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年伊始,多倫多就下起了大雪。窗外白茫茫的,後院的白雪堆得很高,完全掩蓋了後院裡的青草。我拉開窗簾,凝視着白雪,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加國夜雪滿後院。”然後自己也愣了一下,這句怎麼這麼自然就冒出來呢,想了片刻就知道了,原來是從那首刻骨銘心的李商隱的詩句“巴山夜雨漲秋池”學來的。
少年時我是在二姐的課本里第一次看到李商隱的名字和他的詩的。有一天二姐雙手托着腮眉頭緊鎖着。我問二姐怎麼啦?她的嘴巴對着書桌上的書本努了努嘴悶悶不樂地說這唐詩真不容易弄懂啊!我湊上去照本宣科地念道: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我讀罷大聲叫道:這XXX(此處隱去三個字)什麼詩?哪有短短的小詩卻出現兩個“巴山夜雨”的?如果我寫詩有句“紅旗飄飄戰鼓擂”,後面再來個“卻話紅旗飄飄時”,那還叫詩嗎?
然而,當我得知李白杜甫是“大李杜”,李商隱杜牧是“小李杜”之後,方知這個李商隱還真不簡單。我找來很多李商隱的詩來讀,發現他確實寫了不少佳句,象“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讀後讓人拍案叫絕。只是年少時,無論如何也不會把這首出現兩個“巴山夜雨”的短小的絕句當做一首好詩。當時我納悶着,怎麼這麼好的奇才,會犯糊塗到在同一首詩歌里出現兩次“巴山夜雨”?我同時也納悶,李商隱的好詩多了去,怎麼偏偏就是這一首爛詩被人奉為他的代表作呢?
隨着年齡的增長,《夜雨寄北》卻讓我有越來越多的感悟,就象咀嚼着橄欖一樣,剛開始覺得又澀又酸,但慢慢的有嘗出越來越濃的味道來。我覺得,《夜雨寄北》是在李商隱在世時就為世人所稱道而被推舉為其代表作的。應該不是近現代人推舉其為代表作的。因為以現代人多數人的理解,這首詩是達不到做為他的代表作的高度的。且看通常讓人比較認同的百度百科是這樣讀解的: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對於寄北,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當真是這樣嗎?我不是十分認同。如果只是寄給北方的親友,沒有指名道姓,誰知道是七大姑八大姨中的誰,這樣針對性不強的詩是無法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比如,李白的《贈汪倫》,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針對性很強的,詩名與內容情景都非常匹配的,才會被奉為好詩。再說內容,最真切的描寫是“共剪西窗燭”,誰人共剪西窗燭最親密?不言自明是夫妻。其實從前也有人認為李商隱的這首詩寫的是夫妻之情,但馬上就有人反駁,說是經過考證,這首詩是李商隱在妻子去世之後寫的。於是不可能是寫給他的妻子的。
我認為,這首詩名義上是寫給北邊的親友的,但不是說要回去和那個親友“共剪西窗燭”的,而是向親友傾訴自己是多麼思念已故的妻子的。我猜想,來信的親友固然有請他歸故鄉的勸導,同時也有希望他再娶續弦的好意。因為他的愛妻去世時,他才38歲,以他做為小李白的才情和名氣,再娶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也是不難做到的。而好個李商隱,就像他的名字那樣,把極高的情商隱藏起來那樣,他用“君問歸期未有期”來回復親友問他何時回歸,而這句詩的背後是“君問歸妻未有妻”,古代“歸妻”就是娶妻的意思。這樣,《夜雨寄北》讀起來就是:您問我是否該再娶好好過日子,我沒有想再娶了。這樣接下來“巴山夜雨漲秋池”就是:我對她的思念就象這個巴山夜雨漲滿秋池那樣充滿了我的心。自然而然地“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就是:哪裡還會有在靠着西窗共剪燭花一起竊竊私語的時候啊!再也沒有機會表達此時此刻在巴山夜雨中對她的思念了!雨絲即情絲。我對她的思念是那麼的強烈,以致於連文法都不顧了,沒人會在詩中來兩個“巴山夜雨”的,但我此時此刻滿腦子只有巴山夜雨,只有對她深深的思念,所以寫了兩句就用了兩個巴山夜雨,如果再寫下去,還是巴山夜雨。
以上是我對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意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