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為什麼《衝擊效應》比《斷背山》更應獲大獎?
送交者: 佚名 2006年03月12日14:41:07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對於一個在美加住了二十年而剛返台的人來說,這幾天台灣各報為《斷背山》叫屈的一面倒新聞與評論,讓我意識到《衝擊效應》(Crash,又譯作“撞車”)在種族議題上的勇敢與突破性成就,在此地由於文化隔閡並未受到理解,做為半個北美人,我想有必要為《衝擊效應》說幾句話,因為我跟影藝學院諸公一樣――把最佳導演票投給李安,而把最佳影片的票留給了《衝擊效應》。

# 「衝擊」撼動政治正確自由派傳統,「斷背」才是目前北美的主流價值

此間評論最大的誤會,是認為《斷背山》因「政治不正確」的同性戀題材,遭「衛道人士反撲」,以至陣前鍛羽。事實上目前在北美,真正政治正確的主流,反倒是對同志平等以待的氛圍(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行為,卻不能不尊重他們的個人),加拿大在左傾的自由黨執政下,甚至在去年通過了同性婚姻法,賦予同志結婚合法地位。同性戀在奧斯卡票倉好萊塢,更是根本不成為問題的議題,否則如何解釋同志傳記片《卡波帝》(Capote)獲最佳男主角獎,而李安終究抱走最佳導演獎?

《斷背山》從人性出發審視同性間刻骨深情,北美影評普遍同意,它早已跨過了同志題材的邊緣小圈,進入愛情電影的主流大道,除了少數宗教團體不爽,少數保守州郡禁映,基本上《斷背山》獲得了評論界一致的厚愛,才有可能從歐到美、從去年到今年,一路過關斬將連連拿獎。

面對這樣強勢的常勝軍,低成本的初生犢《衝擊效應》為何能後來居上?這部去年五月份上片(沒有一部覬覦奧斯卡的片子會傻到在這時上映,大家都知道年底才是兵家必爭之月,太早上了到時候沒人記得你),這缺廣告少院線的小電影,竟靠着口耳相傳的觀眾力量,一直撐到九月份還在演,這樣細水長流的生命力是從那裡來的?

力量的源頭在於,它逼得北美所有曾經跟異族裔打過交道或居住在同一個城市或有過看法的人,都不得不低頭反思,省視自己對他族的無知與歧見,正視這武斷的刻板印象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傷害,這震撼與反省便成了催促親友去看片的免費廣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與不少白人朋友聊天時一致發現,片中伊朗裔老人看到店面被漆上「阿拉伯人滾出去」的塗鴉後,搖頭抱怨說「什麼時候伊朗人變成阿拉伯人了?」,我們才驚訝地意識到「喔,原來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原來在對回教世界的無知上,我與主流白人是一樣的。

在北美政治正確公式里的族裔關係,一向是白人=主流=歧視者=錯的一方,而少數族裔=弱勢=被歧視者=善良的=對的一方;少數族裔抨擊白人種族歧視可以理直氣壯大刀亂揮,白人談少數族裔問題則得小心踩線以免誤觸地雷,而《衝擊效應》編導保羅黑格斯(一個加拿大裔白人),面對洛城複雜的族裔關係,竟膽敢赤裸裸地呈現少數族裔本身極少被討論的歧視其他族裔,及動輒以「唯族論」看待社會議題的思考方式,如此政治不正確的立場所展現的誠實與勇氣,意外地受到不少願意思考的觀眾的認同(包括黑白黃棕人),雪球進而越滾越大。

當頒獎夜主持人史都華笑說「現場與『衝擊效應』無關的人請舉手!」時,並非簡單的「全片幕前幕後工作人員龐大」、「人脈眾多」,而是反映出居住在《衝擊效應》故事所在的洛城人,每個人都很容易在片中鏡射出自己眼熟的身影,對號入座到自己心中的黑暗角落。因此《衝擊效應》的勝出,非但不是「反映了保守派的勢力難撼」、「文化保守主義的氣焰仍籠罩影城」,反而是自由派向前跨出了勇敢的一小步,一個幾近「不可能的任務」,一個「可談,但一般不敢這樣談」的種族議題,讓一部成本只有650萬美金的獨立製片做到了,這是銅臭銀城罕見的奇蹟。

# 拿「唯族論」亂套的習慣應改改

弔詭的是,這樣一部電影取得了最佳影片獎,台灣影評人說「美國影藝學院的五千餘名評審委員如何能忍受兩個最大獎項都頒給外籍人士?」、報紙標題說「亞洲導演要想在奧斯卡冒出頭,必須要很強、非常強,否則就會被做掉」、李安的弟弟李崗說:「這是美國人的面子問題」。這些說法,正是《衝擊效應》大膽質疑的「唯族論」血統邏輯。

如果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那麼《斷背山》應該拿到最佳影片獎,而李安不該拿到最佳導演獎,因為還有什麼比這個做法更能明褒實貶地排李、排華、排亞、排黃呢?給獎《斷背山》,誇了一整票美國工作人員,獎賞李安,卻獨讚一個外來者,美國人真笨!

事實上美國影評界「護《斷》派」與「護《沖》派」從頒獎前到揭曉後,都一直尖鋒相對打得不可開交,即使彼此貼標籤、戴帽子、陰謀論什麼都來,但是翻遍二、三十篇正反意見,就是找不到任何對李安的黃皮膚、亞洲人、外來者、非美國人身份有異議的,你很難相信這真的不在美國人的思考範圍之內,而美國人會更難相信,這竟是我們判斷輸贏因素的簡單準則之一。

# 我愛李安,更愛一部逼我思考反省的電影

李安以含蓄低調西片中拍的方式,娓娓道盡壓抑的同性情史,附帶顛覆了美國牛仔形象,美國人看懂了,也服氣地奉上導演獎小金人,我舉雙手贊成。但要問到《斷背山》是否引發我什麼新的思考我想不出來,我對同性議題持開明寬容態度已幾十年,這也是北美社會的現狀。

但《衝擊效應》卻讓我明顯意識到,看完它之後的我,比沒看它之前的我,是一個「更好」的人,它使我下次看到一張非我族裔的面孔時,會小心提醒自己把定見先放一邊,很少電影可以從這個角度影響觀眾。對台灣社會來說,《衝擊效應》的實際意義,遠大於《斷背山》,可是台灣人看不到這一點,因為李安是「台灣之光」、「華人之光」whatever,是「唯族論」遮住了台灣人的雙眼。

(作者專業背景:二十年前離台時念的是大眾傳播,曾為電影圖書館及金馬獎國際電影節影評翻譯,抵美後就學於馬里蘭大學廣告設計系,南緬因大學取得藝術系學士學位。93年遷居加拿大,任溫哥華《明報》藝文版編採,主持當地中文電台 AM1320及AM1470電影評論節目。曾任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理事,任期內策劃第一屆中國電影節,接受CBC採訪介紹中國電影。2005年 12月返台前仍為溫哥華FM96.1國語電台每周五特約電影評論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很多理財顧問(FINANCIAL ADVISOR)是高
2004: 出國十幾年 夢裡依然是故鄉
2003: 移民部長被指無知輕狂
2003: 統計顯示:在加拿大教育愈高收入愈高
2002: 獨游大石山
2002: 找工經驗談--面試十七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