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職場沉浮(2) 不輕鬆的課題
萬湖小舟 (舊文歸檔)
為了了解加國的就業情況,在德國工作之餘我試着向加國發了些求職信。也許九十年代末期,加國就業市場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嚴峻,我收到了加國有關公司和研究所的四個電話面試(Telephone Interview)。 有兩個研究所願意給我提供相關的工作職位。
一個是座落在某著名大學校園裡的安省的一個研究中心,他們有一個顯微外科研究團隊,希望我能從事顯微外科中的三維圖形時實顯示,引導手術刀或器具的行進。因為在德國的一個科研項目中,我使用過OpenGL這個計算機圖形學上的編程語言,利用CCD相機輸出的像素,在視窗(Windows)上開發過時實的三維圖像的應力應變顯示。他們覺得OpenGL的編程也能用到顯微外科的三維圖像顯示上。
中心主任告訴我,那裡的研究人員都是合同制。他們可以給我一個長期的(long term)五年的合同。起薪六萬五千加元。
另一個是加國一家工業研究所。九十年代末期,北美的汽車工業從德國引入了先進的液壓成形(hydroforming)技術。該技術通過把金屬管件放入模具,在管件內部引入流體,在控制系統的作用下,極高的水壓讓金屬管件在模具里變形,最終得到汽車零部件的形狀。這個技術和傳統的衝壓技術相比具有提高汽車零部件的質量,減輕汽車的重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等的優越性。
但北美地區當時的各種金屬管材在液壓成形中的機械性能和可變形性如何,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都沒有相關數據。因此委託這家加國工業研究所進行測試。測試這些管材的機械性能要求使用液壓成形的過程,以便得到準確和可靠的數據。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直接關繫到如何設計汽車零部件,制定產品加工工藝和確定模具尺寸。它們是液壓成形技術在北美汽車工業上運用的關鍵一環。
當時液壓成形技術北美所有的汽車公司,高校和研究所都還沒搞過。沒有專門的機器用於測量管件的液壓成形的機械性能。由於我工作的那家德國大學的金屬成形研究所是德國以至歐洲最大和最先進的金屬成形研究所,正在從事液壓成形有關課題的研究。加國的這家工業研究所大概以為"名山大廟"里的和尚都會念經,就希望我來當這個美國項目的課題組長(Project leader)。任務是研製液壓成形試驗機器,開發控制和測量系統,提供有關的金屬管材的液壓成形的機械性能。工作位置是長期的(permanent),但起薪只有五萬加元。
對於這兩個工作職位,我更喜歡液壓成形這個課題。覺得它更接近我的所學所用(機械工程,力學和系統控制)。而那個顯微外科的研究課題,我只知道一些編程,圖像處理和一點計算機圖形學。其它的我都是外行。雖然從事液壓成形這個課題的年薪低一些,但當時加國五萬元以上的部分就要課以最高稅了。我們覺得還是可以接受。更重要的是我們覺得它是長期穩定的工作。那個合同工,五年後又去哪裡呢?
這樣我接受了液壓成形課題的工作,我們決定來加國。雖然過去我也沒有搞過液壓成形的技術研究,但我對自己有些信心,覺得搞科研就是搞自己過去沒有搞過的,否則怎能算科研呢? 話雖如此,我真的能勝任這個工作嗎? 那卻是美國佬等着要結果的課題。研究所從德國請我來做課題組長,我要是砸了,在自己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一定將會名譽掃地。看來這次就業不輕鬆。
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閱讀: 加國職場沉浮(1) 開弓沒有回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