凡响的听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