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觀察
------ 一個中國人在加拿大的所見所思
旅居加拿大如白馬過隙已經十多年了,時間逝去總要給自己和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才不辜負這段時光。顯然中國與加拿大是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是個顯著的東西方國家,夸度差異比較大的兩個國家,相互了解認識比較困難。儘管兩國近代交往從清朝中末期,就有加拿大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發現甲骨文的加義士,還有後來的白求恩等。但是,中國人認識加拿大的國家相當有限。也許是美國太吸引人們的眼球,中國的注意力相對更關注加拿大的南部鄰國---美國,而忽視了加拿大。筆者試圖通過文化上的思考和比較,幫助讀者較深入的認識理解加拿大。原來生活在中國,只是在單一文化環境裡,認識中華文化。離開中國文化環境,在加拿大西方文化環境裡生活。對中華文化又有了新的、不同視角的認識,換個角度認識審視自己的文化,會有以前沒有過的感受和新的理解,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覺。在加拿大西方文化環境裡生活,要適應了解這裡習慣、文化、認識,通過此文幫助大家從文化背景比較深入的了解加拿大,從而比較容易的接觸西方國家。進而,比較兩國的文化取長補短,決定各人的取捨。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思考,為什麼?一個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文化大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攻擊之下,喪權割地賠款,一敗塗地,已經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曾經的歷史上的強盛大國,衰敗的如此不堪,令人慘不忍睹,在東亞的區域內的軍事、政治、經濟強國,世界領先的國家(唐、宋、明、清)。從傲慢的宗主國,跌落到失去民族自信。不禁令人思考,究竟敗在哪裡?甲午戰敗後,連日本這樣的小國都可以欺負當年的“天朝上國”,國人把目光投向日本,研究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全面引進西方技術,國體,趕上工業革命時代的步伐,改變落後的封建文明。當時,許多有志人士,赴東瀛留學,學習亞洲的榜樣,因為日本曾戰勝過俄國,開了黃種人打不過西方人的先例。清末,官方還選派了留學生到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留學,試圖為國家進步,強盛,注入活力,私人也有自己去西方國家留學的,一般均是家道殷實才負擔得起費用。既然知道自己技不如人,那就放下做慣老師的架子,虛心學習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被迫的開放國門,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失去了自信的國家,也開始重用留學歸來的人才。畢竟當時取消了科舉制度後,興辦新學校,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難以滿足國家發展得需要。引進技術和人才,可以加速國家工業化,縮短與西方工業國家的距離。“五四”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就是要掙脫封建文化的束縛,向新的現代工業文明邁進,以“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來推進國家的進步發展。
在毛時代,國家在內外因素的影響下,與蘇聯交惡之後和西方的交流仍然很少,實際上依舊是閉關鎖國狀態。加上計劃經濟的遲緩低效,整個國家經濟仍然處於不發達狀態,工業源於民國的沿海和日本占據東北時的基礎,後來蘇聯援建工業基礎。國家與西方工業國家加大了距離,以至於美國農民韓丁告訴老毛他一家種200多英畝(等於1214畝)地,屬於小型農場,老毛不相信,因為都是機械化經營。改革開放,從牛棚里放出來的官員,出國考察回來,感嘆發現我們還是秦磚漢瓦時代,物質貧乏,工業落後,認識到文革自己不止自己住牛棚,實際上整個國家住在牛棚里,不知外界已經一刻不停的發展。鄧小平擔任副總理後,也出國訪問,參觀日本的汽車生產線、新幹線,美國的波音747飛機生產線、林登·約翰遜宇航中心、福特汽車公司的一個製造廠,新加坡的政府管理等,這位鄧大人下定決心改革,也和鄧小平早年留學法國不無關係。人的成長和發展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人也很難超越環境。老毛一輩子只去過蘇聯,津津樂道於鑽進封建的24史故紙里,獅螺殼裡做道場,忙着與人斗其樂無窮。
日常老百姓接觸不到消費主義盛行的西方產品,特別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消費品。偶然接觸到西方的日用工業品,羨慕不已。那時的國家優先的是急需的先進的工業設備,百姓的生活退而其次。人們驚嘆西方的技術先進,生活用品時髦。讓人們望“洋”興嘆,更加延續了清末以來的民族不自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