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讀書,利用OPT期間做滿實習,邊實習邊找可以提供工作簽證的工作,這似乎是一條不變的流水線,可能和20年前很多來美的留學生不同的是,現在
的留學黨選擇的路也越來越寬。篤定了要留在美國,總會留下,厭煩了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回國大浪淘沙也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文章是一位美國碩士,畢業後又在美國工作了近一年,回到了上海剛剛經歷了校招考驗的人,TA本人真的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根據TA的說法,這篇文章可能更多的是獻給那些在猶豫是否要回國,但是還是回國傾向性更大的留學黨。在這裡,TA要和大家掰扯掰扯在美國工作一年後回國求職帶來的影響。
劣勢-非應屆
一般如果說有實習一年的機會,那應該就不是STEM專業,就取目前留學最熱門的泛商科專業。
泛商科專業國內就業市場上最活躍的分子——中資銀行們,校招網篩簡歷的時候非常在意你是不是應屆生,而且他們的應屆的定義是次年畢業。
雖然美國海歸常常畢業前一個月還在上課考試,根本無法提前8個月回國求職,但網篩簡歷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不管特殊情況。
除非有些銀行對海歸比較重視有海歸專場或者針對海歸有特殊規定,基本都會因為非應屆問題大大增加網申被掛的幾率。
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是親赴宣講會遞交簡歷,我猜這一部分簡歷HR會人工篩選,會增加非應屆海歸的通過幾率(前提是你確實合適)。
此方法TA親測有效,不過這個實驗也不夠精確,比如某行去了宣講也投了網申,進了下一輪我也不確定是哪種方式過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凡是TA沒去現場交簡歷僅僅通過網絡申請的,都沒進下一輪,凡網申後也去了宣講會的,都進了面試或筆試(人民銀行除外,人民銀行網申會讓你解釋延遲派遣的原因,答案合格就能通過網申)。
無法參與國內實習
原因同上,國內券商招聘大多都要求相關經驗的實習,如果在美工作不是證券類的,那回國去券商就業的路也基本斷了。
職業連貫性
如果在美國就業的職位和國內就業的意向職位不一致,會被看作職業目標不夠明確。需要在面試中好好化解。
職業穩定性
HR招聘時一般希望員工的工作時間至少能在五年以上,所以對於一個工作一年就離職的員工,往往會有兔死狐悲之感。 當然,如果不是STEM又沒有H1B,,簽證可以算作離職的不可抗力因素了。
優勢-自信
美國本土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能在美國找到工作,會增加自己的自信。
不過一到上海北京這兩個城市,你就發現自己自信錯了…
TA覺得校園招聘應該比春運更能讓人體會到到中國人口之重!而且還是高學歷名校人口!
海歸?按車皮算。碩士?你不知道這個職位只招碩士嘛。英語好?儂會講上海話不啦?
吐槽完,還是得說,同等條件下有海外工作經歷的人比起“裸歸”還是更受親睞的。因為你已經在一個更大的平台上證明了你是有社會價值的,不是不學無術混日子到畢業的。就業市場是檢驗一個人真才實學的標準之一,傳說中的“黑博士白博士,能找到工作的博士才是好博士”。
有一份靠譜的海外工作經歷,就像被蓋章了檢疫合格的豬肉,雖不能保證你比別的豬肉賣的更貴,但起碼不會被當作臭肉扔出去。
少一份遺憾
在美國讀書是一種體驗,工作又是另外的一種體驗了。
類似職位,美國碩士畢業生的可支配收入比國內一線城市高出很多,再配上相對低的物價,脫離了花父母錢或者苦哈哈的花獎學金的日子,體會一下二十幾歲靠
自己的勞動,就可以住五星,吃米其林,Vegas小賭(不是豪賭…),讓父母去第五大道買買買然後我刷卡的日子,還是很不錯的體驗(回國就年薪過500K
的大牛也許也可以,但是多數同學在上海金融行業應屆起薪在100—150k這個範圍,尤其今年年景不好…唉…莫提了)。
提高商務英語口語寫作能力
這個可能是我個人的體會多一點,學校里官方郵件還算正規,但平時老師發郵件措辭都很隨意。等到了職場上就發現,納尼?原來郵件的措辭可以這麼美(客氣)?
在美國有過比較靠譜的工作經驗回國去外資或需要涉外的崗位,寫得一手有禮貌的好郵件,應該會讓對方蠻驚喜的。
總體而言,覺得海歸之前在美國工作一年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越是小公司小銀行的低端崗位,越不喜歡招海歸,外資和一些行業巨頭,反而更能夠抱着開放的心態對待每一個求職者(可以理解,用人穩定性的問題,不過這年頭北大本科+藤校碩士都有去銀行做客戶經理的,金融行業真的好瘋狂……)
這些都建立在是美國一份靠譜工作的基礎上。受簽證限制,有一些同學會去十幾個人的華人小公司,公司里說中文寫中文,專業也未必對口。不是說這種工作不能做,但如果是想要把這樣的工作經驗作為回國就業的助力,那就看忽悠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