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是我來美國不久,當時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對中國很多傳統的節日還記憶尤新。為了能儘快能適應美國的文化,有時周末會到教堂去參加些活動,那裡有很多自願者很願意幫助外國學生,你能和他們近距離一對一的交流。記得有一次在端午節之前,在教堂里我與一個熱情的中年自願者無意中談到端午節的由來,這個美國人告訴我他知道這段歷史的大概70%-80%,是以前一個中國學生來美探親的家屬在跟他學習英文時告訴他的,由於這個中國人的英文不太好,有些東西沒有講清楚,不過他說他連猜帶比劃地弄明白了,只是還有很多疑惑,覺的人們做粽子為了救一個被魚吃掉的漁夫不值得。他所理解的屈原及端午節的故事是這樣的:
…以前有個很勇敢的漁夫,叫屈原。有一次他坐在船上在河中心釣魚,有一條很大的魚上了鈎,由於這條魚太大,屈原費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把這條魚弄上船,反而一不小心被這條大魚拉下了水,聞訊趕來的漁民們想救屈原,在河上找了好久也沒有看到屈原的屍體,人們為了以後能打撈起一個完整的屍體,不讓大魚吃掉屈原,就做了很多粽子仍到河裡餵魚,這樣魚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了。為紀念屈原,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就成了端午節。…
我想這個人一定看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很有點象在<<老人與海>>中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