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隱性種族歧視貽害華人移民(博訊2005年1月09日) 《國家郵報》2004年12月29日報道稱“中國情報部門利用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科學家、商人以及到加拿大訪問的中國代表團,搜集有利於中國公司及軍工集團發展的工業秘密及高科技資料。”儘管中國駐加拿大使館人員已堅決否認有關指控,但在加拿大總理馬丁 2005年1月中旬對中國展開訪問前夕,這一無中生有的報道還是引起了輿論關注和加拿大華人華僑的極大反響。——編者
《加拿大-隱性種族歧視的王國》是一本書名,它是由一位名叫Margaret Cannon 的加拿大白人於1995年寫的。作為Global and Mail資深記者和專欄作家,她根據自己的經歷,深深體會到加拿大雖然在法律上禁止種族歧視,但以白人為主的主流社會對少數民族,尤其是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仍然非常嚴重。當然他們的歧視方法和花樣不象以前那樣公開赤裸,而是非常高明地利用各種機會和事件大作文章。面對媒體的那種藏頭露尾、閃爍其辭的手法,被歧視的族裔或群體通常無可奈何,一般難以作出恰當的反擊。
許多人認為這並不奇怪,因為歧視到處都有。就拿我們中國來說吧,北方人歧視南方人,城市的歧視農村的,沿海的歧視內地的…,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視。這種觀點並不無道理,但是這種歧視是一種地域性的歧視,與本文所要談的種族歧視有本質上的區別。 (博訊 boxun.com)
種族歧視是一個有權力的群體,通過對另一個比較弱小的群體的外表特點來定義這個群體的社會負面,並將自己的種種偏見強加在這個群體的頭上。種族歧視可以分為個人歧視、組織歧視、結構歧視和文化歧視等不同形式的歧視。因此,種族歧視作為信仰和意識形態,是有系統的。它可以利用各種形式來貶低某個少數民族群體,在組織和結構中設置障礙,限制少數民族或群體在教育、就業以及社會和政治參與中的各種機會,為社會、經濟和權力不平等尋理由找藉口。如果某個少數民族或群體正好在文化方面有缺陷,又沒有足夠的組織力量來反抗種族歧視的攻擊,這個少數民族或群體就很容易成為社會的犧牲者。
地域性的歧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偏見,它很難上升到種族歧視那樣有系統的,成為信仰和意識形態。當年德國納粹選擇屠殺猶太人,首先應該說的是當時的西方社會大部分人在意識形態上已經認定猶太人這個群體應該剷除。因為長期以來,猶太人在歐洲雖然在經濟和科學領域占據了一定的地位,但猶太人在人們心目中始終是貪婪吝嗇,自私自利,只顧賺錢,與當地社會格格不入的一群吸血鬼。當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德意志民族主義受到了嚴重挫傷,民氣不振,危機四起,矛盾重重。為了轉移社會矛盾,希特勒很自然地拿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有許多社會負面的猶太人開刀,輕而易舉地把民怨轉嫁到猶太人身上。從理論上來說,希特勒利用了對猶太人這個群體的種族歧視,轉化了社會矛盾,重振了德意志民族主義,是當時德國社會的一種需要。可憐的猶太人成為德國社會的一種需要,被一批批地送往焚化爐。
值得慶幸的是那種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也許已離我們遠去。我們現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紀,而且居住在一個相對比較友善的國度里。很難想象會有一天,我們華人也成為加拿大社會的一種需要,像猶太人一樣一批一批地被送往焚化爐。然而,就象專欄作家 Margaret Cannon在她的書中指出的那樣,以白人為主的加拿大主流社會對少數民族,尤其對中國人和黑人等有色人種的歧視從未停止過;儘管加拿大每年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可居住國家之一,可她卻且桓鮃緣鬧腫迤縭擁耐豕?BR>不少人也許知道,加拿大從立國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整整的一百年間,加拿大聯邦政府公開實行了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政策,我們華人是除了土著民族以外的最受歧視和最受剝削的一個群體。有一位學者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出於社會的某些需要,長期以來,加拿大同美國一樣,將華人視為這個國家不可缺少的敵人” 〔(李勝生,1990);(薩克斯頓,1971)〕。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歧視我們華人呢?
許多人認為西方社會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所至,是華人自身的許多缺點,尤其是與當地社會格格不入的原因造成的。然而,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學者研究表明,種族歧視其實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種需要,更確切地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化的需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周期性的,經濟繁榮時需要勞動力,經濟蕭條時則需要裁員。為了解決勞動力的供求問題,市場上通常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尤其是廉價勞動力的儲備。比如說十九世紀末,北美正處於工業革命起步時期,開鐵路,挖金礦等行業需要大量的勞工。所以華人首先是作為一種廉價勞動力而被引進,用來彌補當地勞動力市場之短缺。其次,由於華工的廉價,只要有一點收入,就可以溫順地、無條件地接受僱主的盤剝。因此,當出現勞資糾紛,特別是勞方要求增加工資舉行罷工時,資方可以用廉價的華工來壓制當地白人,華人很容易被利用而成為罷工的破壞者。這樣自然引起當地白人對華工不滿,從而仇視華人。雇主就這樣把原本屬於階級的矛盾輕易地轉化為種族矛盾。
從社會經濟結構來講,收入的高低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階層。我們中國人常說:“人往高處走”,低階層的人總希望跳到更高一個階層,而高階層的人總擔心低階層的人與自己競爭。種族主義理論正好可以用來限制不同種族的人進入他們的領域,他們於是利用文化的差異,特別抓住某個種族的文化缺陷進行大肆宣傳,來貶低這個種族群體,有意讓整個社會有這種意識,最終讓這個受歧視的種族永遠留在底層,無條件地接受剝削和壓迫,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結構需要有人留在社會底層。毫無疑問,在過去的白人眼裡,我們華人最容易被壓在這個社會的最底層。因為華人來自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只為一口飯,逆來順受,可以接受最髒最累最危險的活。為了維持這樣種族化的勞動力,整整一百年,他們公開地把社會的許多污水潑在華人身上,有意讓整個社會在潛意識中認為華人是低賤的,只能從事低賤的工作。最後為了剝奪了華人討價還價的權利,他們通過法律的形式取消華人的政治和公民權利。
根據以上的論述,再聯繫幾年來當地媒體時不時地拋出損害華人形象的言論,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一下幾點推論,將當今這個社會對我們華人的種族歧視視為社會目前的一種需要?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今天,勞資糾紛自始至終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從資方的角度來看,如果勞動市場始終有一定數量的廉價勞動力儲備,尤其是一群廉價而又能幹的外族勞工無疑對企業明顯有利。顯然,在他們眼裡,我們華人技術移民最適合作為廉價勞動力來儲備。
幾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從事高科技工作,雖然一時還難以升到管理階層,但華人的勤勞肯干和出色的技術能力足以與當地白人競爭。為了限制華人進入主要由當地人掌控的領域,他們經常通過媒體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地報道華人刺探技術情報。可見這是在組織和結構中設置障礙,目的在於限制華人進入這些領域。
由於全球一體化,企業競爭激烈。美元貶值和加元升值會造成許多企業出口減少利潤降低而關門倒閉。為了轉化勞資矛盾,企業可以輕易地把原因完全歸咎於中國產品的競爭,從而讓勞資糾紛變成了種族矛盾。記得2003年南岸有一家企業倒閉,工人到廠區示威,就有不少標語寫着:**** China! **** Chinese!
長期以來,我們華人把忍辱負重當成一種修養,對許多負面的攻擊漠然視之,或者對種族歧視能夠造成嚴重後果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即使有人意識到了,卻不知如何反抗。如果我們繼續消極對待,放任別人對我們的種種歧視,也許將來真地會象有人提醒的那樣:猶太人的昨天就是我們華人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