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美國移民 > 帖子
移民美國:為何先進卻只有兩樣東西比中國貴
送交者: 無邊雨絲 2012年03月27日00:37:07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中國一直在熱傳美國的物價低於中國,特別是生活必需品方面,甚至換算成同一種貨幣都低於中國。從整體情況來看,美國人各項消費的支出所占收入的比例要遠遠低於中國人。有人提出來疑問說,那美國人收入那麼高,消費那麼低,錢都到哪裡去了呢?我過去曾經介紹過,除了供房這種投資行為以外(只有租房是消費行為),大部分錢流向保險費,實際上這更是一個奢侈的消費項目,保險買得多,生活的保障就多,對於窮人來講,只有政府給予的低保,而富人每年有巨額的保險支出。關鍵在於美國保險項目的性價比要遠遠高於中國,因此說,對於一個普通百姓來說,移民美國生存要比在中國舒服得多。

  如果考慮到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同時考慮到性價比,那麼據我觀察,美國只有兩樣東西要比中國貴,一個是知識產權,一個是人工。對比兩個國家的物價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那是別人的國家,沒有道理讓中國人自由地去居住,就像你們家的床不能讓我睡一樣。但分析別人為什麼價格便宜很重要,這樣有利於把自己的價格降下來。我覺得是資源配置問題,市場自由化促使價格能夠精確迅速地把資源配置到最優的地方,這樣整個社會就大幅減少浪費。我們選出來兩項在美國比中國貴的地方來分析,西方發達國家如何來配置資源。

  首先是知識產權。美國的生產效率為何高?內需為何那麼大?國家為何那麼富有?完全和這個民族的創造力有關係。這個創造力不但體現在物質生產上面,同時在精神文化,娛樂消遣等所有的方面都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那麼這個社會就高效產出,同時又有強大的內需消耗,加上資源配置最優化,這是所有西方國家走向發達的關鍵。如果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竟然覺得美國的發達是靠掠奪而來,那麼你受窮顯然是必然的,因為你沒抓住關鍵問題。

  那麼如何使自己的國家充滿創造力?唯一的辦法就是需要保護所有創造出來的東西,那就是保護知識產權。這是一個連國家制度都在山寨西方的中國所不能想象和理解的,在美國一張新計算機遊戲光碟要賣到四五十美元,《阿凡達》的光盤甚至不能在電影上映期間發售,過去中國盜版市場幾乎與美國正版同步,只賣到5 元人民幣,現在更簡單了,從網上下載是一分錢都不用花。

  五十美元減去五元人民幣(製作成本)幾乎等於這東西的知識產權,試想你如果是一個研發團隊裡面的成員,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盜版就等於把你的勞動偷走了,你還幹這種創造性工作嗎?人家《阿凡達》拍了十年時間呢。這就像你種了一年的地,秋收的時候一夜之間被小偷給偷走了一樣,那你還種地嗎?關鍵是沒人種地,糧食從何而來?沒有人發明創造,人類怎麼前進?所以美國人恨死中國的盜版,罵中國人是小偷,中國人還振振有詞地反罵美國是強盜。你偷我的東西我該不該搶回來?不是我幫美國人說話,我是以偷東西為恥。

  下面要說到人工費了,這是唯一一項對短期遊客不利的地方,因為大部分能帶走的有知識產權的東西在中國都有盜版,你不買就沒有什麼不利的地方,而人工費用高卻體現在停留美國的任何時候。那麼人工費為什麼會高,其中的意義在哪裡?這項費用其實主要是針對美國居民的,人工費用高會不會對生活在美國的居民造成生活上的影響。

  其實人工費用高是一個雙向的標準,因為你在享受別人的人工時,同時你也可以是一個人工勞力的出賣者,勞動力是一個除殘障人士以外每個人都能擁有的東西。這是一種獎勵人們勤奮,促使社會資源最優分配的方法。我們下面舉例說明人工費高的結果如何降低社會的浪費。

  假如你在超市買一個簡陋的吊燈,價格可能也就是五十美元左右,同樣是你自己不會安裝的情況下,在中國你只要花20塊人民幣找個人來安裝,而在美國上門安裝費至少在30美元。那就會逼着你自己動手安裝。在美國的這些上門安裝的都是持牌電工,他們主要是應對電路改造,如果上門安裝電燈這種事假如不動電路,屬於極其簡單的勞動,價格低了你就會濫用。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件小事促進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簡單勞動儘量用最節儉的辦法來解決,那就是自己看一下說明書,自己動手安裝。還有一個就是中國人也在逐步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問題。

  為什麼美國DIY那麼盛行,表面上看是像安燈一樣,找個節儉的辦法,其實不僅如此,而是因為行業標準非常統一。所有的接口,所有的配件都由於行業標準而能夠輕易地拼湊起來,這才是節約社會資源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部分人的眼光只停留在接口標準上,其實遠不僅如此,很多標準在建房的時候就開始考慮了。大部分人家裡的天花板上都有預留埋線,不用的時候會用塑料片蓋上,接口以外的部分都是標準接線。自己能夠安裝是因為本來就有線埋在那裡,這就牽扯到建築行業標準問題。

  人工費貴非常有利於窮人,更加促進一個沒有本事的人變得有本事。比如說掃院子剪草,這個工作簡單吧,人工費相對算是最低的,窮人院子自己掃,就沒有這項支出。而富人院子特別大,只能讓別人來剪。如果你什麼都不會,這種門檻低的勞動由於人工費基點高,所以比在家閒着好,那麼你就會找時間去幹這種工作。幹這種事的時候發現如果要是學會修剪樹枝,可能會掙得更多一點,如果再深入學習園藝技術,那工資可就快和剛畢業的大學生媲美了。我一個朋友家裡的一個院子不大,但是修剪得像蘇州園林那樣,園丁每周來一次維護,猜猜他要為此支付多少錢?每月一千多美元,你就可想這園丁每月掙多少錢吧。

  因此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從簡單勞動的高起價,到複雜勞動的價格升級,把一個原本沒有什麼能耐的人誘引得走入勞動市場。特別美國是一個高福利國家,如果勞力價格太低會導致人們寧願在家裡領救濟金。那麼有人說那我乾脆到美國去當園丁,或是幫人安電燈。這又與市場有關係,由於人工費貴,人們都寧願自己干,所以市場就變小……就這樣,價格給市場一個精確及時的信號,以利於資源迅速配置,這裡資源的概念包括了人的勞力資源。在這個勞動力能夠賣出好價錢的地方要是還掙不到錢,那可真的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一個良好的社會鼓勵兩種人,勤勞的人和富有創造力的人,這就是美國先進的秘訣。

  “物價比美國高”的稅負迷思

  有微博在網上瘋傳: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

  這種現象抽象地說就是“國人掙得比美國少,物價比美國高”,而這種現象在專家看來,已經到了離譜的地步。長期觀察中美物價關係的時寒冰對此的解讀是,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藏在商品里由消費者買單的額外交易成本。在他看來,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並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06年數據計算,中國商品所含的稅比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

  如此一來,高稅負事實就橫亙在面前。關於我國稅負,各方都有不同的說法。2007年5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全球“稅收痛苦指數”,中國的排名雖由2005年的第二位降到了第三位,但仍被列為世界上稅負頗高的國家之一。而在現實中,呼籲減稅和降低個稅起征點的呼聲也此起彼伏。再進一步,我們可以通過數據觀察到,我國稅收近年來增長迅猛,遠遠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加上社保基金收入所占比重約4%以及稅外的費用,真實稅負已經僅略低於發達國家。

  事實上,當下每個納稅人都能感受到稅負的壓力。目前,我國醫療、失業、養老等基本的社會保障都未全面覆蓋,教育、住房等負擔更是愈加嚴重。在一個高稅負的環境下,納稅人在背着沉重稅負包袱的同時,卻不能得到更完善的社會保障,自然就會越來越感受到稅負壓力。而“物價比美國高”只不過是通過更為醒目的對比,表達了高稅負的本質罷了。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稅負是高還是低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收的稅高不高;二是看返還公眾多少。如果考慮到大量非稅負擔,我國實際宏觀稅負水平大大超過發達國家,而我國的經濟發展還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正是由於我國稅收作為財政返還給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例過低,才讓大多數公眾感覺到了“痛苦指數”而非 “幸福指數”。

  假如在較高稅負下,人們能夠享受到較高福利,則這較高稅負就可能是合理的。相反,假如稅負並不很高,但人們所享受的福利卻更低,則這個稅負水平也不會被認為是合理的。“物價比美國高”顛覆了“讓每一個納稅者都能享受到其納稅後的回報”的基本常識,這是問題的要害所在。“物價比美國高”背離納稅回報常識,惟有釐清稅負迷思和福利差距,才能消解之。

  物價超美國是對國富轉型民富的考驗

  關於中美物價對比的討論早已有之。一位杭州網友曾與她生活在美國波士頓的朋友聯手做了一次實地物價調查:在21種商品的價格中,杭州有12種商品貴過了波士頓。(2010年12月22日《廣州日報》)

  客觀地講,學者的體驗與網友做的實地物價調查並不全面,並不能取代官方CPI數據。但是這條微博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儘管多數人沒有實地感受過美國物價,但是網友列出的中美物價對比清單讓人感同身受。近來,物價上漲實在是太給力了。以中國的工資應對“高於美國”的物價,讓人糾結。特別是一些中國製造的產品在美國的售價比國內要低,引發了民眾對中國稅負偏高的質疑。

  不僅網友曝讓人感同身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物價數據也令人擔憂。數據顯示, 5月份CPI同比上漲5.5%,創年內新高。5月份CPI環比上漲0.1%。 5月份PPI同比上漲6.8%,漲幅與4月份持平。物價調控效果令人堪憂。網友列出的中美物價調查單對比更是為我國物價高企提供了鮮活的一手資料。

  較高的物價漲幅特別是食品、居住支出大幅上漲,恩格爾係數增加,引發了民眾的焦慮情緒。物價上漲太快,銀行存款變成負利息,造成貨幣購買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一系列不利影響。希望銀行加息,減少負利息的損失,盼望政府平抑物價,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聲音。儘管央行幾次加息,但是與高物價比起來,這點加息仍是杯水車薪。民眾紛紛曬家庭賬本,感嘆吃得比以前差,就是高物價時代的民眾生活的現實寫照。

  對於高收入者來說,物價上漲或許感覺不明顯。對於收入微薄的工薪階層與農民朋友來講,豬肉、柴米油鹽漲價,就是天大的事情。物價上漲意味着他們的收入蛋糕被切去了一塊。奢侈消費他們可以不去奢望,但是基本的衣食住行不能省略。從這個角度講,政府要想辦法平抑物價,避免民眾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有一則“退休月光族”的報道頗能說明問題:在物價飛速上漲,工資不漲的情況下,曾經為了國家奉獻出青春,坐等安享晚年的退休職工尷尬地淪為了“月光族”。沒有安全感的生活讓這群人想方設法再就業。在我看來,老人無奈再就業實際上都是民生鏡子。照出了民生之艱。

  物價上漲成了民生關鍵詞。豬肉、蔬菜大幅漲價,自來水、天然氣漲價、居民用電階梯式改革,成品油只漲不跌。漲價風潮此起彼伏,民眾的消費信心再次受到打擊,民眾對物價越來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脆弱。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刺激民眾脆弱的消費神經。民眾對物價問題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焦慮感。對比中美物價,如何化解物價上漲壓力,值得思考。

  總之,物價上漲是個經濟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如何化解好物價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不僅需要百姓開源節流,精打細算;而且考驗着政府的執政智慧。政府要在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稅負與物流成本,平抑居民消費價格、降低民眾通脹預期,保證民生產品價格穩定方面下工夫。而且政府應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公共服務收費,逐步擴大免費服務範圍;完善對弱勢群體救助政策,把物價上漲給民眾帶來的壓力降到最低。

  筆者注意到,中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控物價,比如,國務院出台“國十六條”調控物價、發改委約談食用油企業、麵粉企業,等等。但是CPI持續走高實際上考驗着調控政策的執行力。

  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亮點。而物價上漲,通貨預期擴大,就是國富向民富轉型的一道民生考題。如何提供居民收入、化解通脹壓力,我們拭目以待。

  薛涌:美國人為什麼願意納稅

  如今茶黨如火如荼,仿佛是在提醒人們:美國的創生是從反納稅開始。這是個討厭納稅的國度。當年老布什向選民許諾絕不增稅,事後一食言就被選下台。後來其子小布什則以“減稅”為號召當選總統。在美國,“減稅”是個硬道理,增稅則屬於政治自殺。

  但這僅僅是個表象。美國人納稅的層次很多。有聯邦稅、州稅,還有繳給自己所在城鎮的房地產稅。老百姓不願意支付州稅、特別是聯邦稅,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政府雖然也是民選的,但往往妥協了多種自己並不認同的政治利益,其結果未必直接反映自己的意志和利益。稅金一旦繳上去就很難控制其使用,自己的稅金會被拿去為別人的利益服務。在城鎮一級則另當別論了。特別是幾千、幾萬人的小鎮,大家全是鄰居街坊,有集體利益要維護,稅金大致都花在自己的“窩邊草”上。一旦有浪費的現象,往往也馬上會被發現糾正。可以說,在這個層面,美國老百姓有時特別喜歡繳稅。可惜這一點往往為外人所忽視。

  近期《波士頓環球報》的地方新聞版,報道了着名的列剋星頓鎮一位反增稅的人的徒勞努力。

  對列剋星頓,大多中國人很熟悉。這裡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可謂“美國之始”。如今,列剋星頓也是波士頓周圍最富有的小鎮之一,人口三萬多,中等年家庭收入達14萬美元以上,人均收入61000多美元,它以良好的學區環境吸引了大量中國人前往定居。居民中更是群星燦爛,拿過諾貝爾獎的就有8人之多。最近因為高科技的發展,該鎮成為美國發展最快的小鎮之一。因為房價下跌,鎮裡財政開支入不敷出,房地產稅率隨即猛漲。2010年的居民房產稅率接近房產價值1.4%的水平,比頭一年的稅率上漲了5.4%。以該鎮2010年平均房價69萬美元計算,擁有69萬住房的人,為此要支付9500多美元的房地產稅,比2009年多支付491美元。

  大家的資產總值越跌,房地產稅越高。這種狀況,使一位叫Alan Seferian的居民挺身而出,呼籲取消房地產稅中所包含的“保護稅”一項。此項如果取消,那麼擁有69萬美元平均房價的房主,一年房地產稅就能省下 245美元。雖然這遠不足以抵消房地產稅的上漲,但用他的話來說,即使是在列剋星頓,也不是每人都住在120萬美元的豪宅中,這點減稅對許多陷於經濟困頓中的平民百姓實在屬於燃眉之急。


中證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哪些職業最適合美國華裔移民?
2011: how to apply visit v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