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普通移民的移民故事系列(四) 重貼
送交者: 胡扯一族 2005年12月21日14:40:02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移民加拿大絕對是個錯誤


送交者: zhengqiang 2004年2月06日20:48:10 於 [卑詩華人社區]http://www.bbsland.com


來溫哥華十幾天了,落地階段,雜七雜八的事情特別多,也沒時間寫點東西記錄一下號稱
人生重大轉折的過程,現在有點空閒,就趕緊動手,等到感觸都歸於平靜時,怕是想寫也
沒東西可寫了。首先要感謝如王又辛等不辭辛勞的寫了很多東西的老移民朋友,碼字很辛
苦,能不求回報的貢獻這麼多文字的人,真是好人,是大好人。沒有他們的經驗教訓和親
身體會,我們這些後來者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彎路。向不管說的好不好,但說了很多東西的
朋友致以誠摯的謝意;向自己從來不寫,卻喜歡“亂扔磚頭”的同志提出嚴肅的批評,希
望你們以後多做些實事,少談些“主義”。半真半假,別介意。

相信絕大多數最近到加拿大、到溫哥華的朋友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失望。加拿大哪裡 象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溫哥華又怎麼會成為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雖然讀了前輩們的文章,我已經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總是心存僥倖:雖然有千般不是,加拿大的總體生活水 平總該顯著的比中國好吧,但等到了加拿大看到真切的一切,我要認真的告訴大家,雖然加拿大的生活在有些指標上勝於中國,但平均而言,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肯定不如在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那些準備移民的朋友們的生活水平。注意,我這裡談的加拿大的生活 水平不是特指新移民的生活,而是指加拿大本地人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說,即便來自國內經濟發達城市的新移民們融入了所謂主流社會,生活達到本地人的水平,也不會比國內強。 自從黨教育大家辨證法後,沒有人習慣說話絕對。但工程技術上如果某件事有90%的可能發生就會被會視它會必然發生,因此,由於我認為移民加國對90%的人而言是錯誤的選擇,所以我要下絕對的斷言:移民肯定是個錯誤。已經來的沒有辦法,還沒來的就千萬不要來了。此話怎講,聽我慢慢道來:

1. 對於還沒來的准移民們。如果你在國內經濟發達城市,如上所述,如果移民,你的生
活水平在可以預見的20到30年內不會高於在國內的水平。如果你在國內經濟欠發達地區,
強烈建議你選擇移民到如上海等發達且較有秩序的城市,生活和未來肯定比在加拿大好。
有朋友肯定會說,太誇張了吧,你能預言20到30年?對,我能。因為上述預言只在兩種情
況下不成立,一、加拿大進行體制改革,改革目前獎懶罰勤的社會體系。但已在加國的朋
友都知道,這種可能性小於1%。二、國內發生社會動亂。我想,這有可能,但可能性不
會高於5%。兩項相加,我的預言失效的可能小於10%,可以視為不會發生。由於在這兒
得到了很多善良的台灣和香港同胞,特別強烈建議港台同胞,鑑於你們原有的已經很高的
生活質素,你們就更不要到這兒來受洋罪了。

2. 已經來了的移民朋友們。怎麼會沒有辦法呢?當然已經有不少朋友一看情形不對,立
刻打道回府(多數是單身貴族或丁克白領)。但相當多如我等凡夫俗子拉不開那張臉(出
國在大多數國人眼裡還是件相當高尚的事,就這麼灰溜溜地回去多丟分哪!…etc.),還
會在此地呆上一段時間。時間長了,對此處“好逸惡勞”的社會風氣和不拿白不拿的社會
福利生出感情,說不定也會在這兒終了此生。但我目前的想法肯定是拿到所謂“通行全球 ”的身份後立刻回國,這之間的四五年時間就算體驗北美文化,免得以後還對這些“水中 花,鏡中月”存許多幻想。

先說了這麼嚴厲的結論,不少准移民朋友肯定將信將疑,下面我就補充些證據。

玩過帝國時代的肯定都會知道,先進文明和落後文明的顯著區別是建築和物品的精細程度
差別很大,就像windows比dos精細,肯定也就更進化一些。我是俗人,也就拿這些細節來 比較一下中加兩種文明。

1. 吃。我始終認為中國的飲食文明獨步全球,至少領先其他文明50年,因此,不比也罷 。再說,吃是低等需求,比之無趣。

2. 穿。海歸人士有著名三氣,“說話洋氣,花錢小氣,穿着土氣”。這“穿着土氣”怪
不得海歸人士,實在是北美皆如此。別看他們的時裝表演花里鬍梢,可普通人的穿着,無 論是質地還是款式都不敢讓人恭維。對於此,通常的解釋是:文化不同,姑且也不去比了
。但強烈建議在加的移民朋友們,回國時繞道香港或上海或北京,買兩件象樣的衣??
要讓國內的親友以為我們到加拿大後轉成了難民身份,破了這“穿着土氣”的成見。

3. 住。這絕對是很多在北美的朋友引以為豪的。所謂“北美的房子德國的車,中國的飯
菜日本的妻”。哪個從北美回來的人不誇他們的big house。從面積和綠化上house確實遠
遠勝過國內的單元房,但是住過house且懂點建築的人,都會發現他們的house拿國內的標
准看絕對低級。由於北美勞動力昂貴,絕大多數房屋都是木板造的,國內常見的鋼筋混凝
土結構甚至磚混結構在這兒只有豪宅才會採用。別的到也沒什麼,就是木板結構的房隔震
隔音效果太差(有多差呢,有個段子可以說明,說有一天學校老師對家長說你家孩子喜歡
強詞奪理,硬說我們地區多發地震,家長聽罷面紅不語,回家後立刻將孩子的房間換到樓
上,自己的房間換到樓下,從此孩子才再也不說鬧地震),我很奇怪那麼講究私密的西人
怎麼會忍受。室內裝修,堪稱簡陋,大多數牆面是清一色的乳膠漆,地面是化纖地毯,門
窗也是簡單的風格,至於我們國內尋常工薪階層在室內裝修中都會採用的稍費人工的諸如
做個造型等一些“精雕細作”,到了這兒都會成為大戶人家的專利。象我們國內的一組實
木酒櫃飾以車邊玻璃,只能算尋常家具最多不過價值兩三千元而已,在這邊就要五六千加
元絕對是高檔家具。象開關插座這樣的電氣配件,這兒的表面都看得到安裝螺絲孔,我們
現在常用的如松下電工等模塊式開關插座,我在這兒還從未見過。燈具更是差得太多,簡
直不能說有什麼款式。很多在北美呆久了的朋友可能對我的描述嗤之以鼻,會說這邊的文
化就是崇尚簡潔實用,我一開始也信以為真,因為確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是如此,
後來有幸參觀過所謂豪宅,才知道不是這兒的人喜歡簡潔,而是那些複雜的裝飾絕對要大 量金錢才能實現,普通人家當然只好寬慰說簡潔實用最好,“簡潔”得有的連圍欄和踏步都不油漆。

4. 行。這是我認為北美唯一能全面勝出國內的一個方面。無論是公共交通還是私家車都 比國內高一截。不過我覺得這裡面國家關稅的因素是主要原因,按市場價國內買桑塔納20 00的錢在這邊可以買凌志了。想想要是滿街的普桑都升格為佳美,並不少見的奧迪都變成 寶馬奔馳,國內的馬路上是不是也夠豪華了。另一方面,北美的破車也不少見,有時我都懷疑他們有沒有車輛報廢制度。你們見過車前臉掛着備用輪胎的老爺車嗎?我見過,在溫 哥華的大馬路上撒歡兒的跑着呢。
5. 用。我要說那些批判“一流產品到歐美,三流產品到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們,你們知足吧,看看北美的電器,你會發現國內現在的產品才算一流呢。這邊商店裡的電視個個鼓着個大肚子,國內都臭了大街的純平電視,這兒倒成了難得一見的稀罕物。手機則更是我們早就撤下櫃檯的型號這邊還在熱賣中。電腦沒什麼差距,但可供選擇的品種和款式也不如國內那麼多。我很奇怪國內那些家電廠商,怎麼只會在國內市場互相拼殺得鮮血淋漓,要是把那股盡頭用到北美,肯定把只會用淘汰型號糊弄西人的日韓廠商趕進大海。大超市裡日用品也很豐富,大多數是made in china,價格和國內數字一樣,只是幣種不同。這兒有的國內肯定都有,但國內有的這兒卻不一定有。


環境。我要說的環境包括市政環境和自然環境。溫哥華市政環境和國內中型城市相仿佛,
管理水平一般,這也是我納悶它怎麼會評上最適宜居住的城市的原因。街道上雜物煙頭隨
處可見,國內常見的牛皮癬老軍醫之類的張貼,這兒也不少見當然內容不同。更有一些北
美特色的東西,如街頭牆面上鬼畫符般的噴漆塗鴉,到今天我也沒看懂過哪怕一個字。曾
經讓我好生嚮往的skytrain也根本比不過北京上海的地鐵。連年的財政吃緊,使得好多市 政設施看起來有些破敗。Metrtown天鐵(skytrain)站算是繁華所在了,過街天橋的牆面只是簡陋的水泥牆面刷了層油漆。不少地方油漆掉了,露出了有礙觀瞻的水泥本色。整個的溫哥華給我的感覺就象一個正在沒落的貴族,很少能找到有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氣象。這可能也是整個加拿大的現狀,在目前加拿大這樣一種體制下,勤奮是一種愚蠢,也許這能解釋為什麼加元的幣值從幾十年前的1個加元換1.5美元跌落到現在1.6個加元才能換1個美元,(差不多貶值了兩倍半)。不過加拿大的自然環境是毫無疑問的絕對出色,城市裡 也稱得上山青水綠,我雖然還沒見過萬紫千紅的溫哥華的春天,但從過眼看見的千奇百怪的植物品種也能想象出一些端倪。不過要想在國內也過同樣的日子也不難,只要到尚未開發的鄉村置上一畝三分地,把準備在加拿大買房的錢(一般而言大於一百萬人民幣)全部投入,保證出來效果遠遠好過這兒的house,說不定還能捎帶的建個希望小學。雖然加拿大國土面積大過中國,但很大部分終年蔽蓋於積雪下,所以自然景觀的資源一定不如中國,可是國人老愛做一些殺雞取卵的蠢事,辜負了上天對中國人的厚愛。攤開世?緄贗跡度適中,面積又大的國家除了美國就只有中國了,也難怪美國人老是對我們提心弔膽。跑 題了,跑題嘍,有空咱們慢慢再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求知求權更求真
2002: 新西蘭基督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