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小小留學生 |
送交者: 范曉 2011年07月24日13:14:09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年紀幼小時跟隨父母留學來美國普通孩子,她和大人們一起遠道重洋,來到這語言不通、人地兩生的他鄉異國,也開始了她自己特有的“留學”生涯。雖然她不能算舉目無親,但初來乍到,父母一個要學習,一個要打工支撐家庭、照顧家庭,不言而喻,兩人肩上的膽子都很重。繁忙的父母無瑕照看自己的孩子,商量之後,他們決定把她送進附近學校的全日學前班。
第一天,告別了父母,和藹可親的老師拉着她的手走進教室。“呼啦”,她一下子被一群金髮碧眼的小朋友團團圍住了。從小朋友們好奇友好的眼神中,她心中的恐慌漸漸消失,可是她一句也聽不懂他們高一聲、底一聲的話語,無奈的她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師,很糟糕,老師講的話她也一句都聽不懂。有趣的是,她的恐慌逐漸傳染給了老師,老師慢慢地拽緊了她的小手,可是沒過多時,那隻大手毅然鬆開了,接踵而來的是,她被小朋友們拉走了:有的給她看圖片,有的遞來絨毛玩具,有的拉她走出教室,更多的還是那些沒完沒了的聽不懂的嘰哩咕嚕的聲音。
從第二天開始,老師每天拿一些實物到學校里來,然後反覆問大家:“這是什麼?”小朋友們齊聲答到:“This is a banana.” 老師又問:“這又是什麼呢?” “It is an apple." 老師繼續:“What is this, then?”“Oh, that's simple. It is a tomato.” …… 很快,聰明的小姑娘不但學會了這些實物的英文名稱,並且能模仿着其他小朋友的語音正確地回答老師的簡單提問了,吃午餐時,她還能運用這些新學來的英文單詞來表達出自己想要的食品。
老師又進了一步,開始問:“Do you like banana?” “Yes,”“No.”“Not really.” 小朋友們的回答不再那麼齊聲了。也難怪,有的喜歡,有的不喜歡,有的在思考,還有的沒有回音,有些小朋友則緊盯着老師,看她下一句要說什麼。逐漸地,故事裡的小主人可以用 Yes 或 No 來跟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意願了。她開始高高興興地去上學,“Good bye, mom!”“See you later, daddy!” 小姑娘連稱呼爸爸媽媽的詞語調也開始跟着轉變了。
有一天,一位小朋友隨意地問她:“Do you like your mom?”“No.”小姑娘回答得很乾脆。“!@$!@%@#%*&。Then, do you like your daddy?” “No.” 回答同樣很乾脆。眾人都圍了過來,臉上露出吃驚的表情。“你的哥哥弟弟呢?”另一個小朋友問,“不喜歡!”小姑娘有點不高興了,“為什麼這麼多問題?為什麼只問我一個人?”她心裡想,“But but, why?” 問題還是沒完沒了,眾人的好奇心並不因為她的不高興或是她的煩躁而減少,“Ya, why don't you like your mom?” ……。小姑娘豈止是變得不高興,她煩躁起來,她惶恐不安,她沒法表達自己想要說的話,也不知道怎樣來制止這些她不想聽的類似噪音的話語,終於,她的眼淚奪眶而出,一聲喊叫爆發出來:“我不要吃他們,可以嗎?!- I don't like to eat them. Okay?!”
在一旁冷靜觀察的老師沖了過來,像對自己的女兒一樣,把嚎啕大哭的小姑娘緊緊地樓在懷裡,其他的人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大家終於明白了,原來,基於老師每天拿食物來教她學‘喜歡’一詞,小姑娘把 Like 理解成‘吃’的意思了。自然,世上沒有人願意 Literarily 吃自己的父母,或是兄弟姐妹,更沒人喜歡吃自己的親朋好友羅。
星斗移換,光陰如梭,山不轉水轉,天不轉地轉,當年的雅氣十足乳毛未乾的小姑娘無疑在眾師生和眾鄉親的關懷、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如今不僅個頭長得更高了,模樣長得更秀麗了,而且各門學科也都學得名列前茅。不過呢,她的翅膀還沒有長硬,現如今正在我們希望中文學校里、在眾鄉親和父母親的身邊學中文,學文化,學知識,學禮貌,一步又進一步地錘鍊深造。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