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長城腳下,距離那個世界知名的旅遊景點僅25公里。兒時的中國,外國人很少,連北京城內都很少。唯獨那個長城旅遊景點,大批的老外光臨,黑的、白的、黃的都有,非常開眼。在那裡,我第一次吃到了麵包,也第一次嘗試了巧克力、葡萄酒。那時的麵包真好吃,今天再也找不到那樣的味道了;第一次吃巧克力,可能是沒加糖的那種,太苦,嘗了一口,就吐了;那時國內,不像現在國外對飲酒有年齡限制,所以全家吃年夜飯,與大人一樣,也喝了葡萄酒,它甜甜的,很好喝,只是有些後勁。
離開家鄉後,這些年走遍大江南北,進而到了大洋彼岸。回味家鄉的飲食,實話實說,真沒什麼特色,八大菜系一個都不靠,包括近在咫尺的京城。但唯有一種吃食,味道獨特,非常留戀。那是一種出產於壩上的低產作物 – 莜(音:油)麥。
莜麥麵食有餄餎(讀音hé-le)、栲栳(音:ke-lou),搓魚等,味道奇特。據說現在家鄉雖有多家莜麥麵館,但很少有純莜麥麵,不少都摻了假。也難怪,物以稀為貴。莜麥麵也有缺點,那就是難於消化,外地人較難適應。
我家領導是江南人,飲食風格接近湘味,無辣不成席。記得第一次到領導家,嚇了一跳,一桌子菜,幾乎全是與辣椒配成,紅紅一片。最後終於找到一種敢下筷的菜,就是雞爪。
吃了幾十年領導的家鄉菜,已經完全適應,最喜歡的就是她家鄉的臘肉,肥而不膩。吃的時候早已把膽固醇、甘油三酯之類的,拋於腦後。
中華一家,地不分南北,南方胃與北方胃的彼此適應,遠易於外邦。這大概就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Chinatown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