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底為了啥?移民生活質量面面觀 |
送交者: 聊聊寶貝 2010年03月05日19:54:17 於 [加國移民] 發送悄悄話 |
在國內為生活意義焦慮,移民加拿大後為生存奔忙。這是很多華裔移民的生存狀態。能省就省,只買生活必需品;怕無事出街小破財,卻辜負良辰美景;用抱怨和對國內生活的美化回憶,來表示對現實的不滿。“生活質量”對不少來說簡直是一種奢談。但如果不是為了活得更好,移民做什麼? “你好嗎?”大家見面總是問這個問題。一般的回答都是:“好。你呢?”另一人答:“好,謝謝。”真的好嗎?或許真的很快樂,日子令人滿意;或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與人言無二三。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反省總結自己的生活,除了關注工作和掙錢外,生活質量也非常值得重視。 記者查了關於“生活質量”的很多提法,發現它與生活水平、心態和健康都有關係。在各種各樣的評比中,溫哥華的生活質量都名列前茅,總是在前5名之內。而北京的生活質量則在100多名。在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在生活質量排名很高的地方,我們有理由好好地生活。除了要生存下去,還要過得有品質。 記者採訪了幾位移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感悟,請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故事。 注重細節追求完美 Helen住的是高層建築,從她家的落地玻璃,可以看到遠處的雪山,還可以欣賞花園的美景。下班回來後,她喜歡讓音樂充滿房間。廚房裡的柜子下,裝了音響設備,可以邊做飯邊聽音樂。廳里、臥室里也裝了不同的音響設備,可以聽不同風格的音樂。 賞心悅目的家 買了這個房子後,Helen就把屋裡的電器全換了。朋友說她浪費,電器全是新的,有必要換嗎?她覺得有必要,因為這些電器的外形和功能都不符合她的喜好。把原來的全套家電賣給別人,她自己買了喜歡的電器,包括別人看不到的洗衣機、乾衣機。“關鍵是自己喜歡,自己感覺好。”她說。 家具和擺設,每一件都是她精心淘來的,賞心悅目。餐桌是透明玻璃的,下面有格子,可以放不同的裝飾品。椅子一隻白、一隻黑,間隔放置,餐桌上的餐墊非常漂亮,是藤製的,深色的餐墊上還裝飾金線和銀線。金線的對黑色的椅子,銀線的搭配白色的椅子。餐桌上的吊燈則像是倒過來的蠟燭台。 愛逛家具店配飾店 Helen喜歡逛家具店和家居配飾店,看到合適的就買下來。她愛去溫哥華市中心的一家配飾店,那裡的東西比別處貴,但好看。比如說,一塊餐桌墊,別處是4元到5元一塊,這裡是12元一塊,她還是會買。多花幾塊錢買自己欣賞的東西,心裡感覺舒服。“要不那麼辛苦賺錢做什麼?”她說。 家具她喜歡實木的,質量好的,不喜歡簡易的。她告訴記者,有些實木家具在打折時賣得很便宜。她買東西不急,慢慢找。有些需要訂貨,幾個月她也願意等。 她的家總是很整潔。來過她家的朋友,總會很驚訝:“你怎麼把家搞得像樣板房一樣?”她的秘訣是:把沒用的東西扔掉,把暫時不用的東西收起來;東西用過後放回原處。 缺錢只是藉口 談到很多人不注重生活品質,為了省錢,能對付就對付,Helen的看法是,缺錢只是藉口。對生活越有目標,工作就會越努力。她也承認,在加拿大生活會比在國內難一些,但也機會可以把握。工作一定要努力,在別人付出80%努力時,如果你付出100%的努力,你的回報就會很大。 她自認不是錢多得不用愁的那種人,怎麼平衡存錢還房貸和享受生活之間的關係?她說:“存錢是必要的,但不能為此失去自己的生活。”在她看來,人不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如果忽然不在了怎麼辦?人是為房子而活嗎?“人就這一輩子,不能讓生活沒趣味。”她說:“錢是賺來花的,開心最重要,不是存款賬戶上多兩個零才開心。” 注重生活細節的Helen,對吃也講究,覺得別人的廚藝比自己的好,所以她常常在外面吃,在家做是主要是煲湯。比如,烏雞、高麗參、南棗一起煲就很好。來自廣州的她,覺得女人不能缺的是湯水,喝湯臉色才紅潤。穿的方面,她過去喜歡穿斯文的衣服,配高跟鞋;現在喜歡穿舒適的衣服。 她現在經常運動,愛打壁球,因為可以不受天氣影響,而且不太悶。 她希望自己以後能每年有時間旅遊一下,有一個月的時間去玩,接觸不同的文化。 “我是有追求的人。”Helen這樣評價自己。她在意生活的點點滴滴,也享受細節為生活帶來的美好。 心態好才能活得好 在溫哥華華裔社團活動中,人們常會見到韓燕。她總是精神飽滿,衣得體,挺幹練的樣子。 移民溫哥華十幾年的韓燕,來自北京,在國內時是國企的經理,從來沒嘗過缺錢的滋味。 到溫哥華後,按她的話說,“從天上落到了地上,一切從頭開始。”錢帶得不多,不會開車,語言又不通。像很多新移民一樣,韓燕經歷了心態歸零和一些不如意後,慢慢適應了加拿大的新生活,現在不僅可以講廣東話,英語也可以交流,還能跟西人談生意呢。現在,她跟朋友合作做生意,對前景很有信心。 自認是熱愛生活的人,也活得很堅強。朋友說:“就是把韓燕丟在沙漠中,她也能過好。”她覺得在移民生活中,精神狀態很重要,心理健康,生活質量才好。 煮麵也要發揮創造力 韓燕懂得享受生活的細節。即使是煮一碗麵,也要煮得可口。放點蝦皮、榨菜、放點兒香油、花。“煮麵也可以發揮創造力,放點味曾湯、花和紫菜,就是日本面了。”她說。 即使沒有山珍海味,她也可以把普通的材料化腐朽為神奇。比如說,普普通通的黃瓜,切成絲,可以做涼麵;拍了可以拌涼菜;切成片,可以加上木耳、肉片炒成木須肉。 她是滿族人,家裡生活講究。即使在國內最困難的年份,她家的餐桌上,也總是擺四菜一湯。朋友看到,就說,你家天天過年啊?她回憶說,不過是簡單的材料,花樣翻新做出來的菜。大白菜加上干蝦做成湯,白菜幫可以醋熘,白菜葉可以切成絲涼拌。 韓燕在做菜上也是一把好手,去她家吃過飯的朋友讚不絕口。 記者第一次在一個場合見到她時,她正在神采飛揚地跟朋友分享紅燒肉的秘方:買來五花肉不要用開水沖,洗的時候泡一會兒就行了。把肉放到小砂鍋里,放上頭抽、多放些冰糖,用小火炆一會兒。再放半碗開水進去,小火煮到汁包肉,就可以了。肉差不多做好時,放一小杯酒進去,將鍋蓋蓋上一分鐘就好了。她說:“肉是發亮的,彈性好,可好吃了。” 喜歡做美食,也喜歡收拾家,韓燕看到家裡人舒服,就很滿足。對朋友她也喜歡幫忙,有時出錢出力,還吃力不討好。女兒提醒她別被人利用了。她說:“當被別人利用時,說明有利用價值。利用價值就是人生價值。”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現在,前夫住在老人院,整天好吃好喝的,她還給他買衣服,穿得也精神。她的想法是:“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閒暇時間,韓燕喜歡看詩詞,她說:“我喜歡毛澤東的詞。大概是因為滿族人性格吧,喜歡大氣的東西。” 喜歡詩詞中國歌劇 她自己早晨心情好時,也會寫一首散文詩,會注意格律平仄。她還喜歡看芭蕾舞、中國歌劇。她說,等自己真正老了,她想學畫畫,“這是我未完的夢。”她說,有些老年人還讀博士,很可敬。她也喜歡看好的電視劇,時下熱播的有文化底蘊的片子她會看。 好工作是生活品質的保障 李先生雖然來溫哥華不到5年,但非常適應這裡的生活,這跟他一來就有好的工作有關。他是在歐洲留學的,畢業後由歐洲公司派到中國工作,後來才移民溫哥華,還是與原來的公司合作。 收入不夠欠安全感 “好工作是高品質生活的基礎。”他說,因為好工作能給人滿意的收入。在他看來,收入在保障生活質量的各種因素中占了七八成。很多新移民覺得過得不好,就是因為收入不高,沒有安全感。 曾在中國大陸、歐洲、北美生活過,他怎樣看待世界各地人的生活質量? 歐洲人生活質量最高 李先生說,歐洲人的生活質量最高。歐洲國家有上千年的歷史,經濟發達,人們心態平澹,雖然上進,但不急功近利。他們心態健康,處理事情有條不紊。 讓李先生推崇的是歐洲的教育機制,比北美的更完善,還有各種的專業培訓。國民素質高,很多人敬業而專業。 在他看來,中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走過大的彎路,現在發展速度非常快,大家很努力,但太急功近利,投機心態重,為了上進往往要付出健康的代價。他覺得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不高。 投機心重 健康代價大 對溫哥華的生活,李先生很滿意,覺得環境的舒適程度比中國高多了。他的小女兒還年幼,他和妻子每周末都帶孩子出去玩,該去的地方都去了。平時就帶孩子在家附近的公園玩,餵鳥吃東西。孩子為生活添了很多樂趣,但太累了,他需要和妻子輪換休息。“等女兒上了日托班,我們的生活質量會提高一些。”他說。現在,一有時間,就希望能多睡一會兒。 李先生在工作之餘,有很多愛好,喜歡看歷史書,玩模型,看航展,參加古董拍賣會。他喜歡收藏,從小就收藏錢幣,對別的收藏也感興趣,自信有一定的真假分辨能力。他覺得溫哥華假古董太多,主要是回國淘寶。 生活健康質量才好 身體健康是生活質量好的一個基本要求。怎樣才算健康呢?怎樣才能使生活更健康?記者為此採訪了環太平洋中西醫結合亞健康研究會會長吳小琦博士。 別把“累”不當回事 在日本獲得中藥藥理學博士學位的吳小琦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個不到30歲的女士來諮詢,主訴就是累。西醫檢查也僅僅是血糖有一點兒高,血脂有一點兒高,她內臟脂肪高,體重超標。在醫生看來,這樣的血液檢查指標都沒有開藥的依據,回答只能是回家注意飲食,多運動。那位女士說:“我走路都費勁我還能運動嗎?”吳小琦說,這就是典型的亞健康。 通過了解,吳小琦知道她的飲食出了毛病。每天以速食、漢堡包充飢,很少吃蔬菜水果,以可樂當飲料,飲食不平衡再加上熬夜看電腦、不注意休息已經10餘年了。身體裡面的細胞的更新需要充足而均衡的營養,可想而知她身體裡面的細胞已經長時間得不到充分的更新了,一群老弱病殘的細胞支援一個軀體,能不累嗎? 沒病不等於健康 “簡單地講,亞健康是位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過渡現象。西醫學檢查結果稍微超過正常指標,但是沒有明顯症狀。或者是有明顯的主觀感覺不適,但是檢查結果正常。兩者都可以稱之為亞健康。”吳小琦說,如果在亞健康狀態時就採取積極措施並解決問題,可能還會回復健康狀態,而如果不注意,就會轉化成疾病,最後導致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是這樣的:“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 世衛組織提出衡量健康的十項標準是: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善於休息,睡眠良好;適應環境,應變能力強;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體重適當,體態勻稱;眼睛明亮,不發炎,反應敏捷;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頭髮有光澤,無頭屑;骨骼健康,肌肉、皮膚有彈性,走路輕鬆。 他說,根據以上標準,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都不屬於健康狀態。仔細想一想,我們周圍有幾個健康的人呢?然而這類人又不屬於疾病狀態,但結果是他們必然加速走向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用四種方式走出亞健康狀態。一是適當運動,二是充足的睡眠,三是良好的情緒,四是全面的營養。 吳小琦說,在這四個方面中,營養是最重要而又最不容易做到的。我們人體的所有細胞,總共有70兆以上,每天平均以1%的速度在更新,也就是說大約每天有7000億個細胞死亡,同時又有7000億個細胞重新產生。 而重新構成細胞的原料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吃”。一些直接的和間接的原因導致人類的營養狀態下降,直接產生的影響是我們的細胞每天在更新時遭遇到結構不對、種類不足、數量不夠的困境。而這些對人體的慢性影響,卻不能很快表現出來。 由於我們人體有代償能力,可以不斷適應這種飲食成分不足的缺陷,但是這個代償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過這個能力,亞健康的表現就出來了。如果再不注意,就表現為疾病了。 “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吳小琦說,對這個問題,我們祖國醫學其實早在2000年前就有論述。他說,早期發現並解決潛在的身體問題,是我們改善亞健康、向健康方向努力的唯一方法。 |
|
|
|
|
實用資訊 | |