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分別在東西兩岸,大多與大溫都屢見華裔遭電話勒索的行騙案件,而且還讓行騙者最終得逞。這兩年來大小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行騙案件,昭示世人要小心警惕,甚至把各種騙局羅列成單,分門別類總結特徵,再三再四地呼籲,還是有上當者損失慘重,令人扼腕!
據報道,留學溫哥華的女生小周,不但被騙去了全部積蓄,而且還欠了一屁股債。為何行騙總有市場?這真應驗了那句老話:一個巴掌拍不響。因為這行騙之事,非要有上家和下家互相對應不可,騙子即便再狡獪再精明,如果沒有被騙者的配合呼應,也無法得逞,到頭來也只是“單相思”而已。
為什麼在信息如此豐繁透明的當下,行騙者仍然能夠屢屢得手?究其根本的原因,關鍵在於那點“貪心”。行騙者也正是抓住了人類這點劣根性,然後攻其一點不計其餘,茫茫人海中總能碰上倒霉的對象。
比如上述那位女留學生小周,那場被稱之為“難以醒過來的噩夢”,正是從一個陌生電話開始,恭喜她抽中了“回饋會員的二等獎金15萬美元”。對先前各種警告也耳熟能詳的小周,起初尚有警惕性,無奈對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存僥倖的小周還是上鈎了,並被對方一再得手而不知悔悟。說到底,這條待宰的“大魚”之所以被行騙者釣到手裡,就是貪戀那誘人的“魚餌”,巨額美金可以不勞而獲坐享其成。
聽小周的故事,如同觀看一部情節緊湊衝突迭起的電視連續劇,說明現在行騙者的手段越來越高超,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但是,不管行騙者再怎樣用心良苦,再怎樣謀篇布局,再怎樣巧設機關,如果對方心如止水不動如山,行騙者也是枉費心機。
據有限的了解,西人接到電話行騙的數量遠沒有華人這麼多,是西人不吃這一套,還是在西人那裡壓根兒就沒有市場?那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個現實令人有點悲哀,在華裔社區為什麼就屢騙屢中,屢中屢騙?說句不受聽的話,這一方面多少與有些華人嗜賭的貪性不無關係,心存賭一把的僥倖心理;另一方面也與海外華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避世心態有關,不招災不惹禍,不會驚動警方而自動息事寧人。即便但求無過,卻也明哲保身,這種害怕“驚官動府”的“人生哲學”,讓行騙者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放心大膽地施展有時看來並不算高明的騙術,而無“後顧之憂”,大不了對方沒有上鈎罷了,也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上述小周同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連續三次被騙匯款,最後反而擔心行騙者報警,是非顛倒黑白混淆到如此地步,也難怪行騙的事情揚湯止沸越鬧越多了。
日前溫哥華市警方發言人霍頓證實,陸續接到多宗華裔商號報警,指收到勒索來電要挾交付金錢。據不完全統計,全北美各地警方共接獲600多起類似報案。多倫多警隊華裔小區情報組主管苗延建探長證實,已有華商通過一家匯款公司匯出高達5位數的錢款,付了錢但沒有報警。
還有不肖電話推銷業者假裝進行民意調查,以達到騙財騙物的目的。行銷研究及信息協會主管維克(Brendan Wycks)說,要求調查意見後再推銷或募款都屬於騙局,許多加拿大人可能不知道,這種嚴重違法行為可判處最多為5年的徒刑。兩年前已有同樣研究,跟新的結果比較時,假借民意調查名義而進行電話推銷或募款的問題並無多大改善。
眼面前的事實一再說明,電話詐騙恐嚇案已成為現代人最需要提防的罪案,而非那些明火執仗的入室搶劫。加拿大統計局最近發出過通知,表示又有騙徒以該局名義,試圖從民眾口中套出工卡號碼(Social InsuranceNumber)等重要身分資料,呼籲民眾切莫輕信,因為向來一個合法的機構,是不會透過電話向民眾收集此類信息的。凡是遇到“只能打出,不能打進”的藉口,拒絕提供民眾任何可進行查詢的電話號碼,都不符合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