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两姐妹》的故事 |
送交者: 茉莉 2012年01月08日18:24:17 于 [美国移民] 发送悄悄话 |
我们的俩个女儿汪瑶瑶和汪凯西是两个个性和兴趣各不相同的孩子,但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她们所申请的美国所有常春藤名校录取,百发百中,弹无虚发。其中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等。最后她们都去了哈佛。在此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同孩子们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从入乡随俗开始 与 大家一样,我们初来美国时,对美国的大、中、小学情况一无所知,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更是无从下手。我们想即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尽可能地接触美国主流社 会。于是几次搬家都住在白人的社区。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白人中,有很友好的,也有那么一些,看了有色人种,头一偏就做在面上。热脸凑到冷屁股的事常有 发生。在社交上,孩子们也常常感到无奈。 我们想,要求别人改,不如自己调整。于是我们也模仿起老美,party一个接一个地开。第一次开party,我们提心吊胆。记得读过一篇住在白人社区的黑人孩子写的文章,写的是他第一次开party邀请了全班同学,结果一个没来,很伤心。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谁来我的party?”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我们全家群策群力,列出一串有趣的项目一一写在邀请卡上吸引孩子参加。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邀请的同学,人人到齐。从此以后,只要是我们的party,总是坐无虚席,尽欢而散。孩子们的朋友渐渐多了,我们与孩子家长的互动也频繁了。
中华文化的精髓不能丢 玩是玩了,可是我们毕竟是黄皮肤,黑眼睛,真要完全像白人孩子那样一个劲地玩也是行不通的。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能力一样,黄皮肤,黑眼睛怎能与人家金发碧眼竞争?你服也行不服也罢,现实就是如此。于是,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不能丢,父母还得要帮孩子一把。这样,周末我们要求孩子们玩一天,也干一天正经的。 问题来了,什么是正经的? 一时我们也是茫茫然,只好同大多数的华人家庭一样,来个萧规曹随:诗琴书画,再加游泳、自行车、小实验。也扎扎实实,迷迷糊糊地忙乎了几年。
第一次两种文化的碰撞 一转眼,小姐妹就上了初中,我们这镇子不大,可是棒球场不下十来个,家家的孩子放了学,队服一穿就奔向了球场,打起球来精神顽强,大雨淋漓,从不怯场。于是凯西也踊跃参加,我们则是风雨无阻前去捧场。可怜,打了一年棒球,就只打到一球,还是高射炮,被人家clutch掉了。瑶瑶心大,要去参选学生会领导,我们当然是全力以赴,帮忙设计文宣,修改竞选词,一丝不苟。没想到也是铩羽而归,气得她鼻窍冒烟,大呼不公平。想想也是,在99%的白人社区,你去与别人比popularity不败才怪。更令俩姐妹伤心的是,她们双双被拒天才班之外。家里的气氛一下降到了冰点。首次新文化的碰撞,说得好听是屡败屡战,说得顺口是屡战屡北。
迸出新思想的火花 小姐妹被拒天才班,是忧也是喜。不是我们阿Q, 经这么一败,激起了全家雪耻的斗志。我先生猛擂战鼓,要她们向天才班叫板,击败天才班,我则是摇旗呐喊,为她们助威。在我们的鼓动下,小姐妹也是斗志昂 扬。击败一个天才班,何等难事!是啊,我们要的就是一种不服输的斗志。于是我们订出了三年计划,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突击目标。搬出我们的密集练习法,在假 期里帮瑶瑶突击数学。几个星期下来,效果斐然,新学期不久,她一举拿下学校数奥金牌。第二年,再接再励,在郡里夺冠,州里挂名。凯西则紧紧跟上,不遑多 让。于是小姐妹开始令人刮目相看。这种向“不可能”挑战的思想火花,就开始燎燃起来。
偶然到必然的发展 华 人子弟,数学上在校夺冠,州里挂名,算不了什么。距离藤校那道门坎还是差多了。可是在俩姐妹大战天才班的过程中它给了孩子们信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为 了寻求新的突破,我们的注意力再次投向新文化,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找出通途。首先从美国文化中的创造力和领导力着手,建议小姐妹创建一个俱乐部。虽然创建 的过程困难丛生,比如器材、地点、学校没经费不能指派老师监督等等,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姐妹俩不屈不饶,硬是把它办得轰轰烈烈。虽然投入了大量时 间,却为她们带来了更大的自信和新气象。为了冲向全国,瑶瑶想参加美国生物奥赛,可是学校不参加,她几次向学校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无音讯。学完了化学荣誉 课,她又盯上了美国化学奥赛。这一回不一样了,有了创建俱乐部的经验,再也不拜菩萨了,自己收集资料主动联系,创办了校队,一举杀进了全国决赛。通过主动 地创造成功机会,把偶然的成功推向了必然。
思想的升华,促生新的方法 当我们意识到两种文化融 合产生的巨大优势,我们进一步加进了新文化中其它的精华部分:团队观念、社会实践等等。这样小姐妹不仅学习积极主动,小脑袋还不停地想如何把她们俱乐部办 好,办得有特色,想想也是,俱乐部就像她们的孩子,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同时还继续建校队,成立义工小组,校内校外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各项活动都 大有建树。凯西上大学时,所得的奖学金不下二十多个,其中包括比尔·盖茨千年禧学者和麦当劳奖学金。
通过对中美两种文化深入探讨,结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借用美国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开拓性,我们在原有寻找机会等待机遇争取成功的基础上加上创造机会,主动开拓新的方向,把被动的寻找和等待提升到主动的创造和开拓,把偶然的成功发展成了必然的成功。我们的这一思想升华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为了把我们的经验系统地介绍给大家,我们最近写了本新书叫《哈佛两姐妹》由大陆华夏出版社出版,预期在1月8日北京大型订书会上与读者正式见面。在这本书中,我们综合和比较中美两国教育的各自长短,归纳出两种教育文化的精华部分,从而开发出的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智力开发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并附有详细的名校申请指南。在书中,我们进一步阐明,这种创造力和开拓思想的开发,不但不会妨碍孩子的智力开发,反而会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一个理论或一个方法,科不科学,在于它指导下的实践结果可不可以重复。我们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成功可以复制!这一点在我们家孩子身上和由我们指导的其他孩子身上都已得到了多次印证。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