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教會和牧師
在首次登陸之前,我們就請老同學幫我們預租了房子。在素里120ST和59AV交會處附近的小區,所以入境後一出機場,我們就只奔住處。
這裡的環境氣候、市容市貌和我們原住的城市大不相同,我們一家人充滿了好奇與欣喜。起初,印象最深的是空氣清新、環境整潔、人少車多,接下來是覺得比較寒冷、大樹很多、人與動物相融。房子很矮卻很漂亮,幾乎每一所都是象中國人講的“別墅”。家家門前左右都栽種着奇花異草,特別是紅彤彤一簇簇、一株株碩大的楓葉樹,更是把我過去的想象扯開,讓我真切地感受着這“紅楓”令人驚奇的美妙!
後來知道,我們首次入住的小區屬於新建的,是印度裔的富人區,環境確實比一般小區要好些。正因如此,它代表着加拿大優美的社區給我們全家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加拿大是個美麗的國家!
我因為國內事務急需處理,第一次來加住了一個月天就回國了。我兒子報到上學讀七年級。太太參加了ESL學習班。他們移民後的第一大事就是學習英語。兒子在國內是念初一,所學英語少的可憐,太太則是丟了英語幾十年。
轉眼一年就過去了,兒子需要轉學上中學了,要念八年級。按照我們在國內的思維和觀點,得給他找個好學校,也得在學校附近購置住房。於是學校找好了,不在我們現租住的區域,房子也預定了,要在當年十二月中旬交付使用。這些事安排好之後,太太和兒子決定在兒子八年級開學前的暑假裡,一起回國“探親”一次。
他們探親結束回到加拿大時,必須重新租房。第二次租房是我太太和兒子回加後自己選擇的,這時候他們已經對素里的環境比較熟悉了,很快,他們就租好了新的住處。而我因為國內事務纏身,不得不繼續留在國內,也不能和他們一同來加一起安排這些事情。
新租的住處位於148ST和101AV交會區域,房東是個十幾年的華人移民。新房東待房客十分友善,沒有什麼不停的指點與要求,非常寬容新移民們固有的生活習慣,也熱心幫助他人。後來我太太和兒子要搬到自己的新家時,還是他主動提出用自己的車子把我們家的東西送到新房子。按慣例思維,不租房子時,房東多半是不怎麼愉快的,多半是會製造出一些不愉快的,而這家房東不一樣。我雖然沒能和這位房東見過面,但是我對他的良好品質確是十分欣賞!——當然還有他居家立業的“成功模式”。他家的房子很多很大,條件也好。說房東先生是從房子修理工起步,最後自己單立維修公司開展業務,並且選購舊房翻新轉賣,幾筆交易過後收入非常可人。現在一邊拿着租房收益,一邊自在地干着維修業務。過着逍遙安逸的“溫哥華式”生活。——也許這些正是與他的“為人”密切相關吧。
在這段輕鬆的租房生活期間,太太告訴我,他帶兒子經常去基督教會。那裡人很多,很友善,特別是牧師W先生還可以教習兒子畫畫,W牧師的兒子還可以帶我們兒子彈彈吉他。去教會的孩子大大小小有好幾個,兒子有得玩的,太太也就高興參與。H牧師和師母更是熱心幫助他們,讓他們緊張顧慮、孤家寡人的心理大大松解。牧師和上教會的朋友們給了他們新的人際圈子,至於閱讀《聖經》和聆聽牧師講道,我太太說她沒有上心去思考。如此,我獲悉他們就這樣地開始了教會的生活。
我在國內當地也知道一些教會、教堂和基督徒。我媽媽就信基督教,經常和家門口的教友聚會。我對此只是知道而已。和大多數當地的同齡人一樣,我從沒有認真去了解與思考基督教。到是在過去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經常看到對於教堂教會和牧師的描寫,不過所知也就僅限於那些文學作品上的。
移民前在網上查詢了許多自己關心的,有關於加拿大的知識與問題。卻是沒有在意教會、信仰在這裡與社會人群的關聯。因為在國內,我們是沒有信仰的,我們不知道普通百姓不想升官發財,生活中還需要信仰或者可以有什麼可以相信?!——看到整個社會都在逐利,不擇手段的逐利!“有錢能使鬼推磨”、“有權能使人變鬼”莫非就是大家的信仰?要說“金錢”、“權力”不是信仰,在我們這一輩人的心中,覺得信仰就是“封建迷信”,上層在我們兒時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即便當今也是不鼓勵、不引導你個人深思信仰之事,因為你不信他們搞的那一套,你就不能學習、思考此外人類真正應該執著的信仰。
我在國內生活,一如從前。不了解教會,不認知耶酥基督。只是聽說太太和兒子參加了基督教會的活動,也因此豐富了他們單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