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胡乱跟一贴. |
送交者: 梦子 2002年08月04日18:15:07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
智真长老对他的原先把文殊院闹翻了天的弟子鲁智深说道: "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鲁智深于是默然无言.长老又对智深说道: "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终身受用." 偈曰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而宋江则向长老参禅道:"某有一语,敢问吾师:浮世光阴有限,苦海无边,人身至微,生死最大." 智真长老便答偈说: 我在这里将鲁智深跟宋江相提,是为了比照两人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鲁智深生性耿直,嫉恶如仇.他一出场就因为萍水相逢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他在桃花村替刘太公说因缘,把"小霸王"周通的骨头都打断了几根.他一路跟到野猪林救林冲,是出于真诚的朋友义气,兄弟情谊.所以,他走上梁山,没人逼他,纯粹是他自己选了这条路.而且他一点也不因此后悔. 小说如果不写虚,只写实,便没多大意思.智真长老的智慧和他的偈语在<<水浒>>中,其实只是虚笔.中国古典文学中,儒道佛经常三位一体,血肉相连,你想掰都掰不开来.别以为施耐庵真把佛家看得那么神,他笔下的张天师,罗真人等都是道人,他们似乎更神.不过他们上窜下跳的,都是忙的世间之事,只不过是施耐庵在故事中,将他们用技艺性的写实手法处理罢了.而象吴学究这样的善耍心计的人物,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从姜子牙,孔明,吴用一路下来,再到后来的刘伯温等,其实都是民俗文化的代表,而不是文学形象. 而智真在书中本身就是一条偈语,他是鲁智深命运与施耐庵自身思想的陪衬.是他在芸芸众生中,替鲁智深撞开了坚硬而神秘的死亡之门.在他看来,生与死之间,的确是存在有一扇铁门的.这道铁门限,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跨得过去的.于是死亡便充满了神秘色彩,显得异常的美丽动人 . 鲁智深一生杀人如麻,但他杀人是为了行善.而很多人行善却是为了杀人.所以当鲁智深微笑着迈进那道门槛的时候,他便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于是我们看到,在擒了方腊之后,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鲁智深住宿于杭州六和寺中.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忽然间潮声大作,如战鼓轰鸣,铁马金戈,铺天盖地而来.寺中僧人告诉智深,那是潮信.智深忽然大悟了.下面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智深拍掌笑道: "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 寺内僧人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夜必当圆寂." 于是他留了一篇颂语,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寂然而没 . 颂语写道: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只要有行善之心,那么杀人放火也算是修身.佛家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屠刀所指,在我多次阅读<<水浒>>之后,我一直以为它不单是人们手上亮晃晃地攥着的杀人利器,而更应该是指暗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与可怕的生存机谋.鲁智深手里拿的是戒刀和禅杖,而胸怀里却深藏着一个至善至诚的童稚之心,以及一腔沸腾的,洒不尽的热血.我以为,这腔热血,便是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终极关怀! 人的一生,其实是个慢慢发现自己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渐修."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彻悟.人要真正勘破自己的一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人一旦活到这种境界,死亡之门,便会象钱塘江潮,惊天动地,澎湃汹涌地向你打开,然后你又悄无声息地,消隐到另一个世界.我觉得,对自身灵魂的不断锻铸,是真正的活着.人的灵魂的前提是高尚的,没有这个前提,人类所处的房屋便会轰然倒塌.你可以杀人放火,你可以放纵淫欲,欺世盗名,但是你千万不要放弃内心深藏着的那点淡如萤火的灵魂烛光. 而宋江则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好汉几次拉他入伙,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直到在江州犯了"弥天大罪",才万般无奈上了山.所以他算是梁山上最急于受招安的人.他骨子里其实是半个君子,半个小人.你不能说他不是君子,他忠于庙堂,仗义疏财,一直想谋个好出身,这无可非议.但是,他又的确是个小人,他把一帮兄弟,玩弄于股掌之中 . 所以,宋江一辈子注定只有生,没有死,这是他活着的最大的悲剧.他一生为了忠义活着,但忠与义两者本身在很多时候就是很矛盾的.在结束人生之前,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忠",而不是"义".他临终前还因顾虑李逵在他的"前程"结束之后,败他"忠"名,于是拉了李逵殉葬.李逵死就死在个"义"上.这使"义"字看上去,显得血淋淋的. 毕竟,义在宋江的潜意识里,始终只是处于第二层位.所以他一生只能徘徊游移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翻了几个筋斗".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永远滞留在原在世界,而找不到进入死亡的真正之门. 想想看,一个人活到了连死亡之门都找不到了!这无疑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而依我看来,这正是<<水浒>>的机锋所在.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