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大川
萬維讀者網 > 加國移民 > 帖子
色彩斑斕的國度——訪美趣事
送交者: 00998 2003年03月28日19:47:58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美國是個什麼樣子?相信去過美國的人,一個人會有一種說法。實際上這就是最確切的答案:美國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國度,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就是不同的色彩。近日,筆者有機會踏上了美利堅的土地,對這個世界“老大”能得空兒“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地看了個明白。雖然看得明白,卻未必描畫得明白,只能擷取在幾個城市中遇到的趣事,描出一幅美國“大寫意”。

◎ 荒涼的愛德華:讓我破碎了“鄉村別墅夢”

  或許因為自己出生在農村,對鄉間寧靜的生活一直很嚮往。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一直想到鄉下建一幢別墅,在陽光、藍天、白雲下的庭院裡靜靜地讀書、寫作。相信這也是不少城裡人的夢想。

  車駛過漫無人煙的荒山、坡地,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愛德華州的博伊西市。說不知不覺,是因為沒有看到明顯的高樓、人流。我們入住在一個接近市郊的一個小鎮裡面,我住進一個姓帕弗瑞曼的人家,男主人叫大衛,女主人叫凱茜,他們都已有50多歲了。

  這正是我夢中典型的鄉間別墅。我的房東和附近的人家一般都是三層樓,兩層在地面,一層在地下。屋外是綠地和花園,可以享受陽光和藍天白雲。然而住進去以後,感覺卻有些不一樣,一種靜寂的壓迫感讓人喘不過氣來。

  轉身逃回屋內,看到寬大的客廳內,是主人長久不玩的桌上足球、檯球案等等對中國人來說十分奢侈的娛樂設備,已歪歪扭扭地被推到了一邊。僅僅因為這裡有的是空間,它們才未被“掃地出門”。晚上主人回來時,我問他是否經常玩玩這些“豪華玩具”,他搖了搖頭:“我寧願找人聊聊天。”

  愛德華州盛產土豆,這裡出產的大薯條世界有名,據說哪裡有麥當勞,哪裡就有愛德華州的大薯條。然而由於自然環境的荒涼,願意來這兒定居的人相對較少,不少農場雇用的多是墨西哥等國外非法移民,每個小時的最低工資是6美元。人口不多,自然,整個地區的消費、文化生活等就偏於單調了。我們走訪了一些當地居民,幾乎看不到多少青年男女,而多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帕弗瑞曼有一兒二女,現在都在東部或西部的較大城市裡安家落戶。有活力的年輕人將這些美麗的鄉間別墅毫不猶豫地拋在了身後。

  以前不少人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住在郊區,工作在城區,而且以為美國人就是這樣生活的。實際上一些美國人已把這種生活方式看成是一個噩夢。更有人認為,五六十年代出現的“瘋狂的一代”,就是在這些城郊別墅里培養出來的。在這些只適合養老,甚至連老年人都感覺單調的地方,年輕人不逃脫、不發瘋,那才奇怪。實際上,城郊別墅的生活與真正鄉村的寧靜本質上並不相同,在鄉村,人們大多都有血緣關係,有共同的傳統,每個人都生活在親人關切的目光里,生活在熟悉的眼神中,人際關係的緊密彌補了鄉村生活的單調。而在一個人跡罕至、人們相互很少往來的地方,守着一所美麗的庭院,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大城市充滿了喧囂和混亂,但是可能更合乎人性,更多挑戰和刺激。

◎ 摩門教的鹽湖城:在教堂里遭遇“思想政治教育”

  無神的時代難以理解有神的時代,無神論者也不容易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

  但是在猶他州的鹽湖城,我們這些不信神的人,也着着實實地被宗教“撞了一下腰”。

  鹽湖城是摩門教的大本營,當年摩門教主史密斯帶着信徒,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才立穩了腳跟,成為世界有名的一大基督教派。摩門教的正式名稱是“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它的教義比較複雜,最大的特點是認為神也是人變的,每個人只要一心向善,都可以雖死猶生,與救世主住在一起。

  不過,對不信教的人來說,印象較深的一點就是,這一教派雖然禁煙、酒、茶、咖啡,但卻提倡體育和文藝等,頗有人情味兒。實際上不少美國現代教派都很注意宗教的世俗化和對大眾的親和力。有一天,我們去參觀摩門教最大的教堂之一的鹽湖城禮拜堂(Tabernacle),幾百人組成的合唱團在演出之前,專門演出了幾段頗為風趣的讚美詩式的“小品”,引起會眾一片會心的微笑。這場演出,他們藉助了現代傳媒,向全世界的摩門教徒現場直播。

  不過,我感到摩門教更富特色的是它對青年教徒的培養方式。摩門教有一個規矩:提倡男女青年在一段時間內外出傳教一至兩年。因此,不少青年教徒年紀不大,已見識很廣。在猶他州的鹽湖城的普羅沃,我遇見了不少美國當地青年,他們因為到台灣傳過教,所以都能較為流利地說漢語,對中國的情況也比一般美國年輕人了解得多。這種傳教經歷,無疑鍛煉了不少人。

  每次與摩門教徒共同進餐之前,都要聽他們做一番禱告。與一般基督教不同的是,他們不老是那麼一套話,也不總是由神職人員念誦,而是即席找一名教徒,根據現場的人員和活動內容,說出一番祝福的話語。我想,這對摩門教徒來說,也是一種鍛煉口才和社交能力的機會。

  由此我聯想到,宗教的某些儀式性的做法,其實大可被我們的教育部門所借鑑。雖然我的這種功利想法肯定會觸怒某些正宗的摩門教徒,但不管怎樣,宗教的這些附加的功能,肯定是吸引現代青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天早上,我們到一個摩門教的小教堂參觀。那天的節目之一,是一個小女孩和一個男孩先後上台講他們讀《摩門經》的體會。他們年齡雖小,但言之有據,出口成章,且有真情實感。我想,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達到這種程度,就可以說是成功了。

◎ 楊柏翰大學生的腳丫:我悟到了禮儀的真諦

  經常看到一些文章,講西方人的禮儀如何嚴格,“左手持叉,右手持刀”,“攪咖啡的勺子不能放在咖啡杯里”,等等,自然,其後常有一些指責中國人不懂西方禮儀而丟臉的言辭。

  前兩年去歐洲,的確發現那裡的“老外”舉止相對比較雍容,吃喝也的確刀叉並用,一板一眼。此次到美國才算開了眼,原來,“老外”並不都是那樣“體面”的,也不只中國人會犯一些可能令西方人嗤笑的“錯誤”,作為“西方老大”的美國人,早不把那些規矩當回事兒了。同時,正是在美國人的“無禮”中,感受到美國人純樸、務實的一面。

  在普羅沃市的楊柏翰大學,我們參加了一次全校性的活動,不少人穿上了筆挺的西裝,認真地聽會,給人以分外莊重的壓力感。忽然間,我發現現場不少的人都是脫下了鞋子在聽講!他們的神情顯得很專注,但又頗為舒適的樣子。我頓時悟出這樣做的妙處,與其讓雙腳受苦,何不徹底解放?況且只要鞋襪乾淨,不會觸及別人的“尊鼻”,這種做法未必不雅。

  一次參加中國領事館的宴會,席間湯湯水水的東西較多,汁水味道也不錯。只見美國一個基金會的“老總”,神情專注地用麵包仔細地揩抹盤中的美汁,旁若無人地頻頻往口中運送。此時,你不會覺得這個動作有什麼不雅,反而會羨慕他吃得這樣開心。在不少場合,美國人吃飯基本上是一會兒拿刀,一會兒持叉,怎麼方便怎麼用。自助餐上遇見好吃的,也是把盤子盛得如同小山,吃得一乾二淨。

  但美國人眼中沒有別人嗎?也非如此。一次,我們去大峽谷在猶他州的一段參觀,路途中在一家麥當勞店裡吃快餐。同去的幾個中國人早早吃完了,習慣性地將餐盒往桌上一推,起身離開了。而帶領我們的美國朋友卻把餐盒丟進垃圾筒後,又專門回來用多餘的餐巾紙將桌上的油漬擦得乾乾淨淨,因為別的客人還要用桌子,他怕服務生忙不過來,別的客人坐在髒桌子前會不舒服。

  這可能就是美國人的“禮儀”,舒適是自己的,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但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

  我有時覺得,外國人活得並不比中國人輕鬆,而且他們中的許多人似乎比中國人更能吃苦。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