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美國移民 > 帖子
我所不能抵達的世界
送交者: 索姆林 2011年01月02日01:35:18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諸如我這樣自詡為文藝青年的人一直喜歡用自己擅長的筆調去評判各種見聞,然後用或是溫和的或是尖銳的筆觸表現出來,這就是生活,這就是自己傾其所有所特立獨行的生活。前幾天閒極無事的時候會去翻看《金剛經》,總是覺得這本經書中隱藏了太多的哲理,只是自己一直沒有時間去發現而已。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屋子,曬在身上暖暖的,讓人的心境也不自覺的放鬆下來。那種愜意的感覺,是不能去描繪出來的,只能用類似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語句來回答了。就在這放鬆的環境中,猛然間見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八個字。

我當然無意在這裡探討佛經的含義。
米蘭·昆德拉借用法國詩人蘭波的詩句生活在別處寫就了小說《生活在別處》。這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邂逅,而我們,則希望把它變為美麗的理想生活。藉此去達成自己的願望。或是一個社會理想的綜合體。

穿越了時代的不同,穿越了文化的差異,更加穿越了信仰的偏離,在筆者看來,上文提到的兩種現象竟是如此的異曲同工。對於生活的認知,都超越了吃喝的層面,上升到了一個精神上的高度。我們追求的生活,應該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範疇之中的。先不去管結局如何,單是這勇氣,就已經是一種勇敢了。

撇開別的不談,如果只是從文學層面去研究的話,這純理論的東西應該是沒有市場的。但是好在文學還有很多能夠去例舉的實例。去證明我們一些觀點的是非曲直。首先要明確的是,筆者所談論的生活並不是像余華小說《活着》寫的那樣,去對生活進行詳盡的描述。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余華還原的只是一個社會現象,他向我們展現的,想要對我們說明的,就是活着只能去忍受。只能去順其自然的承受一些什麼。

但是我要表達的,是一種鼓勵大家將理想融入社會載體一樣的生活。是一種近乎於純粹意義上的生活。正是這樣的生活,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如柯南道爾在創作福爾摩斯系列小說時說:……是渺小的,創作就是一切。

將理想去和現實對接後,生活便開始異彩紛呈。又如蘭波和昆德拉,前者擁有的是詩人般的胸懷和美好想象,而後者卻巧妙的將刻在巴黎牆上的句子轉換成了現實的載體。精彩的簡直無懈可擊。生活的全部意義在這一刻展現的淋漓盡致,像是一幅宏大的社會畫卷,描繪出了人類發展的縮影,很自然的讓人聯想到一些什麼。而對於我來說,只有一句話在我腦海深處不斷閃現:存在便是最大的勇氣——人善天不欺。

這是不是我所不能抵達的世界?

天色漸漸變暗,黑夜總是不好。倘若夜色能把所有一切都融入自身的話,那為何還會有萬家燈火?造化弄人,從夜空向下看,總是會發生許多小說家們做夢都想不到的故事。這才是我們的真實的生活,具有天生的不可複製性。又正如前文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生活就好像一場浩大的天光,總是會有許多的未知。但我終究不是諾斯特拉達穆斯,所以不會去刻意的預言什麼。但是這和隨波逐流是不一樣的,社會終究是理想的最終承載體,我做的不是要渾渾噩噩的去度過一些日子。相反,我要做的,是要用一種正確的態度去面對每天的變化,用一種大無畏的以不變應萬變的手法去坦然接受。因為我始終相信我會在這種精神激勵下心藏福祉,手牽喜樂。但是還是有許多東西,漸漸湮沒在這無邊無際的黑夜中了。

舊夢衰退的少年醒來,發現窗外的陽光,竟也有些慘澹。

活着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誰都不能去否認的。不管用怎樣的筆觸去奠定如何的基調,中心卻只會有一個。這的確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大家都不願意去直面一些東西。只喜歡被動的接受一些喜聞樂見的事物,然後就滿足了。加拿大作家奈特魯尼克一直在從事旅行小說的書寫,但是無論怎麼研究,他的寫作方式都像是在對旅行進行反諷和嘲笑。這種全新的顛覆方式,開始讓我們平心靜氣下來去仔細的為自己思考一些什麼。《旅人》是其一篇傑出的代表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找來看看。因為我一直相信着,所有的真相都會在不久的將來大白於天下。

現在的年紀,去探討活着這麼一個深奧的話題,的確是有點不合時宜。尤其是帶着個人主義的色彩去評判一些什麼,未免過於幼稚。即便會有使勁的懊惱和不甘心的切齒,我自己也只能一笑了之。我不會在自己等到風景都看透的時候再去總結,那時候,一切都晚了。也許只有我所不能抵達的世界,才是我所嚮往的世界。於是,我也只好學着京劇裡面的唱腔,自言自語的說:看前面黑洞洞,待我趕上前去,殺他個乾乾淨淨。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