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生活的十幾年時間裡,我有幸認識了許多朋友。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放棄了當初不切實際的幻想,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海歸的道路。他們都是些普通的人,但他們不盲目,生活態度積極,有理想,不安於現狀,敢於面對現實。現在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很成功,起碼比他們當年在國外時混的好得多。在茫茫人海中,他們就是我眼裡璀燦耀眼的海星。而無論我將來的路如何走,他們都是我的榜樣。
A,一個非凡的女人,大學畢業後,在沒有任何背景下,完全靠自身實力,不到30歲就在省廳當上了處長。後去企業帶職鍛煉(準備日後提到廳長位子上),卻因地方派系惡鬥,受到無辜牽連,一怒之下,移民到了澳洲。在當地教小學生中文,如蘇武牧羊般的挨過數年。後終因不甘心與此,在兒子大學畢業找到理想工作後,毅然捨棄小家(老公喜歡在澳洲生活),回到國內,先在朋友的公司從副總做起,現在又應聘到另一家上市公司做老總,生意做得風聲水起。
B. 在芝加哥生活過多年的華人幾乎都認識他們夫妻,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成功,而是他們涉獵的領域太廣,而且都是必須和人打交道的行業。出國前,他們在國內開律師事務所(夫妻店)。來美後,男的去大學進修律師課程,女的在餐館打工維持家用。男的畢業後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又趕上當時房地產熱,夫妻幾乎同時考取了房產經濟人執照,在芝城又開了間房產中介公司。幾年下來,所掙無幾,也只是維持家用。前幾年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蕭條,他們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萬般無奈下又跟着一家保險公司做起了保險經濟人。每天風裡雨里,沒日沒夜,大街小巷到處有他們穿梭的身影。一年下來,搭進去的錢財遠遠多於所得。後來聽說他們還做過汽車保險,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們女兒上大學後,夫妻雙雙回國,又干起了老本行。今年我回國特意去看望了他們,他們的律師事務所辦得相當有規模而且非常成功,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很快樂!
C. 幸是我剛來美國時最早認識的人,當時他在大學的實驗室里做博士後研究。出國前他在國內一所醫學院附屬醫院裡做外科大夫。在交談中,他不止一次的告訴我他將來要回國。我當時把他的話只當成了一句玩笑,還和他打了賭(為此,到現在我還欠他一頓飯)。我心裡想,不為你自己,也總得為孩子着想吧(他兒子和我兒子同歲),所以我斷定他不會回國。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我,毫不掩飾的對我說,下個月我就回國了,看到他認真的樣子,可想我當時吃驚的表情。他還說老婆和孩子也會在不久的將來一起回國,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回國做個外科大夫當然不錯,但他兒子的中文如何跟得上國內同齡的孩子們呢? 國內大學競爭如此激烈,他就不為孩子的前途着想嗎? 當時我的腦子變成了一鍋漿糊。後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不過是庸人自擾,他回國後從胸外科副主任做起,短短幾年的時間裡,通過努力他現在已經是醫學院附屬醫院大外科的主任了,老婆也成了大學分院的院長。今年他們把孩子送到華盛頓讀書,拿他的話講,不差錢!他們真不是吹牛皮,現在他們想出國就出來,就和逛街一樣方便,而且是世界上不同的國家,這幾年在美國我就見過他老婆三次。
D. 我還有個朋友,在國內和國外拿了兩個超導博士學位。移民後,卻始終找不到對口專業的工作。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到一家私人開的小麵包廠里打工,當起了麵包匠。後來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種對他而言毫無意義的生活方式,最終選擇了回國創業的道路。他先辦了一家移民諮詢公司,同時又兼任國內幾所重點大學裡兼任客座教授。目前又在南方的一個城市裡,建起了一家電池研究所和工廠,手下光技術人員就有幾百個,還帶十幾個研究生。
還有幾位朋友的情況大都如此,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而我要說的是,難道他們不是閃閃發光的海星嗎? 其實海歸與否不是問題的關鍵,而重要的是什麼地方更適合你。生活中的每個人無論背景,經歷,好惡都不盡相同,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羅馬是指你的幸福指數的最佳值,那麼那裡的幸福指數高,那裡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向和目的。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如果我們大概的劃分一下,也不外乎有三種: 1。 有目標,在前進的道路上目不斜視,高歌猛進。 2。 有目標,同時喜歡觀賞沿路風景,邊欣賞邊努力,慢慢的走向終點。 3。 無目標,安於現狀,得過且過,安逸舒適的走完一生。
而這三種人,對生活都有不同的理解,顯然他們的最佳幸福指數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得到。因此凡事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切不可籠統武斷的對人對事輕下結論。生活中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像非黑即白,非好即壞樣的分明。就像穿鞋子一樣,適合你的穿了就舒服,否則就難受。而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卻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力,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權衡利弊中,找出最適合你的。比如善泳者,可入水。喜攀援的,應進山。路沒有好壞,走過了就沒有必要後悔,怎麼還不都是一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失。在水裡,你看到了魚蝦。在山上,你看到了林木。還是那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