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美國生活的甜酸苦辣,你知多少? |
送交者: 美國姐妹Q群 2011年05月02日15:23:51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也許,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沒有來美國前辛苦的奮鬥,沒有在美國生活挫折的歷煉,沒有為身份綠卡的擔憂,沒有為失業尋工的無奈。新移民們,有着穩定的生活工作,他們也代表這很多在典型背後的一個多數的群體,努力的適應美國社會,工作環境,文化差異,懷着同樣五味雜陳的心境生活。當看到太多大起大伏的美國血淚奮鬥故事之後,大概您也會有興趣聽聽,平凡生活的腳步。 一日之計-早班的地鐵 在紐約生活,與在美國其他城市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每天的通勤方式。紐約的公共交通完善,地鐵的網路更是四通八達。相信在一般美國大公司工作的華人, 寫字樓大都位於曼哈頓中城或下城區,由於曼哈頓的房價與停車費甚高,不是一般打工族能夠負擔,很多華人選擇了皇后區和布魯倫區。地鐵通勤成為工作日的開始。帶上自己準備的早餐,閱讀雜誌報紙,學習提高,自我增值,分秒必爭的華人的優良傳統在車廂的小社會裡也得到了體現。在顛簸的車廂中,有人擔憂着兒女的教育,有人思考着工作的細節。小小的空間,提供了短短一段時間的準備,去開始為自己規劃好的一天。常常在早晨地鐵的人流中看到裝扮齊整,邁着匆忙腳步的華人上班族,認真積極的樣子,單從他們的神情,很難分辨於這個城市,這個國家之間的隔閡。紐約是融會不同種族的世界之都,適應力強的華人很快把自己融合到這股人流中,從一天的清晨開始,模彷着,也創造着美國化的工作,生活的規律。 經歷了一個早晨忙碌的工作,午餐時間是可以好好休整自己的空檔,與美國同事不同的是,華人勤儉節約的習性又體現出來。經常會看到午餐時間,在公司茶水間熱飯熱菜的華人,他們選擇帶上了自己準備的便當,經濟實惠,比起在曼哈頓昂貴的午餐,千篇一律的三明治,匹薩,漢堡包,實在是更好的選擇。會過日子的中國人,曉得燒幾味小菜,晚餐留下部份作為次日的便當,日積月累,有了買新車,買房子的資本。常常有人驚訝於華人的儲蓄能力,工作2,3年的年輕夫妻,已經開始承擔高額的房屋貸款,而且還能夠付清半數以上的首期,這全歸功於積少成多的日常生活習慣。經濟的午餐便當,換來的是家人關懷的溫暖,住家菜餚的美味和為未來美好生活奠定基礎的小小努力。 不吃午餐的午餐時間,也大有可為。出去走走,逛逛街,在曼哈頓頓地區,名店雲集,是眾所周知的購物天堂,何不乘中午的時間去多感受感受城市的繁華,為兩點一線的生活加多些色彩。或者,有人會選擇去健身減肥,大公司都會提供折扣的健身俱樂部,有完善的課程安排,用瑜珈和健身操來代替午餐,也是克服華人普遍有的壞膽固醇過高的有效措施。又或者去買束鮮花,去次銀行。午餐過後,已到兩點,離下班也不遠了。 工作=薪水支票 說到每天上班的內容,恐怕是乏善可陳。經常聽人說,在美國做事,沒有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其實不然。原因何在,是因為你的美國同事,認為你是少數族裔,即便你出身名校,工作表現本份,甚至出色,你所能得到的晉升機會,還是很少。在公司的華人,大部份承擔的是技術工作,勤奮刻苦,任勞任怨,原因何在呢?其實還是種族的差別,讓一個少數族裔領導一個美國人的工作組,有時信服力真的沒有那麼強。相信很多華人被評論過交流能力欠缺,這已經不是語言上的交流能力了,實則是一種對工作的處理方法,對任務的理解方式, 對時間的支配,和對人員的調動。一般華人在公司里,總是那麼本份的做好自己的事,工作也只是為了一份收入而已。一定會有人留意到,在中國,當人們問起工作 ,更加強調的是,工作的性質,頭銜,然而在這裡,工資的高低,顯然是最重要的。聽過不少人提起,在美國工作,只是為了那張支票,每個月,拿到工薪的時刻, 才感到自己的存在,才可以繼續生存,買車買樓。所謂工作的挑戰,樂趣又有幾個打工的能夠體會。這些年,在這裡很多華人也嚮往事業上的突破,在美國社會,我們面對的其實還有相當程度的不公平競爭。對多數人來說,所期望的,也只能是一份安定的生活罷了。 同事的共處-文化的差異 在公司工作,免不了與美國同事的相處,這裡提的相處,並不是工作上的,而是日常的共處。很多華人會在工作中表現積極努力,但提到工作社交,實在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這裡的問題在於,教育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在共處的場合中,如果只有一個少數族裔,相信免不了一些尷尬。美國人在一起閒談的話題,少不了音樂,電影,電視,書籍,星座,食物, 渡假等。其實,從這方面來看,他們生活更多重視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少聽他們深談自己兒女的教育,房屋汽車的價格,國家的政治,這與華人關心的問題很不同。其實,他們並非不關心,只是在一些非常放鬆的場合,便沒有必要去談起這些沉重的話題了吧。在群體討論著這些輕鬆話題的時候,對我們這些對於美國文化, 娛樂,並不是有那麼深刻了解的外國人來說,的確是有理解的困難的。常常看到一些文章,談論如何打入美國的主流社會,文化的差異是最大的鴻溝,勤奮學習的中國人, 可以在學校努力,取得很高的學位;可以積極工作,得到高職厚薪;可以有豪宅名車;然而,文化的差異可能是一輩子也無法去彌補的。當美國同事興奮的談論著他們喜歡的作家,他們兒時的學校,他們看的第一出歌劇,當幾百個不同的名字出現在他們的談論之中,就算英文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插的進這些話題。有時很茫然, 不知道應該按照自己二三十年的習慣,看中文報紙,電視,關心中國,還是索性狠心,讓自己重活一回,參加只有美國人的聚會,看歌劇,讀美國史,會回答百萬富翁的所有文化題目,做一個真正的美國人。無論如何,中國人還是中國人,記憶不可抹殺,社會文化的烙印已經不可磨滅。這道鴻溝已經存在,勉強的改變只會讓人迷失本性,想來,大部份人贊同的是保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風格,而後酌情去融合新的環境。 平常的一天又一天,甜酸苦辣自在心頭。本來,離鄉背景,來到這裡,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困擾,即便是被人羨慕的,有身份,有工作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疑惑。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可以改變,我們都在不斷的改變中尋求更加與這個國家接軌的衣食住行的方式;然而,社會認知,世界觀和價值關都是在受基礎教育的過程中養成的, 我們或許能夠利用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在這個國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沒有人的路會走的一帆風順,工作中的矛盾,認知上的差異,無可避免的存在。調適自己是融合於這個社會的關鍵,無論是現實生活上還是精神上。既然選擇了美國,就不如,放鬆自己的心情,尋找到自己的方式,快樂的生活罷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