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紅螞蟻
“卡拉OK”——原本是日本小型酒店供客人酒足飯飽之後消遣的一個小玩藝兒,意思是“無人樂團”。它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風靡於港台,隨之又趁着大陸市場開放和家用電器的普及,肆孽於大陸的各個角落。於是乎,十億神州盡“歌星”,舉國上下皆“OK”。在一種盲目跟從的大潮之中,這種不倫不類的“藝術”形式幾乎壟斷了中國大大小小各種文藝舞台,飯店,歌廳,舞場以及無數家庭的休閒娛樂。今日在大陸,如果不會在“卡拉OK”機前哼哼幾句的簡直就是古板另類,如果哪一場演出沒有“卡拉OK”伴唱那簡直就搭不起台子。真是邪門了,中國人離開了小日本發明的那個“勞什子”怎麼就搞不成“藝術”了呢?
不可否認,“卡拉OK”極大地促進了流行音樂的傳播。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工廠學校,機關商店,幾乎各個角落,只要有一台“卡拉OK”電子伴唱機,任何人都可以發一次“燒”,舒展歌喉,做一番“明星夢”。任何一家單位,只要弄上一台機器,幾張唱碟,就可以舉辦一場有聲有色的演出。原來當歌星如此輕而易舉,“搞文藝”不過是“烹小鮮”而已。
出國前,絲毫沒有感覺這樣做有什麼不妥。你這樣,他這樣,大家都這樣,全國都這樣,我們早已經在那樣的環境裡都被“卡拉OK”鼓譟的暈乎乎的了。大約在兩年前,因為準備一場演出,需要一張美聲歌曲伴唱盤,可走遍了許多唱片商店都尋不見。經一位“明白人”點撥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東洋鬼子”發明的那玩藝兒“西洋鬼子”硬是不喜歡,在大陸和港台大行其道的“卡拉OK”,在這文明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卻少有人問津。“卡拉OK”竟成為東西方文化鮮明的區別之一。
我開始思索這一奇怪的現象,也經常觀看和對比華人及其他族裔社區的演出。我注意到,凡是華人社團的演出,除了以樂隊為主體的音樂會之外,大部分的演出鮮有樂器或樂隊現場伴奏,幾乎清一色的全部採用“卡拉OK”或“MTV”形式。而其他族裔則不同,或多或少總是由樂手或樂隊現場伴奏,最簡單的莫過於一架鋼琴,一把吉他或一把小提琴。儘管簡單卻不粗糙,藝術風采依然,文化品位依然。於是,我暗自發問:難道其他族裔的人不如華人聰明?不懂得採用簡單和省錢的方式,去實現最理想的效果?
“卡拉OK”的效果究竟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場合會有不同的價值體現。就普及大眾文化和家庭娛樂而言,“卡拉OK”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因為隨着人們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休閒方式有所改變。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學習之餘,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消除疲勞,而是趨向於一種無拘無束,盡情娛樂,使身心都得到放鬆的方式,“卡拉OK”正是滿足了現代人此一消費要求而蓬勃發展起來。它的特點是:簡單,方便和成本較低,不過僅此而已。但是,枯燥無味的電子音響伴奏,不可能給人們帶來高雅純正的音樂享受,凡受過正規音樂訓練和真正喜歡音樂的人都不能滿足這種呆板單調的伴奏形式,因為它不利於他們歌唱水準的正常發揮。即使偶爾為之,也是在缺少其他伴奏條件下的無可奈何。
如果說個人家庭娛樂和小型團體的演出因技術和財力所限不得不採用“卡拉OK”伴唱的話,大型文藝團體和重要場合的演出也熱衷於這種方式就說不過去了。在大陸,從中央台到地方台大大小小的各種演出,竟然也被“卡拉OK”演唱形式所主宰,這就不得不問一個為什麼了。國家沒錢請樂隊嗎?缺音樂人才嗎?沒時間準備嗎?非也。正是各級廣播電視部門及一些文藝團體不負責任的帶頭和示範,以及無數商家唯利是圖的推波助瀾,才使得來自東洋小島上的這一“文化毒苗”,在大陸找到了最適宜繁殖的環境和生長的土壤。
舉國上下一窩風地採用那個“勞什子”搞娛樂,辦演出,是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情緒的浮懆與急功近利呢?是否會影響到整個民族藝術鑑賞力的下降呢?在旋暈刺眼的霓虹燈下,在震耳欲聾的喧囂聲中,如果大家都沉浸在欲醉欲仙,飄飄然然的氣氛之中,享受着瞬間的感官刺激,誰還去體會音樂的美妙意境?誰能感受到藝術的無限魅力?如果用“卡拉OK”去演唱美聲和歌劇,古典音樂必將索然無味;用“卡拉OK”去伴唱民歌和京劇,更讓原本樸素無華的傳統藝術罩上了光怪陸離的外衣。
不客氣地說,“卡拉OK”式演唱帶來的只是技術上的進步,造成的卻是大範圍藝術上的墮落。充其量它只是提供了“熱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就象一件給藝術品裹上了華麗但卻拙劣的包裝一樣,它代表的不僅不是先進與高雅,反而是骨子裡的媚俗和浮躁。它不僅貶低了藝術家們的形象,更踐踏了藝術本身。著名的大陸中央台的《春節文藝晚會》與《同一首歌》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從內容到形式也越來越完善,恕我直言,總不敢稱之為藝術的盛會。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尊重藝術的嚴肅性和嚴謹性。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過多地引用了“卡拉OK”形式。試想,如果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也四處巡迴演唱“卡拉OK”,並通過媒體播放於世界,其藝術特色與個人魅力將何在?再設想一下,如果當年宋祖英去悉尼和維也那搞的也是“卡拉OK”式演唱,如何體現出藝術的光彩?我們還記得1984年洛山磯奧運會開幕式上100台鋼琴齊鳴的宏大場面嗎?如果將那100台鋼琴換成100隻高音喇叭,效果將會怎樣?我想,經久不衰的維也那新春音樂會之所以舉世聞名,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會水平有多高,而是更體現了整個奧地利民族對於藝術的尊重和熱愛!
當前,“卡拉OK”和“MTV”這個怪物也在加拿大遊蕩起來。華人聚集的城市,如溫哥華,渥太華和多倫多等地,“踢死狗”舞廳和歌廳在增多,“萬利達歌王”在熱銷,盜版DVD,CD在泛濫。“同一首歌”演唱會在多倫多市的舉辦,更將“卡拉OK”這種空氣燒的熾熱。真擔心這種粗俗文化不受節制的傳播,終有一天將損害這裡原本古樸典雅的文化藝術氛圍,擠垮了歌劇院裡的樂池,轟走了為芭蕾舞伴奏的樂隊。
熱愛藝術的人們,請呼籲大家行動起來,以各種方式,自覺地去抵制這一文化怪物。我們這一代有責任將淳樸豐富的傳統中華文化帶到這裡來,用自己的勇氣,汗水和智慧,去澆灌真正的藝術之花。
“卡拉OK” ,請走開。
01/30/2006 於 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