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西人朋友评论说,华人没有自己的观点,即使有,碰到异议也不会坚持。换成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脾气大胆子小。华人当然有脾气,只是怕惹事而已。虽然我们不太同意这种印象,但是在很多华人进行的抗议活动就给人这样的印象。
现在华人组织的很多抗议都是“匿名”的。聚散无形来去无踪,更像“地下斗争”。抗议声势不小,但是往往不知组织者姓甚名谁。即使打出的口号是“亚裔不是哑裔!”但碰到记者或者路人询问,往往是装聋作哑,很少看到组织者主动出头露面宣传自己的观点。
当然,也有华裔“明目张胆”地组织抗议。比如,温哥华的华裔青年夏潇潇发起了一项名为「没有一百万」(Don't Have 1 million)运动抗议高房价。引发公众共鸣。成功组织了示威集会,在媒体上大胆出镜曝光。这种敢作敢当的态度值得华裔社会活动家学习。同时这也是华裔政治家“出道”的正途。
反过来看其他族裔的抗议,大多是以某个或者某几个组织发起,不论极左还是极右,有名有姓,旗帜鲜明。华人的政治观点一定分为左中右。比如你在中文网站上随便发表什么政治观点,都会引来针锋相对的评论。但是几乎所有华人主导的抗议活动都以“华人”一统而之。“拉大旗作虎皮”,以华人的代言人自居。好像华人真的只有一种观点。以至于有人根据个别华人的观点,给华人贴上“反移民”,“极右”或者“种族主义”的标签。
事实上,你是华人,不等于华人是你的。不管你是什么观点,不要以华人为招牌,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的名号,好汉做事好汉当嘛。
现在每逢选举,大多数华裔候选人都是“政治素人”,很容易沦为“花瓶”或者“炮灰”。而且华人参选大多是“一锤子买卖”,仅此一次,脸还没混熟就退出政坛了。这其中的原因与华人的“地下斗争”有关。因为组织者甘做无名英雄,虽然参加政治活动不少,但不抛头露面,出不来社会运动的“英雄好汉”。其实华人完全应该利用党团制度,公开透明地参政议政。
党团参政大致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参加现有的党派。各党经营多年,在政局中举足轻重。如果能找到与个人政治理念基本相符的政党,不妨入党,让势单力薄的华人站在巨人肩膀上参政议政。第二是自己建党。虽然听上去有点“狂妄”,但是如果你的理念与现有的党都不符合,这却是一个宣传自己政治理念的有效途径。比如,绿党和大麻党在参选初期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但是大麻党成功推动了大麻合法化。绿党已经可以左右政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意思吧。
华人可能不太愿意寄人篱下,愿意入党的不多。又无魄力独立建党。所以党团参政的第三种途径“搞社团”可能更适合华人。毕竟搞社团是华人的长项。这种社团以相同的政治理念为核心,平时一起玩政治,在选举中以一个整体选择候选人,或者社团领导为某个政党充当候选人。社团成员就是他的“基本盘”。我们在选举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团体宣布支持哪一位候选人,这种集中在一起的票源就是影响力。
现在华人社团非常多。但基本是面向国家甚至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社团,或者是面向同行或同乡的内向型社团。以相同政治理念结社的不多。这也是华裔候选人选前没政绩,选后没痕迹,政治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华裔社会活动者应该多参与政治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获得民主历练,积累领导经验,建立政治人脉和群众基础,这样才能说话有人听,选举有人捧。不靠华人面孔撑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