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新移民的出路
送交者: 北美老牛 2002年12月08日18:27:32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新移民究竟有多“難”?我們只要看看我們的父輩、祖父輩的經歷,我們這點在“錢”和“事業”面前的困惑實在是不足掛齒!新移民缺少什麼?我們認為,新移民缺少的是腳踏實地、缺少的是創新精神、缺少的是隨行就市、缺少的是自我反思、缺少的是和主流族裔放手一搏的勇氣!

或許是老牛小時候每逢辭舊迎新時,“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文章寫多了。這不,正當大伙兒尤其是西人忙於過節時,老牛不算聰明的腦袋像有慣性一樣自然而然地在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因而有了“新移民的出路”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沉重話題。希望這篇拙文不至於影響讀者閣下的節日心情;在此之外,如能引起閣下您的共鳴和思索,則沒有辜負老牛的初衷了。

近幾年,當成千上萬的同胞滿懷各式各樣的希望,帶着鯉魚跳龍門的心情,如過江鯽一樣來到美麗的加拿大。沒想到:911的恐怖襲擊,華爾街接連不斷的財務醜聞,沉重打擊了北美經濟。眼看2002年即將過去,加拿大的經濟,尤其是對新移民至關重要的高科技行業,依然在困境中掙扎;一如多倫多的寒冬,看不到一絲春天的綠色;加拿大真的成了"艱難大"。於是乎,埋怨移民"搭錯車";感嘆移民是塊"雞肋";諷刺加拿大為"Sleeping Country";或直指"Canadian Tire(d)";更有勝者,網上大罵王又辛,稱其"家書"系列誤導了一些移民。老王當初寫"家書"時做夢大概也不會想到兩年後會招來辱罵。實際上,老王的"家書"系列還是比較客觀地描述了三年前一個新移民的心路歷程;只是一些同胞在移民前帶着"過濾鏡"看老王的"家書",當然是"霧裡看花",只看到玫瑰花嬌媚的一面,看不到鮮花後面的刺;更何況此一時,彼一時也。無論如何,埋怨、感嘆、諷刺或謾罵只是發泄而已,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新移民的出路"倒是要認真思索的。

每一個移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或精彩、或驚險、或平淡的移民故事。對將來的出路也是想法各異。不過,移民前的國內經歷、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決定了移民後和對出路問題的回答。

試想一下,大學畢業後被分到一般國營單位,不受重用,與民工共住一個宿舍,每月幾百元人民幣;再娶一個農村姑娘,城市戶口都解決不了,更別談什麼公費醫療了。類似這樣的同胞千辛萬苦移民加拿大後,會有什麼感想呢?當然是:"我愛加拿大,雖然我沒有專業工作。"更會發現:"移民國外給了我們重新洗牌的機會"這類移民當然會毫無顧忌地在加拿大尋找出路。而對於一個在國內年薪十幾二十萬,有房、有車、有專業工作,來到加拿大後卻發現不但找不到象樣的專業工作,連體面的工作都找不到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呢?當坐吃山空後不得不去打Labor工養家時,再"大丈夫能屈能伸",也會意識到是否"搭錯了移民這班車",更會考慮其它的出路。對移民中的幸運兒,有一份專業工作,又能怎樣呢?裁員的風一陣一陣地吹,惴惴不安地看着老闆的臉色,玩命地幹活,只為保住自己的飯碗。這可是在國內時從未經歷過的。更何況,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基本上每十年爆發一次,躲過了初一,躲得過十五嗎?再過十年,移民們差不多四、五十上下,正是容易被裁的年紀。這部分移民也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出路。

留在加拿大是多數移民的選擇,尤其是那些有家有口的移民。但如果是為了留在加拿大,寧可打Labor工,也不願回國做自己的專業工作,則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不少人認為,再等一二年,等經濟形勢好了,就能找到專業工作了。不可否認,Internet網的出現帶動了九十年代後期的經濟大繁榮;但應該承認,至今為止,還沒有看到一項新技術能像Internet網那樣引起世界性的技術革命;這就意味着九十年代後期的經濟大繁榮短期內不會到來。退一步說,經濟形勢真的好了,唯利是圖的資本家難道會去僱傭一個兩三年沒有接觸專業工作的人士嗎?更多的可能是,資本家寧願僱傭一個有加拿大移民身份一直在中國從事專業工作的工程師。還有人認為,要讓孩子在加拿大接受教育。加拿大的公費教育質量是有目共睹的,教育經費逐年削減,那些號稱專業的教師動不動以罷工相威脅,多少華人家長憂心忡忡,難道這就是移民們打Labor工所期望的教育嗎?再看看身邊一些香港移民的後裔,他們的父母基於政治原因,香港回歸前紛紛移民加拿大,結果呢,又大批回流。而他們在加拿大大學畢業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工作,只好回港謀生。中國的經濟一枝獨秀,連年增長,難保大陸移民的後代不會步他們的後塵。

加拿大地廣人稀,對新移民至關重要的高科技行業在加拿大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只占很小部分。據統計,高科技產業只占卑詩省GDP的3.7%;在安大略省也不會超過10%;更不用說其它省份了。從事高科技行業的新移民在加拿大是很難改行去做其它行業的。老牛有位小同事,本地人,多大計算機系畢業,深感IT行業的水深火熱,毅然決然地棄暗投明,辭職去拿教師證書,準備將來做個高中教師。新移民同胞雖有這份心,可沒有這個膽啦。語言是擋在我們面前的一座大山;再怎麼發揚"愚公精神"也移不掉這座大山的。不少移民無奈之中都想自己做生意,自己當老闆,於是街邊店成了搶手貨,價格也越來越高;據說華人的街邊店在大多倫多市已打開半壁江山,能和韓國人有一拼了。經營一個街邊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天十四、五個小時綁在小店裡也不是每個人能承受的;更不是每個滿懷希望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所願意承受的。

熬過三年"移民監",再"大雁南飛"到美國,這也是不少新移民想象的出路。有了加拿大身份去美國工作,在三年前就像到隔壁的鄰居家串門一樣容易,畢竟美國有三億多人口,加拿大才三千多萬;而美國又是高科技的領頭羊。現如今,雖然美國的工作市場依然比加拿大大很多,但求職的人也多很多。山姆大叔是不會垂青加籍華人的。前不久,硅谷一位來自香港的工程師,面對失業壓力,槍聲響過,一家四口的生命消失了,連同那兩個九歲和四歲的孩子。現在的美國,別說經濟不景氣,就是那恐怖的氣氛,也會使不少先前有"南飛"想法的新移民打退堂鼓的。

歸去兮,歸來兮。移民中似乎有越來越多"海歸" 成為"海龜",無論是被迫的,還是自願的;無論是回國創業的,還是接着打工的;總之"海龜"爬滿中國各大城市街頭是不爭的事實;以至最近"海歸"的都有意隱瞞移民這段心中的痛。事實上,"海龜"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爬得並不輕鬆。有孩子的要考慮孩子的求學;兩地分居的要考驗彼此的忠誠;想着再回加拿大的不會忘記算算掙的人民幣換成加元後夠不夠養家糊口。中國加入WTO後,人才市場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歸去歸來會變得再普通不過的事,只是現在的階段難以適應罷了,但有時候又不得不適應。MOTOROLA將在二零零三年一月關閉溫哥華的部門,部分業務轉到中國成都。這就意味着少部分華人員工可以有機會到中國繼續工作,前提是必須通過來自中國MOTOROLA人事部門和技術部門的面試。有意思的場面是:移民到加拿大的少數同胞要通過自己昔日同事,甚至昔日是自己手下的面試才能有機會成為"海龜"的一份子。不能不說十年太長了,"三年河東,三年河西"才是真。

老牛相信:無論是留下來"矢志不渝建設加拿大",還是 "大雁南飛"到美利堅或是"海歸"成為"海龜";每一種選擇對新移民來說都是不容易的,都在承擔着一定的風險。可正是因為風險的存在,才使得生活更豐富多彩。移民和移民後出路的選擇註定成為新移民的寶貴經歷,也是新移民一生的寶貴財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