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而杠杆收购、债市违约、票据风波等事件,均在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的情况下发生着,资金绕道股市和楼市没进入实体经济,并产生系统性风险,将是这场资金盛宴的最终结局。
金融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均创新高
2月14日,中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17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7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万亿元和2619亿元。
其中,委托贷款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96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175亿元,同比多增262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131亿元,同比多增480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减少5623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599亿元,同比多增130亿元。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7.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个和4.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净投放现金1.83万亿元。
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 资金在“虚投空转”
从上面的金融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央行释放出的资金量创下历史新高,意味着市场上资金达到泛滥的程度。杠杆收购、债市违约、票据风波等事件不断发生,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热点金融事件背后都有资金流动的影子。这些钱通过在不同金融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穿梭,在金融体系内部“虚投空转”,一些风险已经显现。
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是第一条路径。在去年备受关注的万科股权事件中,银行理财资金进入宝能,没有投资于实体产业,而是成为宝能购买万科股票的主要来源。宝能一边用银行理财资金替换了之前券商的资金,一边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获得银行的理财资金,继续增持万科股票,银行资金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
进入债券市场是资金流动的第二条典型路径。特别是在去年底债市违约事件爆发后,其背后大量来自银行的资金成为市场焦点。在去年的债市上资金在“空转”,钱从银行再转到其他金融机构手中,机构之间环环相套,每过一道手就加一层杠杆,资金最终才投入债市,但这样延长了交易链条,虚抬了整个债券市场。
第三条路径,是资金绕道进入房地产市场。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中,45%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还有更多银行的钱拐了个弯,流入房地产开发项目。
最终结局导致交叉金融风险发生
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政策无法刺激经济,无论降低利率还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都没有作用。中国在产能过剩、实体经济低迷的时刻,却遭遇流动性陷阱。为了规避风险,银行更多选择安全资产,于是央行释放流动性后,银行又将资金贷给了大型国有企业;由于缺乏投资良机,国企也持币观望,或再以短期存款形式存回到了银行系统,出现了资金空转。
中国资金“脱实向虚”加重,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速度增加,推高了资金成本,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等金融属性较强的行业,加剧了资产泡沫,累积了系统性风险。资金在金融机构间“空转”,对整体经济运行带来危害,一旦债务违约,资金链条上的各家金融机构难逃其责,银行也不能幸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各种金融机构融合加深,还会放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一市场或行业中,而是通过股权控制、资金交易等纽带,将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风险渗透到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包括银行、基金、券商和保险等,风险的外溢性大增,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上升。
无论是银行表内投资,还是表外代客投资理财,当前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都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拉长了投资链条,资金加杠杆之后,最终资金方能否真正把握投资风险,值得关注,这种风险也引起金融监管层的注意。
据《凤凰财经》2月14日报道,中国大陆多地银监局召开的2017年工作会议上均强调了要对交叉金融业务实行穿透原则,对资金来源于银行体系的各类业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纳入全面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