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2001年,魅力四射的上海
送交者: Akai 2002年01月07日17:29:06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2001年,走近魅力四射的明星城市--上海

  作者:倪文尖

  2001年,在上海,有一例成功的广告吸引了太多人的眼球,特别是其广告歌,“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似乎说尽了“喜欢上海的理由”。


  表面上看,它从一个个人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上海这些年的巨大变化,讲述了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对上海越来越认同的本土化情结;而在实质上,所谓“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几句,大有双关的深意在焉,是“上海”作为某种力量崛起的主体性表达:上海不再追求、迷恋港台、海外,亦步亦趋,而是要自己当明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

  在2001年,这也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上海显然地当了明星,展现了足够的气派,享受了很不坏的感觉。类似APEC上海年会那么重大的国际、国内要闻且不去多提,就是保留或者说徒具老上海石库门外表的“新天地”在中共一大会址附近横空出世,并果然迅速成为时尚人群趋之若骛的新天地这种事情,便很像浦东陆家嘴在90年代不可思议地拔地而起,变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级的金融贸易区那样,令人惊叹不已,仿佛从滨江大道隔江对望浦西外滩,不得不慨叹“今夕是何年”,在中央绿地仰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高楼的空中包围圈,不能不有“不知身在何处”之感。总之,来自于上海的、关于“上海”的一次又一次的“震惊”体验,在2001年,已经是谁也挡不住的了———如果说早几年还可以迟钝或者迟疑一点的话。

  不妨举个很有实感的例子。去年底,在台湾文化研究学会与新竹交通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我做了有关“上海热”与90年代的咖啡馆文化的发言,会上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年轻的大学生;学院知识分子虽不是不知道“上海热”为何物,却明显地没有太当回事。

  可到了今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上海/台北文化比较研讨会上,就有了台大的廖咸浩教授专文研究台湾人的“上海热”问题;而我有关白先勇、《台北人》与台北的“上海怀旧”的论文,兴味颇浓的台湾学者则不在少数了。自然,正像台湾著名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家夏铸九先生所解释的,“这半年甚至几个月都是差不得的”,台湾学界全面加入媒体与社会的相关讨论,以及台湾民众愈发不可收拾的“上海热”,都是台湾自身的逻辑结果,完全有其“在地”的理由。但是,如果你知道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东方时空”在今年11月5号改版,新推出了一档“时空连线”,第一天的节目内容不是别的,而是北京、上海、台北三地人士跨越空间地话说台北的“上海热”,那就该不难理解“上海当明星”、“当到台湾去”,这和“上海”魅力四射、“上海”的诱惑力越来越强关系还是甚大。

  以我观光客的眼光,台北是个很有自己的文化品位、也很以自身的草根特色而自豪的城市,但其都市的活力与上海相比,确乎已经不在同样一个层次上了;而且,由于地缘、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台北也不像上海正在致力于养成国际大都会之气;如果说台北以其地方性的特长立足的话,那么上海,如同它从1843年以来的发展史所显示的那样,充分的世界化、全球化,充分地用足中介、桥梁的位置优势,则是根本的立身之道。不敢说在上海及其周边区域的30万(更多的说法是60万)台湾人喜欢上海的理由就是以上分析和对举的;然而,上海既有迈向洲际甚或全球大都会所必须的气魄与活力,又以极大的包容性让台湾人在上海完整地保有其生活习性和生活品味———像上海的古北新区就是人所皆知的台湾人社区、“台北家园”———所有这些都很理所当然地,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理由。

  毋庸多言,这样的“喜欢上海的理由”是不能被台湾人独揽、独享的。2001年,有几项举措的决策、推行显示了将上海“做大”、“将上海进行到底”的决心。比如,“上海绿卡”酝酿实施,以吸引海外留学生,包括金发碧眼的海外精英,实行“一卡通”,让海外人才享有合法居留以及一次签证、多次出入境等等便利。这样,中国加入WTO之后,上海的“近水楼台”优势在最竞争的人才市场毕现无疑;由此,上海也流露了对纽约、巴黎、伦敦等人口构成也国际化的城市的倾慕之心,而将一位尼泊尔小朋友评选为2001年上海市的优秀少年,只不过开了个头而已。

  又比如,上海正式宣布并启动运作了其宏伟的“一城九镇”计划,这意味着,上海在中心城区、中央商务区的突飞猛进之后,已经把目光聚焦到市郊的城市化水平上了,这是实打实的“做大”,将为上海今后继续当明星未雨绸缪……例子甚至可以举到学术界,上海对于“国际”、“世界”、“城市”、“大都会”这些字眼的偏好与占领欲望也是昭然若揭:今年夏天,上海师范大学从人文学科背景出发的“城市文化比较研讨会”是第二回了,而同济大学依托“上海”的优势以及近年来城市蓬勃发展的魅力,主办了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它被称为全球范围的城市学家和规划师的历史性盛会;几度改版的《上海文化》高擎“都市研究”的大旗又重新面世,新加盟的合作者上海教育出版社还同时出版了《都市与文化》丛刊;上海大学新近成立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其研究重心也是定位在上海的都市文化。“上海”就这么明星般地一路高歌凯旋了么?我想所有的上海人甚至中国人自然都是希望的。

  然而,有所谓“希望”,正是因为有所担心:

  其一,“上海”与中国内陆的关系,上海“打上引号”的历史已经用事实表明,与其说上海是“龙头”,不如说是“桥梁”,上海的“生机”和“胜机”全在其得天独厚的中介位置,“上海/中国内地”或者“沿海中国”/“西部中国”这两种地理空间、二元对立的两端,要齐头并进、一荣俱荣是非常困难的,要在现实中改变历史,更是难上加难。

  其二,如今上海当了明星,那“明星”化的是些什么呢?这确乎已经有了一语中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仿佛“上海”总是与浪漫、冒险、活力以及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仿佛上海所有的只是“十里洋场”、暴发户、“白领”,而大量的棚户区、纱厂女工、码头搬运工等都成为盲点。质言之,上海有着诸多面向,有“上只角”的上海,也有“下只角”的上海;陆家嘴的确今非昔比、幻觉丛生,可是,十年前的陆家嘴在浦东、在上海还有地盘;即使在上海内部,类似“沿海中国”/“西部中国”的二元依然存在,甚至格外触目惊心地存在着,因而“上海”“风花雪月”,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变成“镜花水月”。

  其三,“上海”文化内部的价值维度先天发育不良,如果说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信仰、精神的内在支撑,那么,上海的精神文化建设就格外任重道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