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鬥不過小人?---與龔鵬程先生商榷
《龔鵬程大學堂》文章《新時代國學如何傳播?龔鵬程:編好教材是王道》中有這樣一段話:
“自古君子與小人斗,君子沒有勝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小人嗜利,利之所在就都團結;君子重義,可是何為大義卻難說,各有意見、各生堅持,於是彼此爭簦涸鴝苑轎∪耍誆烤鴕卻虺梢煌擰:慰觶娜訟嗲帷⒅度瞬荒芎獻鰨殉紗常淮蠹葉己懦埔ハ停墒怯侄薊共皇鞘ハ停司故嵌返迷椒⒗骱Α=裉歟頤親約赫庵窒捌艋共荒萇允孿此ⅲг趺純贍苡蟹⒄梗俊包br/>
“自古君子與小人斗,君子沒有勝的。”這個觀點很流行,大錯特錯。如果這個觀點成立,意味着小人永遠占上風,據上流,社會、政治永遠逆淘汰,人類歷史永遠開倒車,文明正義永遠不可能,歷代儒家王朝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來。
君子與小人斗,孰勝孰敗,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可一概而論。《尚書泰誓上》所說:“同力度德,同德度義。”雙方力量相同,德高者勝;雙方道德水準相同,合義者勝。義,包括正義性和適宜性,也屬於道德範疇。《泰誓》是武王伐紂的誓詞。武王滅紂,就是聖賢君子勝過盜賊小人的歷史證明。
根據同力度德的原則,君子與小人斗,如果雙方力量、條件差不多,君子的贏面、即勝利的概率特別大。君子三達德,智勇雙全,豈有鬥不過小人之理。聖賢與盜賊、真善與假惡、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之間的鬥爭,無不如此。
君子鬥不過小人,有兩種情況:一、處於逆淘汰環境中,君子得不到支持擁護,雙方實力懸殊。不過,這種情況下,君子自有明哲保身的功夫;二、所謂君子,實非君子。雙方德性相當,力大者勝。同力度德,反過來也成立:同德度力。
常與小人斗,好與小人斗的人,往往也是小人。君子無所爭,一般不會與小人斗,甚至不與小人結緣,所謂親君子遠小人,小人想找君子斗一下都沒有機會。明儒呂坤說得好:“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兩個動氣,一對小人,一般受禍。”(《呻吟語》)
所以,就個體而言,君子與小人其實不容易鬥起來。如果天下有道,君子得勢得位,自可對小人進行啟蒙、教化和導良;如果雙方力量懸殊,環境逆淘汰,君子無道則隱,自己早已主動躲開。
作者認為,“利之所在就都團結”,道義反而不利於團結,君子重義反而不團結。這個觀點也是錯誤而顛倒的。事實恰恰相反。王通說得好:“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文中子•禮樂》)
只有道義相交,才能真正團結。勢利小人只會為了利益相互勾結,但這種勾結脆而不堅、堅而不久,不僅利盡則散而已,還很容易產生利益衝突,導致內鬥不斷。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君子與小人之別,就是有道與無道、得道與失道之別。
文人相輕,君子相敬;小人勾心鬥角,君子同心同德。君子之間也可能會“各有意見各生堅持”,但有底線,有分寸,否則不配為君子、自外於君子矣。作者說:“彼此爭簦涸鴝苑轎∪耍誆烤鴕卻虺梢煌擰!閉庵腫純觶薔右病?019-4-11餘東海
首發於東海儒鍾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