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阿飞的剑
万维读者网 > 茗香茶语 > 帖子
文化融合与生活的缺憾
送交者: 周峰 2002年11月03日01:43:10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文化融合与生活的缺憾

周峰

我是一位中国人,接触了比较多的源自中国的文化;同时我也是一位科学研究者,不仅长时间的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而且也有很长时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因此我也可以说接触了许多源自西方的文化。闲暇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做,就喜欢比较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类似的地方。今天我就这些简略地谈一下。

中国文化的人文部份是极其宝贵的。我觉得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历史悠久,在这个过程中协调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必定会积累丰富的经验。回顾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先秦的诸子百家,特别是后来成了主流文化的儒释道文化给了中国人很大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所主张的”五达道“”三崇德“和”九经“体系。也就是常讲的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这些大多是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塑造”本本份份“的社会公民。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尊纪守法的好公民。这确实是很有进步意义。不好的就是不倡导”竞争“,回避人之欲望。乃至于到了宋明理学兴起的时期,发展成了灭人欲,兴天理。同样具有进步意义的是道家文化之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它要求人们不可”妄为“,不可”纵欲”,要自觉尊重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下都对人处理欲望和资源,自我和族群关系有帮助。所以在过去的中国虽然也有兵荒马乱的年代,但绝对不乏兴隆盛世的存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熙盛世等等。这些和文化和人文哲学功不可没。而对比所对应的西方世界,却是处于所谓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说文化这东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绝然不低于科学技术。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人文科学的重要性体现的非常明显。当然这不就等于在说科学技术不重要,实际上人现在的人们习惯借助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来讨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所以更多的是看到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提高所起的直接作用,而忽略了人文,哲学思想的重要作用。其实如果用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主要社会矛盾的观点来看,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正好体现的是一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协调,也就是通过人文科学来适应一个特定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之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能顾此失彼的,两者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来理解。简单地说,如果西方社会不经过文艺复兴,使人权,平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主导社会的话,那自然科学技术也很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在大家所公认的是现代科学(主要是指现代自然科学)发祥于西方,而且当时的 资产阶级人文哲学也逐挣脱了宗教文化桎酷的束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文科学呼唤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在自然科学发展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服从了科学原则的指导和渗入。所以这样的人类社会给人的感觉比较稳妥,实际上更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因此就更加“按步就班”了。自然科学原则指导下的人文科学的进步反过来使法制建设得变得可能了。完善的法制建使西方人相对中国人来讲,生活更加“本份”和“按步就班”得多,而且相对而言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事实求是的讲,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尊纪守法的公民在对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是东西方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所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要求人之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就是要求人们从内在的自我开始进行“社会化”,而外在的约束机制并不是特别强。

所以如果你能满足要求,你就是“君子”,就是“圣贤”,反之就是“小人”等等。君子,圣贤人人敬仰,小人就要遭人唾弃。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下的是非判断和奖罚机制。当然了 如果有作奸犯科的,那就轮到有司衙门加以查办,但这就必然需要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在里面了,因此也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

在西方社会,这种舆论和道义上的监督就不起什么太大的作用了。西方人以实施法制为主,而法制又遵循“无罪推论”的原则。也就是说即使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而且目标已经锁定。但是还是要用证据来说话的。有证据,哪行,法办!没有证据,就是这人办的,也就当是无罪的。。所以这相对道德,舆论,法制这样的多重机制,单一的法制和“无罪推论”这样的重证据的奖惩机制其实相对的要“宽松”的多。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阐述这些机制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我只想谈论一下这两种文化主导的社会给人生活的一些感受。 我觉得如果比较东西方人的饮食和购物心理就很能说明问题。西方人做饭的时候更看重的是食物的营养。他们并不象中国人那样特别看重“色,香,味,形”这些比较感官的方面。因此西方人烹调时,特别是在选料时十分留意所选材料的营养成份,比如绿色蔬菜含维生素,和植物纤维,于是为了获得这些营养成份,西方人就学会了制造“色拉”,也就是“生伴菜”。一般不会特意地去把这些蔬菜过火爆炒。在大多数西方人的餐桌上,食物可以有肉食,可以有蔬菜,可以有谷物制品或者水果和酒水。但这些东西多半是“水火不容”的,也就是肉食就是肉食,大块咄叽,蔬菜通常也是新鲜的蔬菜,就生吃等等。西方人的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会把一种商品的营养成份八九不离十地标识出来,含多少维生素,含多少碳水化合物,含多少蛋白质,含多少矿物质等。然后也标识出这些营养成份对于每个人,不同状况的人的日需要量等等。这样西方人就可以进行“配餐”了。也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营养成份加在一起近似等于一个人每天的需要量就行了。

说到这里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和一位博士生因为工作错过了晚饭的时间。其实大家都觉得饿了,可因为是在工作没有地方去吃饭,结果那位学生就拿出一些糖葡萄来说让我们补充一些能量吧。 于是我和他就来了点葡萄糖溶液,解提高了一下血糖水平。其实提高一下血糖水平并不能解决饥饿感,因为饥饿感的控制和血糖水平的控制并不是一码事儿吗!血糖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的办法加以缓解,但是根本不能给人那种“饱腹感”!那你还是觉得“ “饥饿”呀!所以我就不得不回家去吃饭,而这位学生就可以忍受。因为他认为他的血糖已经得到了补充。

因此,我总觉得科学在给西方人一种”合理性“之外,也已经使西方人的生活变得很”机械“了。机械的生活会使人获得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难怪在西方这样被科学渗透的社会里,传媒和娱乐媒体还经常来些神哪,鬼的故事或者传说的“调味品 ”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