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移民美國的生活自白:生活孤立無助 |
送交者: 無邊雨絲 2012年10月23日00:47:28 於 [美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斯坦福大學博士王慶根學業和事業都很成功,卻因抑鬱症自殺,留下兒女。他的經歷和我驚人相似,美國生存的壓力究竟有多大?移民後為什麼還會抑鬱? 南大校友王慶根,原為奧賽金牌得主,斯坦福大學化學博士,Paypal的首席工程師,可以說學業和事業都很成功,卻因抑鬱症自殺,留下一雙兒女。 王博士的經歷和我驚人地相似,我自己還苟活着,但同病相憐,覺得我們這些在美國生活得時間比較久的人,有必要多說說自己實際的生活狀況,讓其餘的人做選擇的時候,起碼多一些參考。 我不知王博士的離世究竟是什麼原因,但不妨借題發揮,順着“壓力”這個話題,說說在美國生存的壓力。 海外生活孤立無助 國內報道,多強調王走上絕路,是因工作壓力太大。表面上看這似是最合理的解釋,但未必有普遍意義。就我自己的體驗,海外中國人的隱形壓力不止工作。 事實上,工作壓力有時候還算次要。美國職場環境相對寬鬆,大部分美國上司處事隨和。做同類工作,可能在國內的壓力更大。當然我這裡說的一切話都是籠統的說法,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那看不見的讓人崩潰的壓力究竟來自何方?我最近就遇到幾個人,也抱怨說自己快得憂鬱症了。原因和工作本身無關,倒是都牽涉到海外生活的孤立無助,或是緊張的家庭關係。 這種緊張來源有很多,比如孩子上學。美國學校通常三點下課。很多地方又規定,不到法定年齡,孩子不可無大人陪伴,單獨在家。如果夫妻雙方都上班,孩子的接送和安全就成了大問題。 另外,美國的暑假長達三個多月,這中間孩子怎麼辦?有的送回國,有的請國內祖父母來帶,有的花錢請人, 有的送往暑期的各種夏令營。每一種方法,都非常折騰。 美國人自己也有這些問題,但他們畢竟是本地人,解決辦法更多。有些是夫婦的一方把工作辭掉,或者換成兼職工作,時間上靈活起來,以便照顧孩子的起居和接送。 目前來說,美國經濟蕭條,雙職工家庭越來越多。即便這樣,婦女在家不上班,也是常態,所有人都理解,她們自己也坦然。 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太太,被人指責“一輩子沒工作過”,能談什麼經濟?這個說法,反倒讓羅姆尼得分。羅姆尼太太說她家中要負責五個孩子,這不叫工作什麼叫工作?這個說法贏得了很多選民的認同。 美國的納稅是根據全家收入來算的。除非真能掙到錢,否則,考慮到納稅、僱人看孩子成本,孩子成長中家長參與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去工作反而得不償失。 如果孩子多,夫妻一方收入不高,那還不如別去上班。一定有那麼一個公式,讓我們計算到工作與不工作的成本-收益平衡點在哪裡。 第一代移民多為“孝順”所累 這也不僅是經濟問題,個人自我認知和心態調整也很重要。來自我們大陸的家庭,心態一關就很難過。不少家庭里,夫妻在美國生活久了,可因地制宜,適應當地環境。 但國內父母甚至其他親戚的聒噪,則是新的一重壓力。有些老年人一輩子下來,除了工作掙錢,找不到還有什麼別的東西,可以去寄託人生的意義,也無法理解美國這邊的情況,用國內環境下的心態,亂出主意。 他們有的是為了面子,希望告訴他人自己的孩子在美國某某地方上班,不希望鄰居同事親戚朋友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美國“沒工作”。 他們不知道,這有時候是為了家庭的整體利益作出的一種主動選擇。子女有時候出於孝順,只好依從,好讓國內父母顯擺,小家庭的苦只有自己去嘗。 也有的父母觀念錯誤,比如“不要在家吃閒飯”,“不要吃丈夫的飯”,硬是勸子女去上班。中國家庭,很多是一方出來讀書,一方陪讀,有了機會另外一方去讀書,本來拿學位就有早晚,不是都能順利找到理想工作。 有的家庭為了省幾個錢,讓國內老人過來帶孩子。這會使得帶孩子的問題表面上緩解,但是這會生出很多新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醫療,在美國,保險通常只保“核心家庭”,亦即配偶和孩子。來訪的父母不算dependent. 只能去另買保險。保險公司遇到這種既不是美國公民又不是年輕力壯的人投保,保險費通常很昂貴。 很多家庭看情況還行,就去僥倖賭一把,不去買,但一旦父母在美國生病,又沒有保險,最終醫療費驚人,甚至一下子就能把小家庭拖垮。 這種風險,一些來訪老人可能並不知道,有時候也不能理解。遇到這類問題,甚至在子女本來就已經壓力重重的時候,因為自己不滿而抱怨,讓子女的家庭平添矛盾,使得人到中年、夾心餅乾一樣的他們痛苦不堪。 美國人在家庭關係中把夫妻關係擺在首要位置,夫妻關係和諧,子女會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之下,父母親也可放心地安度晚年。 中國捨本逐末,教孝不教慈,把孝道擺第一位,甚至孝道壓倒人道,把很多其它的關係給扭曲了。 久而久之,家庭的裂痕越來越大,小家庭又為了兒女或者父母的面子,強忍着在一起,形成過也過不好,離也離不了的亞婚姻。到了海外,在新的文化環境之下,這種衝突越發明顯。 職業移民耗費青春 另外一個壓力源是工作許可的問題。美國的移民是一個複雜、漫長而又頭痛的過程,人在美國紮下根來並不容易,有時候也沒有必要,因為現在在國內,出國旅遊、訪學、商務也越來越容易。如果選擇移民,除結婚和投資的渠道外,大部分中國留學生未來面臨的是職業移民。 這方面大部分人的過程相差無幾:大家先讀書,然後找工作,根據工作,一層層辦工作許可,每一次都是一場小小的戰鬥。 要是讀博士,起碼得四五年時間搭進去。然後利用一年到一年半(因專業而異)的“職業實習期”(OPT),此間可合法找工作。 OPT是比較臨時的工作身份,找到合適的工作後,得儘快轉成工作簽證。工作簽證需要雇主幫你申請,雇主不肯,你只好再去找肯幫你辦的雇主。工作簽證三年一延,最多七年。 這期間,大家努力去辦理綠卡。綠卡辦理分幾個優先順序,傑出人才辦得很快,這要看你的學位(多為博士學位),學術成果等。 餘下類別多有根據國別的簽證配額排期(相當於“入戶指標”),排到了才可辦理。這排期三五年是常事。排期中,不可輕易改變工作,這讓很多人只好接受不滿意的工作,這中間離開美國再回來,還要花錢申請Advance parole, "Parole"也是犯人假釋的意思,真是“移民監”了。 幾番折騰下來,到最終不再受“身份”限制,搞不好就八九年甚至十幾年過去了。好多人當年的夢想,早已灰飛煙滅。大家只好把興趣放到孩子和房子身上。 自我的喪失,對一個人來說是很淒涼的事。坦白地說,很多第一代移民的人生基本上就這樣荒廢了。能自我安慰的一點,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不需要這樣再來折騰。 出國是有風險的事,各位需要慎重。我倒不反對移民這件事本身,但是需要好好權衡。千萬不要有童話思維,認為到了美國,就可以“永遠幸福生活”了。很多問題,不會因為你飛越了太平洋,就可以永久地留在身後。 目前喊移民的中產家庭很多。遇到一個問題,人們解決的辦法,一為抗爭,一為逃離(fight or flight)。來美國十年了,我發覺flight也不是長久之計。 但願我們都去努力,讓中國的教育和各方面大環境能好起來,日後大家的志向,會從“美國夢”,轉移到“中國夢”上面。 我想我能做的,是儘量去介紹美國的教育,好讓我們教育各界人士去取長補短,讓日後的教育者、家長和兒童,對他人的模式,不再是只能望洋興嘆。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