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我們只能解決一個細分市場中一個細分的問題;回到中國,我們則可以用技術解決一代人的問題。”47歲的馬列偉指着電腦屏幕上的“職能學習系統”笑着說,“相信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破解中國億萬學生的‘啞巴英語’問題”。
1987年,時年22歲的清華大學大四學生馬列偉,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開始留學生涯;7年後,他獲得了博士學位,進入美國西門子研究院;而後他在美國定居、獲得“綠卡”、在多家國際知名公司任職……電子工程專業背景的馬列偉,走着海外華人“理工男”典型的職業發展路線。
“在一個龐大的企業機構中,個人努力畢竟只能影響很小範圍的市場。”2000年前後,身在硅谷、已在多家跨國公司工作多年的馬列偉,不再滿足於在大企業中扮演固定的角色,他先後與同為清華校友的合作夥伴在硅谷創立了兩家企業,並在半導體芯片、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領域小有成就。
2009年,在他離開北京22年後,馬列偉從硅谷回到位於清華大學附近的中關村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註冊成立北京凌聲芯語音科技有限公司。而今,他已作為信息化教育領軍人才入選中國“千人計劃”,並致力於利用先進的語音科學技術,“讓每個中國學生擁有一所‘自己的學校’”。
而促使馬列偉下定決心回到中國的直接動因,則源於北京官方舉辦的“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動。期間,他們走訪了多家海歸創辦的企業,馬列偉意識到,政府希望吸引海外人才,中國市場充滿機遇,到中國創業的機會來了,“在美國一個細分市場針對的只是幾十家企業,中國則到處充滿機會”。
種種跡象表明,在經過數十年的人才外流之後,更多像馬列偉一樣的海外華裔人才正在成為新一輪“孔雀東南飛”的主角。自2008年底,中央政府頒布史上最大規模的引才計劃“千人計劃”以來,中國正興起一股“新海歸”潮。對他們來說,現在的中國就像金融危機之前的華爾街一樣充滿機遇。
新近在北京發布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顯示,中國正在日益從“人才流失”國逐漸轉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環流”的接納國。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中國已吸引中央“千人計劃”專家2264人,各地吸引的地方“千人計劃”人才超過萬人。
藍皮書主編、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認為,未來30年,中國還會出現更大規模的“人才回流”,以及世界各地人才來到中國尋求發展的現象。在他看來,“全球的高層次人才總會流向那些能為人才提供高收入與高發展平台的國家”。
而一項新的調查顯示,91.8%的歸國海外人才稱中國有更好的經濟發展機遇。在他們回歸的原因中,中國更為龐大的市場和政府更為積極的激勵機制明顯是重要的吸引力;另外,超過八成的中國留學人員都認為,在中國能有更好的專業、職業、創業發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場。
事實上,海外華裔人才來中國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在馬列偉看來,海外人才來華創業,市場是最為脆弱的一項:他們長期在國外,對國內的市場特點及變化不甚理解和敏感;與此同時,中國的教育等某些領域是相對保守、封閉的系統,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接納還需要進一步開放。
對此,王輝耀表示,“水土不服”是海外人才來華創新創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對海歸來說,務實是最好的良藥堅持用務實的眼光去探索和衡量,總能找到商機和平衡點;與此同時,除政府部門搭建平台外,海外人才也要積極組織活動深入了解中國國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