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漫談“融入主流社會” |
送交者: 多思 2010年01月29日05:18:48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常常聽人說起“主流社會”,也常常看到一些文章談及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感嘆。說實話,我至今也沒弄明白究竟什麼是“主流社會”?怎麼樣才算是“融入主流社會”?只是有些雜感,隨便漫談幾句。 一 最近幾年,或許是被金融風暴嚇怕了,幾位好友先後“投身”美國聯邦政府---兩位好友先後進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負責退伍老兵們的醫療、福利等諸多權益;一位好友進入美國財政部從事數據庫管理工作;還有兩位好友先後進入了美國國土安全部。其中一位是某國際機場海關的動植物出入境檢疫官員,整天身穿制服,頭戴大蓋帽,腰裡夸着手槍,神五神六的。另一位更牛,進入美國核電站管理部門,三天兩頭前往美國各大核電站檢查國土安全…… 這些朋友是否已經“融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了呢?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未必清楚。說來也真的很奇怪,這幾位好友全都是長身體時遭遇“自然災害”,長知識時遭遇“文化革命”的一輩兒。而且這些好友在大陸都沒有機會進入正規的名牌大學,全都是從“夜大”、“業餘工大”、甚至僅僅是大專畢業,真不知道他們在大陸是否曾經“融入主流社會”?即便來美國之後,他們也沒有進過青藤名校,更沒有讀過什麼博士,只在一些名不傳經的大學裡拿了個普通的碩士。我猜想,這些五十開外的“老幫菜”即便現在回到大陸,恐怕也很難當“海龜”,只能做“海帶”---據說現今大陸的招聘單位都有年齡和學歷方面的嚴格限制,甚至還有容貌與性別方面的特殊要求呢…… 我將這些朋友的就職消息告訴我的那些“老美”同事們,他們個個目瞪口呆。大概認為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豈能讓“老中”們“霸占”。可人家“老中”已加入了美國國籍,你的祖上不也是來自亞、非、拉、歐嗎?更不用說這些聯邦政府的職位都在網上公開招聘,有本事你也可以去自由應聘,公平競爭啊! 假如這些“老幫菜”們算是已在美國“融入主流社會”了,那麼我敢說大概沒有幾個國家比美國更加開放,沒有幾個國家的“主流社會”比美國更容易“融入”了。試想一下,哪個國家會把如此重要的部門職位讓“老外”們“融入”呢? 二 雖然真的不知道究竟什麼是“主流社會”,但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似乎“主流社會”應該不同於“上流社會”。是否“融入主流社會”應該不僅僅按照經濟收入的高低,而更多的是指精神層面的認同,包括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是否與這個國家的絕大多數相吻合等等。也就是說,是否“融入主流社會”應該與個人的收入高低沒有必然聯繫。 我所在公司里有六、七位工程師,共同主持一個軟件開發與網頁設計小組,其中沒有一位出生在美國,全是來自大陸、台灣、越南、印度或白俄羅斯的第一代移民。我不知道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新移民們是否也有“融入主流社會”的困惑。而那些使用我們這些“老外”們設計的軟件網頁的具體用戶們幾乎都是出生本土的“老美”。“老外”工程師們每人一間單獨的辦公室,老美們則擠在“cubicle”里;“老外”上班時間很自由,甚至可以在家裡上班,工資收入也比較高。而那些“老美”則規規矩矩地來公司兌現八小時工作制,工資收入也比較低……說不定那些出生本土的“老美”們還在埋怨自己遭受排擠,無法躋身“主流社會”呢! 我覺得,開創軟件與使用軟件只是職業不同、社會分工不同而已。雖然開創軟件的比使用軟件的收入高、待遇好,但我並不認為開發軟件的就算“主流社會”,而使用軟件的則屬於“支流社會”。否則,豈不是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嗎?現如今美國正面臨金融風暴,據說失業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十。假如失去工作就意味着被迫“退出”了“主流社會”,這樣的“主流社會”豈不是過於勢利和冷酷了嗎?還不如敬而遠之。 三 假如自認還沒有“融入主流社會”,那麼就尚處於“支流”。可沒有“支流”,又何來“主流”呢?就好比長江主流就是由好多支流匯攏而成。在它們浩浩蕩蕩匯入東海之際,誰在乎哪些水分來自嘉陵江?哪些水域又來自漢江或贛江呢? 我在“多元組合”的魅力一文中曾經寫到,沒有個體也就沒有了整體;沒有單一也就沒有了全部。在美國這種“多元組合”的社會裡,幾乎所有的種族都只是“支流”。假如說人口數量大就是主流,那麼即便是美國人口裡占多數的白人,實際上也是由很多不同種族匯合而成的。他們的祖先也是分別來自俄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或歐洲其他小國。更何況,據說西班牙語裔的出生率遠高於白人,人們預測,若干年之後,美國的西班牙語裔的總人口很可能會超過白人。假如以人口數量多少來衡量主流或支流,那麼有朝一日白人恐怕也會在美國成為“支流”。 我曾在一家猶太人開設的公司從事IT工作,這家公司從聯邦政府拿到一個長期合同,日子過得挺滋潤。但幾年之後,情況突然發生變化,為了照顧和保護少數族裔的權益,聯邦政府的某些合同只能與少數族裔所擁有的公司簽署。我那猶太裔的公司老闆自然不想輕易拋棄到嘴多年的“肥肉”,不得不放下身段為自己找來個“繼父”---由啥事也不需要干的“繼父”(少數裔所擁有的公司)與聯邦政府簽署合同,猶太老闆擁有的公司淪為“兒子”,降格成了“subcontract”。我猜想,這位猶太老闆或許也有被“主流社會”所拋棄的遺恨吧! 四 既然還沒弄清什麼是“主流社會”,或者自認為尚未“融入主流社會”,那麼乾脆強化自己的“主體意識”。 所謂“主體意識”,通俗一點兒講就是“主人公”精神---在一個國家生活,猶如遷入一個社區或進入一家公司。雖然自己不是社區股東或公司老闆,但自己的生活是與社區、公司緊密聯繫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公司業務發達了,自己才有升遷加薪的可能。社區建設好了,生活才能快樂,社區的住房才容易保值升值。所以,盡心盡力地為社區的美好或公司的強盛獻計出力才是上策。反之,假如你覺得自己在該公司不受重用,自然可以改換門庭;假如你覺得社區生活品質下降,你也盡可以自動搬遷。現今社會,世界早已是“地球村”,海龜、海帶、海鷗遍地都是。 總之,要想成為“多元組合”中的一元,就要使自己成為像模像樣的“一元”,而不是“一角”,甚至“一分”。關心影視娛樂的觀眾大概都知道美國影視界三項最重要的獎項分別是奧斯卡獎、艾美獎與金球獎。其中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評選頒發的,說奧斯卡獎代表着美國影視的“主流”絕不為過吧。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則是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Hollywood 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HFPA)頒發的。具體來講就是由九十多位外國新聞媒體的記者(其中約三分之二為兼職)投票產生。而金球獎的頒發還搶在奧斯卡獎頒獎之前,常常被稱為奧斯卡評獎的“風向標”。可見這些“支流”的強悍也是十分可觀,竟然將“主流”的風光奪去了大半! 肯尼迪說過一句名言,“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假如將這句話語稍作改寫,或許就可以變為“不要問你們是否已經融入主流,而要問你們自己能為主流做些什麼”。 假如來自大陸、香港或台灣的華裔還要整天互相指責,假如同是來自大陸的華人還要為了自己是上海人、北京人或其他地方人而互相瞧不起,怎麼才能“融入主流社會”?怎麼才能讓其他“支流”瞧得起咱們呢? “萬維網”上的米笑先生寫了一篇原來香港人是這樣看大陸移民的。非常生動。我不知道文章所說是否有代表性?但是我猜想,假如真的沾染了文章中所列舉的某些特徵,“融入主流社會”或許也就會更加艱難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