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4 晴朗 攝氏零下26度 體感溫度攝氏零下31度
今天是周六,昨晚來中心的最後一個科考團隊已經離開,廚師決定早歺由工作人員自助,我們的活兒便不多了,於是主管分派我們打掃走廊衛生,擦玻璃擦地之類的活兒。並且通知我們10:30出發去野外,學習撘建愛斯基摩人的冰屋,我們聽了很是歡欣雀躍。其實愛斯基摩Eskimo人的稱謂不夠尊重,是阿爾岡昆印地安人對他們的蔑稱,意為"吃生肉的人"。因為有歧視的意思,所以現今在正式的場合,特別各級政府的文件和法律及報刊傳媒上都稱為原住民 First Nation , 他們自己則喜歡稱作因鈕特人Inuits, 意為"真正的人"。但大家習慣一仍然稱冰屋為Eskimo igloo ,不過要是有因紐特人在場時便不會這麼說了。
因紐特人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 屬於蒙古人種。他們的祖先來自西伯利亞,大約在10000多年以前從亞洲跨過白令海峽來到北美。他們選擇居生活居住在生存環境極其嚴酷的極地,以打魚,捕捉海豹和鯨魚,狩獵馴鹿等活動為生。不僅要面對難以置信的風雪嚴寒,還要與兇猛的北極熊搏鬥,生態環境之艱險實在難以想象,所以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勇敢頑強的民族,也是一個超級執着,甚至有些固執的民族。
Eskimo igloo 是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又稱因紐特人特有的建築,在北極地區的茫茫雪原上,既無樹木又無磚石,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冰雪,而且是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愛斯基摩人用雪磚砌成雪屋,不僅人住在裡面,還用來儲存食品獵物。據說雪既絕緣又絕熱,住在裡面相當溫暖舒適,既使外面的氣溫低至攝氏零下50度,專業水準的igloo內溫度可保持在攝氏零下15一20度左右。能將溫度提高30度,也是不小的改觀,配上鋪在雪上的獸皮和全身的皮毛,足以令因紐特人得以生存。這次能有機會切身體驗,真的難得!
穿戴妥當,10:30 準時出發。中心的一輛10座旅行車帶着我們向雪原駛去。走了幾分鐘後便不時的停下來,司機和領隊二人下車檢查雪況,有兩次回來都說雪太軟了不適合做雪磚,原來做雪磚的雪質是有一定要求的,既要軟硬適度,又要質地均勻,且雪層中不能有冰層和空氣。繼續前行,終於來到一處雪原,先行查看後招呼大家下車。建造雪屋要選擇寬闊平坦向陽的位置,我們扛着鐵鍬、拿着鋸子來到一處平坦的雪地,司機和領隊開始教我們做雪磚。雪磚的大小和厚度都有要求,先要剷出半米多深的雪溝,將一側的溝面切割整齊,然後就開始用鋸子按寬厚的要求切割,待四面都切割完畢便將雪磚輕輕的移動向前,不可用力太猛,否則雪磚會碎掉。移下來的雪磚很重,幾個年青力壯的年青女性尚可吃力的拿起,我們三個年紀較大的女性則需要有人撘把手,才能將雪磚抬起來。司機和領隊兩個小伙子則負責搭建冰屋,冰屋的搭建還是需要些經驗和技術的,比如選擇多大的斜面、將雪磚修正需要的形狀都是有講究的。雪磚之間要嚴絲合逢,越接近頂部難度越大。大家忙碌半天,都很開心,所幸今天的氣溫只有攝氏零下16度,雖然體感溫度仍舊是零下28度,但在這裡就算是溫暖的天氣了。冰屋只搭了多一半,便到了午飯時間,於是大家驅車回到中心午餐。午餐後再回去繼續完成冰屋,遺憾的是我午飯後要工作了,所以不能前往。
igloo搭好後科考隊的年青人有機會睡在裡面一夜,中心提供非常保暖的鴨絨睡袋。睡袋是軍綠色,放在地上蓬鬆着有半米多厚且非常巨大,我第一次見到如此厚重的睡袋,據說可以抵禦攝氏零下100度的嚴寒。可是當晚兩個澳大利亞來的小哥睡到午夜就給凍回來了,想必是生長在炎熱的澳洲,身體很難適應極地的酷寒。反倒是第二晚的兩個法國姑娘在裡面堅持了一整夜,所以說很多時候是巾幗不讓鬚眉,甚至超越鬚眉!我們幾個上了年紀的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儘管很想體驗一把,終究勇氣不夠,未敢挑戰極限。哎,唯有不停的感嘆:年輕真好!年輕真好!
發自我的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